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3-01
摘 要 德育教育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髓,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当前改革发展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创造了条件,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则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而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道德思想就不得不随之而改变了。在这个物质、思想大变革的年代,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其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髓的同时体现时代性和实效性,这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徳育教育;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教材设置情景活动内容的目的,才能合理运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于思品课 ,就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和知行统一的能力,如果单纯依靠传統的重讲授灌输知识、轻知行结合及能力培养的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新教材中所增加的情景活动,为贯彻课改思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如果仅仅把它当作学生自读材料而轻描淡写的简单处理,不但违背教材编写的初衷,难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并促进学生德性发展。而且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加大了开放性试题和活动性试题的比重,事实上也在引导广大思品教师要在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知行统一的能力。
第二理解换取学生的信心学困生,往往是因为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较低、学习习惯不良等导致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有欠缺,学习新知识困难,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加之对老师缺乏信任、对同学不理解、对家长关心的逆反,而表现的不自信,自卑感很强,对周围的人充满不信任和排斥。所以他们缺少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作为老师,不能歧视、不要责备他们,要理解他们某些行为的特殊用意,平时注意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习惯,从生活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真诚的予以赞许和肯定。从而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信任。之后再与他们谈学习,谈理想,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一起寻找弥补的办法和途径,使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第三知行统一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体现。“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原则。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活动,它应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观点。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不仅要开好德育学科课程,而且还要建设德育活动课程;在德育方法上,要变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为双主体互动的“协奏曲”;在学习方式上,变单一的“结果——验证”式学习为“过程——探索”式学习;在德育评价上,将静态的结果定量评价和动态的过程定性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促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致其知、自导其行”,达到“自健其德”的理想效果。
第四、榜样模仿法: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教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
第五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3-01
摘 要 德育教育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髓,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当前改革发展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创造了条件,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则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而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道德思想就不得不随之而改变了。在这个物质、思想大变革的年代,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其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髓的同时体现时代性和实效性,这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徳育教育;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教材设置情景活动内容的目的,才能合理运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于思品课 ,就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和知行统一的能力,如果单纯依靠传統的重讲授灌输知识、轻知行结合及能力培养的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新教材中所增加的情景活动,为贯彻课改思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如果仅仅把它当作学生自读材料而轻描淡写的简单处理,不但违背教材编写的初衷,难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并促进学生德性发展。而且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加大了开放性试题和活动性试题的比重,事实上也在引导广大思品教师要在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知行统一的能力。
第二理解换取学生的信心学困生,往往是因为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较低、学习习惯不良等导致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有欠缺,学习新知识困难,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加之对老师缺乏信任、对同学不理解、对家长关心的逆反,而表现的不自信,自卑感很强,对周围的人充满不信任和排斥。所以他们缺少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作为老师,不能歧视、不要责备他们,要理解他们某些行为的特殊用意,平时注意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习惯,从生活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真诚的予以赞许和肯定。从而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信任。之后再与他们谈学习,谈理想,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一起寻找弥补的办法和途径,使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第三知行统一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体现。“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原则。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活动,它应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观点。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不仅要开好德育学科课程,而且还要建设德育活动课程;在德育方法上,要变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为双主体互动的“协奏曲”;在学习方式上,变单一的“结果——验证”式学习为“过程——探索”式学习;在德育评价上,将静态的结果定量评价和动态的过程定性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促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致其知、自导其行”,达到“自健其德”的理想效果。
第四、榜样模仿法: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教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
第五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