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三者不仅是概念表述的不同,分析区别与联系时更是表现为内涵的不同。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从人性出发,强调“以人性为本位”,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似乎并没有完全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变化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从课堂联系到个人发展,如何改变自己、突破自我,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给我留下思考。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高考;改变自己
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哲学辞典》和《新华词典》里特别把“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做了区分。“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是德国的费尔巴哈首先提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人文主义”humanism,是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而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基本价值,比如生命和基本生存状况,人本更多是思考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类似又不同的概念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一方面是由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都是继人文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且和人文主义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另方面是因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与“人”直接相关,都是以“人”为自己存在的根本理由和目的的。
中国古代《易经》中最早提到“人文”一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这句话讲的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如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而“化成”是人为加工的过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由此可见,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对比国外与中国概念我们可以得知,虽二者都强调关注人性,但是其角度是不同的。国外概念是将宗教禁锢的思想与强调人性进行对比,而中国是将自然和人进行对比。仅从对古代文化复兴的角度考虑人文主义是片面的。尽管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但其活动领域和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这个范围。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一种近代精神,一种反封建精神,而不仅仅是对待古典文化的特殊态度。文艺复兴一个复字凸显它的时间性,追溯根源表明在14世纪前已存在关注人性的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教会对人性的压迫出现的一种强调尊重人性的主义,那么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强调人性美的世界名画还是以宗教为主体的呢?查阅文献得知,如果说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存在矛盾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说一切人文主义都和上帝信仰格格不入,人文主义还分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其中有神论的人文主义毫无疑问是承认宇宙最高本体是神圣上帝的,而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很多都是在上帝信仰的前提下反抗旧势力对人的不尊重的。也就是说人文主义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上帝信仰,二者并不排斥。例如:世界名画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强调人性,但是还是以圣母玛利亚为雏形的。
二、我眼中的人本主义教育
(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主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是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思想。现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不再简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人本主义的教育重视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二)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塑造
教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提倡批评和创造精神,这是对人的潜能的尊重,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简单说就是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存在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智能间的差异发展。也就是说即使学校和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同样的外部经验,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同样的东西。如果从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前经验不一样,建构的图示和结构也不一样;如果从人本主义理论解释就是这是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人在接受知识方面是具有多样性的。强调因材施教,教育应该使学生发展的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培养具有同一种模式或者互相类似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实践
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中普遍提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张教育要以为人本,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和人本主义离不开的。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反思从“课改”至今,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没有减弱,可是效果又如何呢?一旦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似乎就极力批判应试教育的种种缺点。其实,之所以称为课程改革而不是课程革命,强调的是“改”,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是一味否定应试教育,不是革了应试教育的命。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实践的如何,应试教育又改变了多少,似乎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
从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设定来看,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個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实现自我潜能。其实,这样的表述是相当广泛的目标,即使不是人本主义也会设定这样的目标,那么怎么体现这是人本主义呢?关键不在于目标的设定,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是否考虑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想做的事,也是有限度的。实验表明:学生完成自己选择的事情,缺乏竞争感和成功感,较少的感受到完成的期待感和信任感,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非指导性教学了”。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评价标准也该因人而异,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都挤向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的一次性的评价使很多学生被挤下水,用人机制注重文凭又加重了高考的负荷。不能说高考就是不以人为本了,只是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手段很难充分的体现人本主义。现在我国的现实是学生基数大,即使大学大幅度扩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为了挑选优秀的人才进学府,设立高考制度也是必要的,而且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这项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目前要取消高考是不现实的,高考是个指挥棒,在短时间内彻底的转变是有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改革高考的内容和方式逐渐的转变。 四、所感所思
人生存在宇宙中就其空间而言是微小的,就其时间来说是短暂的,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却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是自我尊严的主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进行不断的自我选择和采取行动,从而塑造自我人格,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人本主义的自我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最适于生存,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人本主义思潮这个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存在剧变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的必须考虑的重要的人生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很多还不等派上用场就过时了,所以目标的设定应该注重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一些创造性道德品质等人格信念的培养。有一句话:我们是坐在20世纪时的教室里,用19世纪的教育方法,培养21世纪的人才。想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之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教育的本质,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意味着前进,意味着改变。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当初要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其实对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杜光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1
[2]侯建平.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之后培训转型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徐虹.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
