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广播的建构与表达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民族广播的内容框架以国家认同为主线,以时政报道为切入建构政治认同,以原生情感为诉求建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以母语传播为渠道,以当代文学经典为载体,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认同。“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通过不断强化民族广播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基本功能,较好地发挥了民族广播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云南民族广播 微信公众号 国家认同 建构 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云南民族广播的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民族广播处理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的基本路径,以期对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用以阐释国家认同的心理模式形成基本认识。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语言媒体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前提下强化“我是谁”的认识,有助于少数民族受众通过接触民族语言媒体夯实“我们是中国人”的思想基础。
  一、大众传播媒介有责任强化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
  现代国家理念认为,少数民族“尽管在人数上与该国某一区域的其他居民相比较少,但却拥有明显的代表性,具有明确的保护自己文化传统的宗教和语言。”①历史的经验证明,强化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团结,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培育并强化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往往是多民族国家的一致选择。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更加多样,影响也更加广泛。在当下的媒介化社会情境中,大众媒介作为社会文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塑造现代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化解文化认同危机成为学界热衷探讨的话题。②
  二、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框架分析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云南民族廣播微信公众号的所有推送内容为样本,共计261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人工阅读判别,监测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间所有的栏目推送内容。项目组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以每篇推送为分析单位,在编码中设定5个分析变量,分别为推文数量、内容形式、内容类型、内容时长、信息来源,按照以上变量进行定量描述,并对内容主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发现
  1.推文数量
  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共计推送261篇,有固定栏目类型的有129篇, 未归类的推送文本为132篇,平均每个月推送约43篇。(见图1)
  统计发现,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自2016年12月21日之后大约每天一推,此前每日推送数量不固定。2016年9月和10月两个月的推送数量较其他月份高出一些,分别为64篇和56篇,高于平均月推送量,分别占总量的24.5%和21.5%。
  2.表现形式
  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四种,几乎每篇推文都是由上述形式组合而成。内容组合形式分为以下三种:文字+图片的组合形式、音频+文字+图片的组合形式及含有视频的组合形式,其中以音频+文字+图片的组合形式为主,该组合形式的推文共169篇,约占推送总数的65%。(见图2)
  3.栏目设置
  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包括5种民族语言广播以及每日的推送内容。经统计发现,以推送内容的标题前缀分类,大致可分为七个栏目:“景颇之声”“傣语·微歌台”“新闻下午茶”“听·乐读”“悦听·傈僳语”“景颇故事会”及没有固定前缀的未分类内容,七个栏目的推文分别为26篇、40篇、16篇、26篇、7篇、14篇和132篇。(见图3)
  公众号的内容类型大致分为新闻类、音乐类、情感类及文化类四种。例如:“新闻下午茶”为新闻类栏目,一般会以轻松的方式讲述各个民族的节日及传统食物,之后会播出有关国际国内以及云南的热点新闻,接下来是云南省各地区和风景区的天气预报;“听·乐读”定位为情感类栏目,主要以抒情的方式推荐文章并用普通话朗读,朗读内容以散文为主;“傣语·微歌台”为音乐类栏目,内容包括音频片头及傣语歌曲的MV(即视频歌曲),并在下方附有歌词,该栏目可以由听众在线点歌。
  研究发现,云南民族广播的内容类型丰富,内容生产有较好的持续性,推文内容包括民语时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国家民族政策、日常生活信息和情感故事等。类型多样的栏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需求,也不排除以汉语为母语的受众群体。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种来看,微信公众号使用的语种与民族语言广播的覆盖不完全对应,截至目前未见拉祜族语的音频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4.内容时长
  研究发现,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至少为每日一篇,大多数推送内容的时长在10分钟以内,内容时长充分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
  统计发现,“新闻下午茶”栏目时长大致为6~7分钟,“听·乐读”栏目时长大致在10分钟以上,“傣语·微歌台”音频片头(1分钟)+视频MV(4分钟左右)共计5分钟左右,“景颇之声”栏目时长在10分钟以内,“景颇故事会”栏目时长约为10分钟左右,“悦听·傈僳语”栏目时长约为6~7分钟。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共有199篇时长在10分钟以内,约占76%。(见图4)
  5.内容来源
  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内容共76篇,约占29%,原创性内容共104篇,约占40%,来源自网络的内容共65篇,约占25%,“原创+转载”的内容共16篇,约占6%。(见图5)
  三、云南民族广播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尝试,继续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同胞的纽带作用,不但是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在帮助少数民族建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以时政报道为切入建构政治认同
  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中,时政报道类的新闻栏目是建构政治认同的重要渠道,此类栏目以“新闻下午茶”和“景颇之声”为代表,文本分析过程中,132篇没有固定前缀的未分类内容有18篇属于时政新闻类。在“新闻下午茶”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会播放云南、国内及国际新闻,内容不仅有本省各地的时事,还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事件,以此为平台,民族语言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景颇之声”用景颇语播报云南的时政要闻和民生热点,不仅解决了景颇族群众收听广播的语言问题,同时增强了民族语言媒体的亲和力。于民族语言广播而言,时政新闻传播的过程即是国家认同的建构与表达的过程,无论是政治建构还是文化建构,都需要通过文化符号的建构得以落实,对于居住在特定地区的少数民族个体而言,时政新闻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符号的指向无疑是明确的。
  (二)以母语传播为渠道,以当代文学经典为内容,体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认同
  语言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延续的表征,更是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的标识。研究发现,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还包括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即将汉语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作品,例如:“悦听·傈僳语”栏目等共11篇,内容包括仓央嘉措《十诫诗》、席慕容《无怨的青春》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作品。将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汉语翻译成民族语言,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当代文学,进而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共享记忆,最终强化的是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认同。
  (三)以原生情感为诉求强化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专业人才对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故事进行整理编纂,经由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特定的受众进行传播,本身就具有原生情感强大的认同动力。研究发现,云南民族广播除了以特定的文化符号建构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外,还注重以原生情感为诉求强化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大量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和习俗介绍,就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以“景颇故事会”的41篇推文为代表,播出语言为景颇族语,受众定位为景颇族群众,对于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广大少数民族听众来说,从云南民族广播听到自己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不但可以得到一种极大的欢愉感与满足感,同时还能生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幸福感。由此也可以看出,云南民族广播在维系民族感情、保护本民族文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云南民族广播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拓展。
