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世界经济中的重大事件当属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由此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这场金融危机对于以吸引外资为主发展经济的开发区而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开发区,如何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是关系开发区进一步快速稳定发展的大事。
一、改变单纯以利用外资为主的资本聚集方式,在继续保持外资主渠道地位的同时,采取内外并重的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扩大利用内资的规模和力度。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开发区自建区开始时就把吸引外资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外资是开发区资本的主要来源。采取投入1元人民币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吸引2美元投资,产出3美元的滚动开发模式,成为开发区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外资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发区的对外招商工作受到了直接影响,部分原已确定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计划放缓或改变投资主体的现象,潜在的投资者对亚洲地区投资信心不足,呈现观望等待态度,一些外资企业的扩建项目暂缓或停止。而东南亚各国由于货币贬值,投资成本已大为降低,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强劲对手。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开发区的引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外资层面上,显然已不合时宜。
1999年,国家将继续执行扩张的经济政策,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放松银根,刺激内需,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开发区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在吸引外资的同时,眼睛向内,加强对内资企业的招商工作,特别是对内资企业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各地开发区可利用自身优势,制定鼓励内资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内资企业在区内投资,使开发区成为内资企业走向海外的桥梁。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对老城区的工业项目进行嫁接改造,盘活国有资产,促进股份化改制。天津开发区自1998年以来,提出了“东进西出,外引内联”的策略,加大对内资企业的招商力度,在西北地区开展商贸促销活动,吸引新疆、青海等内陆地区的企业在区内投资,并鼓励内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改变单纯以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过去,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和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通常采取的模式是贷款———土地开发———吸引投资———税收———财政收入再投入土地开发,即“滚动开发”,这种模式对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运用效率低,政企不分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开发区的财政由建设财政向发展财政的转变,这就迫切要求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
首先,应规范政府及企业行为,明确投资主体,严格区分政府型项目,社会公益型项目及市场经营型项目。对市场经营型项目,政府可以投资参股,但必须考虑投资的回报率,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第二,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国营公司,应积极鼓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国企改革,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或进行股份化改制,公开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此外,还可参照国际上通用的方式如境外低息贷款、BOT、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总之,应改变过去单纯“以地生财”的开发思路,利用多种融资手段加快开发区的发展。 三、积极主动规划产业方向,提高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区在以往的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行业培育政策,区内产业布局完全随外商投资项目而定,即外商投什么,区内建什么,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布局。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开发区虽然已初具规模,形成电子、医药、生物化工等产业群,但如果对项目结构做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弊端:第一,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据天津开发区统计,工业产值排名前20名的企业的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80%左右,其中摩托罗拉一家就占到40%。而其余80%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全区工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众多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控制的资源较少、技术落后、管理素质差、资金匮乏等问题,这种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开发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企业一有风吹草动,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就受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与台湾经济的表现大相径庭也证明了这一点。韩国政府利用银行贷款建立起的大型集团很难抵御金融风暴的袭击,而台湾民营的中小型企业却有很强的抗御风险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开发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产业的先进程度较低。目前开发区引进的项目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技术含量低,一些被称为高科技项目实际上只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而缺乏开发研制能力,生产的产品缺乏持久的竞争力。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培育高科技产业,制定有关政策,创造出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的条件。培育高科技产业可采用政府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方法,对高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可借鉴国外通行的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在社会上筹集资金,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此外,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还应注意产业的均衡发展,即在重视工业生产的同时,完善对市场的培育,加快综合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格局。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培育资本市场,形成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改变经济小区间各自为战的局面,树立区域综合开发的观点
从目前各地开发区发展的态势看,基本框架都是由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作为龙头,同时结合保税区、港口的优势,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开发速度,一些地区相继批准成立了一批市级、省级的开发小区,各类开发小区的建立,一方面带动了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总体协调性不强,往往造成一个地区内的小区与小区间争项目、抢资金的现象。各小区间为争项目竞相压价,滥用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各地经济发展,损害了地区的整体形象。
所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各地政府应重新整理思路,建立一种更宏观的调控机制,站在整个经济区域的角度对各区间的经济工作进行协调,使各小区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做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天津市政府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成立了由开发区、保税区、港口及一批相关开发区共同组成的滨海新区领导小组。1999年,天津市将进一步加大宏观管理的力度,使区域经济发展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 五、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使开发区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
开发区在建区之初,为提高效率、减少程序,采取了一块牌子、多个机构的工作方式,提出“一条龙、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这种方式为投资者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成为开发区独特的服务方式。但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壮大,企业增多,开发区的政府机关和服务公司中出现了人员膨胀,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
开发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必须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注重人力资源、办事效率、规范服务、社会秩序、法制建设等软环境的不断完善。开发区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应以以下几点为原则:一是管理主体(管委会)必须与开发主体(开发公司)相分离,真正作到政企分开;二是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作到以法治区,规范管理;三是按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要求,建立完善新的用人、竞争、分配等管理机制。
