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众多数学教师丞需解决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围绕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主创新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创新个性或人格,它是由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及创新能力所构成的一种较为持久、稳定的组织系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敢于冒险和实践的精神,坚持不懈及百折不挠的意志,独立自主的个性,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发展迅速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以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作风。而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个性,切实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从其现有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突破学生现有的思維障碍、激发并提升其数学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自我创新的潜能、鼓励并培养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二、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爱好与兴趣通常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情感的作用之下,其对知识获取及理解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显著的增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消除其数学思维障碍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激发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转变以往数学学习中教师“教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限性,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及学生学习效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域,以游戏或者是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将重要、典型的数学例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讨论,利用各种对比、试验及类比的方式将数学题目与生活实例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自主寻找规律、总结概念及内涵的兴趣。通过这种案例讨论及讲解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保证学生在掌握课程难点及重点的基础上,加强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
四、提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充分运用,只有运用多角度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后,可以把所运用的解题思路和应用原理科学地运用到其他问题当中去,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也是灵活的、多样的。提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符合规律的,并对合理之处提出表扬,提供学生的积极性,对不符合规律的要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寻求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其次,数学教师要层层设疑。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运用一些疑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要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看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数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主创新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创新个性或人格,它是由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及创新能力所构成的一种较为持久、稳定的组织系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敢于冒险和实践的精神,坚持不懈及百折不挠的意志,独立自主的个性,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发展迅速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以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作风。而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个性,切实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从其现有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突破学生现有的思維障碍、激发并提升其数学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自我创新的潜能、鼓励并培养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二、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爱好与兴趣通常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情感的作用之下,其对知识获取及理解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显著的增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消除其数学思维障碍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激发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转变以往数学学习中教师“教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限性,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及学生学习效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域,以游戏或者是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将重要、典型的数学例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讨论,利用各种对比、试验及类比的方式将数学题目与生活实例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自主寻找规律、总结概念及内涵的兴趣。通过这种案例讨论及讲解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保证学生在掌握课程难点及重点的基础上,加强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
四、提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充分运用,只有运用多角度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后,可以把所运用的解题思路和应用原理科学地运用到其他问题当中去,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也是灵活的、多样的。提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符合规律的,并对合理之处提出表扬,提供学生的积极性,对不符合规律的要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寻求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其次,数学教师要层层设疑。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运用一些疑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要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看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