  注释
  ①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27页。
  ②袁瑾:《媒介转型与当代认同性的变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第120页。
  ③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求是》,2014年第20期。
  参考文献
  1.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白润生:《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历史沿革、地位与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9期。
  3.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张欣辉:《力量与规范: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學位论文。
  5.张媛:《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浙江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吴世文、石义斌:《我国受众的媒介接触与其中国文化认同》,《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期。
  7.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李煜:《广播的国家认同政治功能实现的历史源起:以建国前中国国民党党营广播为例》,《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
  9.马紫薇:《“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策略》,《新闻论坛》,2016年第4期。
  10.哈艳秋、齐亚宁:《20 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述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
  11.徐亚荣:《浅谈广播电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科技风》,2013年第8期。
  12.阿地力·阿布来提:《浅析做好民族广播栏目的几个重要基础》,《中国广播》,2016年第6期。
  13.赵学瑛:《试论新时期云南民族广播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科技视界》,2014年第4期。
  14.罗哲宇:《我国民族语言广播现状调查》,《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5期。
  15.益西拉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的传播特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3期。
  16.岩庄丙:《傣语广播 60 年》,《今日民族》,2015年第12期。
  (本文系云南省科技厅支持的研究项目科普教育基地能力提升(201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RC056,项目承担单位为云南广播电视台)
  (作者李晓霞系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夏世酉珍系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2016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李静)
其他文献
重大活动报道,历来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以来,中央媒体在重大活动融媒体报道中有不少新亮点、新突破,或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是认真做传统直播“推广者”和新媒体直播的“策划人”。重大活动报道,实况直播提供的实时动态,在时效性、直观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实况直播一直是重大活动报道的重要环节甚至关键环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观众也对活动直播有兴趣,却不一定有时间坐在
期刊
【摘 要】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探索,我国对农广播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格局,但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問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10家对农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探讨了我国对农广播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对农广播 媒体融合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
期刊
内容生产的IP化与传统内容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业外商业资本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介入程度的差异。业外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强化了内容生产的市场逻辑,受众地位被凸显出来;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除了给内容创作的来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之外,也使业外商业资本得以绕开专业的艺术价值对市场价值进行判断,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市场逻辑。内容生产的IP化对传统内容生产的目的、手段以及思路都带来了影响。 
期刊
灾难事故报道中应用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用范围窄。当前,国内数据新闻在灾难事故报道领域的应用,多见于对重大灾难事故的报道。但对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较轻微的灾难事故,则没有发现针对这些灾难事故的数据新闻报道。这些事故虽然社会危害性较小,但不代表就没有报道价值。  二是数据挖掘淺。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新闻报道如果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媒体应当把
期刊
从本质上说,媒体对重大主题纪念活动的事实性报道是基础和手段,借助客观事实向全社会传输观点和主张,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才是宗旨和目的。从历史上看,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视为“重大战役”的业务实践。历年每逢全国两会召开、重要节庆纪念活动、重大国际赛事等,各类新闻媒体都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力求通过新聞报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共识,激发人们团结一心,争取美好未来。  第一,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树立以民
期刊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做好党的十九大宣传意义十分重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的安排和要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十九大议程和主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稳妥把握,全台各类媒体一体统筹,集中全台资源,以17套广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官方微博对农民创业的报道为例,分析农民在获取国家政策信息时的偏好,并简述其行为原因,进而为涉农主流媒体的互联网传播策略提出建议,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国家大政方针,并结合国家政策的政治学范式,进行互联网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  【关键词】农民 互联网 微博 创业 中国乡村之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期刊
【摘要】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特写《落地生根》,获得了2017亚广联视野奖(主题“新家园”New Home)大奖。视野奖是亚广联2017年新设的奖项,主题“新家园”即“在家乡或远离家乡之地,重新建造、设立、安置物理层面或心理层面上的‘新家’”。参评作品“可采用任何形式”来“通过本国事件表现具有全球性的主题”。作品作者从内容的选择、悬念的设计、冲突的制造三个层面谈了广播特写《落地生根》的成功之
期刊
从语言上来看,正统新闻语言过于严肃,而故事化的新闻语言则是绘声绘色地利用故事来讲述新闻。当然新闻广播故事化思维可能会存在争议,但是这是新闻广播发展进程当中的探索阶段,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发展和解决问题。  1.将故事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新聞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时代进程中进行社会变迁的记录,优秀的广播新闻应该能够把握好时代主流价值,找到时代发展中的典型新闻故事。所以在选题上我们可以选一些能紧
期刊
【摘要】面对传统广播困境,浙江金华广播电视台交通音乐广播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碎片化”策略对原有节目形态进行改造升级,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具备浓郁互联网特色的广播节目,赢得了听众和客户的青睐。本文拟以金华交通音乐广播为例,阐述了“碎片化”策略在传统广播中的运用,探讨了广播频率精准定位、节目碎片化呈现和打造新主播的必要性。  【关键词】传统广播 节目形态 互联网 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