一、改变单纯以利用外资为主的资本聚集方式,在继续保持外资主渠道地位的同时,采取内外并重的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扩大利用内资的规模和力度。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开发区自建区开始时就把吸引外资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外资是开发区资本的主要来源。采取投入1元人民币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吸引2美元投资,产出3美元的滚动开发模式,成为开发区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外资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发区的对外招商工作受到了直接影响,部分原已确定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计划放缓或改变投资主体的现象,潜在的投资者对亚洲地区投资信心不足,呈现观望等待态度,一些外资企业的扩建项目暂缓或停止。而东南亚各国由于货币贬值,投资成本已大为降低,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强劲对手。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开发区的引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外资层面上,显然已不合时宜。
1999年,国家将继续执行扩张的经济政策,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放松银根,刺激内需,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开发区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在吸引外资的同时,眼睛向内,加强对内资企业的招商工作,特别是对内资企业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各地开发区可利用自身优势,制定鼓励内资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内资企业在区内投资,使开发区成为内资企业走向海外的桥梁。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对老城区的工业项目进行嫁接改造,盘活国有资产,促进股份化改制。天津开发区自1998年以来,提出了“东进西出,外引内联”的策略,加大对内资企业的招商力度,在西北地区开展商贸促销活动,吸引新疆、青海等内陆地区的企业在区内投资,并鼓励内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改变单纯以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过去,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和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通常采取的模式是贷款———土地开发———吸引投资———税收———财政收入再投入土地开发,即“滚动开发”,这种模式对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运用效率低,政企不分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开发区的财政由建设财政向发展财政的转变,这就迫切要求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
首先,应规范政府及企业行为,明确投资主体,严格区分政府型项目,社会公益型项目及市场经营型项目。对市场经营型项目,政府可以投资参股,但必须考虑投资的回报率,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第二,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国营公司,应积极鼓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国企改革,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或进行股份化改制,公开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此外,还可参照国际上通用的方式如境外低息贷款、BOT、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总之,应改变过去单纯“以地生财”的开发思路,利用多种融资手段加快开发区的发展。 三、积极主动规划产业方向,提高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区在以往的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行业培育政策,区内产业布局完全随外商投资项目而定,即外商投什么,区内建什么,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布局。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开发区虽然已初具规模,形成电子、医药、生物化工等产业群,但如果对项目结构做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弊端:第一,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据天津开发区统计,工业产值排名前20名的企业的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80%左右,其中摩托罗拉一家就占到40%。而其余80%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全区工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众多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控制的资源较少、技术落后、管理素质差、资金匮乏等问题,这种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开发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企业一有风吹草动,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就受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与台湾经济的表现大相径庭也证明了这一点。韩国政府利用银行贷款建立起的大型集团很难抵御金融风暴的袭击,而台湾民营的中小型企业却有很强的抗御风险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开发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产业的先进程度较低。目前开发区引进的项目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技术含量低,一些被称为高科技项目实际上只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而缺乏开发研制能力,生产的产品缺乏持久的竞争力。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培育高科技产业,制定有关政策,创造出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的条件。培育高科技产业可采用政府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方法,对高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可借鉴国外通行的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在社会上筹集资金,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此外,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还应注意产业的均衡发展,即在重视工业生产的同时,完善对市场的培育,加快综合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格局。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培育资本市场,形成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改变经济小区间各自为战的局面,树立区域综合开发的观点
从目前各地开发区发展的态势看,基本框架都是由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作为龙头,同时结合保税区、港口的优势,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开发速度,一些地区相继批准成立了一批市级、省级的开发小区,各类开发小区的建立,一方面带动了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总体协调性不强,往往造成一个地区内的小区与小区间争项目、抢资金的现象。各小区间为争项目竞相压价,滥用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各地经济发展,损害了地区的整体形象。
所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各地政府应重新整理思路,建立一种更宏观的调控机制,站在整个经济区域的角度对各区间的经济工作进行协调,使各小区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做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天津市政府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成立了由开发区、保税区、港口及一批相关开发区共同组成的滨海新区领导小组。1999年,天津市将进一步加大宏观管理的力度,使区域经济发展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 五、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使开发区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
开发区在建区之初,为提高效率、减少程序,采取了一块牌子、多个机构的工作方式,提出“一条龙、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这种方式为投资者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成为开发区独特的服务方式。但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壮大,企业增多,开发区的政府机关和服务公司中出现了人员膨胀,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
开发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必须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注重人力资源、办事效率、规范服务、社会秩序、法制建设等软环境的不断完善。开发区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应以以下几点为原则:一是管理主体(管委会)必须与开发主体(开发公司)相分离,真正作到政企分开;二是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作到以法治区,规范管理;三是按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要求,建立完善新的用人、竞争、分配等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