[4]谢凌江,霍雨光,李洁波.知情合一的积极教学观——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J].飞天,2011
[5]刘传喜.当代大學生人文主义教育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高考;改变自己
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哲学辞典》和《新华词典》里特别把“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做了区分。“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是德国的费尔巴哈首先提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人文主义”humanism,是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而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基本价值,比如生命和基本生存状况,人本更多是思考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类似又不同的概念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一方面是由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都是继人文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且和人文主义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另方面是因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与“人”直接相关,都是以“人”为自己存在的根本理由和目的的。
中国古代《易经》中最早提到“人文”一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这句话讲的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如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而“化成”是人为加工的过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由此可见,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对比国外与中国概念我们可以得知,虽二者都强调关注人性,但是其角度是不同的。国外概念是将宗教禁锢的思想与强调人性进行对比,而中国是将自然和人进行对比。仅从对古代文化复兴的角度考虑人文主义是片面的。尽管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但其活动领域和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这个范围。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一种近代精神,一种反封建精神,而不仅仅是对待古典文化的特殊态度。文艺复兴一个复字凸显它的时间性,追溯根源表明在14世纪前已存在关注人性的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教会对人性的压迫出现的一种强调尊重人性的主义,那么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强调人性美的世界名画还是以宗教为主体的呢?查阅文献得知,如果说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存在矛盾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说一切人文主义都和上帝信仰格格不入,人文主义还分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其中有神论的人文主义毫无疑问是承认宇宙最高本体是神圣上帝的,而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很多都是在上帝信仰的前提下反抗旧势力对人的不尊重的。也就是说人文主义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上帝信仰,二者并不排斥。例如:世界名画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强调人性,但是还是以圣母玛利亚为雏形的。
二、我眼中的人本主义教育
(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主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是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思想。现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不再简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人本主义的教育重视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二)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塑造
教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提倡批评和创造精神,这是对人的潜能的尊重,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简单说就是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存在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智能间的差异发展。也就是说即使学校和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同样的外部经验,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同样的东西。如果从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前经验不一样,建构的图示和结构也不一样;如果从人本主义理论解释就是这是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人在接受知识方面是具有多样性的。强调因材施教,教育应该使学生发展的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培养具有同一种模式或者互相类似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实践
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中普遍提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张教育要以为人本,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和人本主义离不开的。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反思从“课改”至今,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没有减弱,可是效果又如何呢?一旦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似乎就极力批判应试教育的种种缺点。其实,之所以称为课程改革而不是课程革命,强调的是“改”,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是一味否定应试教育,不是革了应试教育的命。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实践的如何,应试教育又改变了多少,似乎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
从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设定来看,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個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实现自我潜能。其实,这样的表述是相当广泛的目标,即使不是人本主义也会设定这样的目标,那么怎么体现这是人本主义呢?关键不在于目标的设定,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是否考虑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想做的事,也是有限度的。实验表明:学生完成自己选择的事情,缺乏竞争感和成功感,较少的感受到完成的期待感和信任感,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非指导性教学了”。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评价标准也该因人而异,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都挤向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的一次性的评价使很多学生被挤下水,用人机制注重文凭又加重了高考的负荷。不能说高考就是不以人为本了,只是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手段很难充分的体现人本主义。现在我国的现实是学生基数大,即使大学大幅度扩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为了挑选优秀的人才进学府,设立高考制度也是必要的,而且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这项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目前要取消高考是不现实的,高考是个指挥棒,在短时间内彻底的转变是有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改革高考的内容和方式逐渐的转变。 四、所感所思
人生存在宇宙中就其空间而言是微小的,就其时间来说是短暂的,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却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是自我尊严的主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进行不断的自我选择和采取行动,从而塑造自我人格,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人本主义的自我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最适于生存,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人本主义思潮这个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存在剧变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的必须考虑的重要的人生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很多还不等派上用场就过时了,所以目标的设定应该注重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一些创造性道德品质等人格信念的培养。有一句话:我们是坐在20世纪时的教室里,用19世纪的教育方法,培养21世纪的人才。想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之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教育的本质,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意味着前进,意味着改变。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当初要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其实对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杜光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1
[2]侯建平.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之后培训转型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徐虹.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
[4]谢凌江,霍雨光,李洁波.知情合一的积极教学观——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J].飞天,2011
[5]刘传喜.当代大學生人文主义教育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