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认知出发,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应试教育中“为考试而教学,为考试而学习”的状态。为此,教师应注意将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物理;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51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将学生所熟知的并且蕴含着物理规律的生活现象、实验器材等,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觉得比较吃力,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處处可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现象,将书本知识以直观形象、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一个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如果遇到地震或火灾,同学们能快速反应逃离灾难现场吗?反应时间越短,化险为夷的机会就越大。你们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吗?想知道吗?可用什么仪器来测量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如秒表、打点计时器,甚至有人回答用直尺。前两者实验工具我们比较常见,那么如何用直尺来测量反应时间呢?据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把能测时间的木尺,在课堂上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有一位学生用两个手指捏住木尺顶端,同时另一位学生的手放在木尺的下部,做好用手指捏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当握尺的学生放手时,另一名学生立即握木尺,让第三位学生读出反应时间,然后测出木尺下降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探讨物体自由落体的规律。借助生活问题导入新知,不仅打破了学生用秒表测时间的惯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逐渐理解物理知识。这样的教学,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实验器材、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为此,将实验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制作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事件开展物理实验,不仅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又可以让学生逐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并能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光的衍射》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就地取材(拿出两支铅笔),要求学生将铅笔并排横着靠近眼睛,并将左眼闭上,右眼从两支铅笔之间的缝隙,观看教室里的日光灯,注意笔芯要与日光灯平行,不断调节两笔间缝隙的宽度,观察彩色条纹。
三、设计生活化习题,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近年来的高考物理题也大量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如B超、节能混合动力车、地震波等。为此,在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课堂习题也应体现生活化,这样有利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内容时,笔者曾设计这样的课堂习题:在本市某路段,机动车的最高速度为限制40km/h,一辆货车在危急情况下紧急刹车,车轮在滑过一段距离之后停止,交警勘测路面刹车痕迹为20m,同时该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为0.6,请据此判断该车是否超速行驶。货车刹车的距离与其行驶初速度、汽车制动力、驾驶员反应时间有关。假设货车质量为m,行驶速度为v,制动力为f,反应时间为t,请计算货车紧急刹车后滑动的距离,并据此说明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严禁酒后驾驶、严禁超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物理现象与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活元素,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与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思维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更有生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物理;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51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将学生所熟知的并且蕴含着物理规律的生活现象、实验器材等,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觉得比较吃力,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處处可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现象,将书本知识以直观形象、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一个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如果遇到地震或火灾,同学们能快速反应逃离灾难现场吗?反应时间越短,化险为夷的机会就越大。你们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吗?想知道吗?可用什么仪器来测量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如秒表、打点计时器,甚至有人回答用直尺。前两者实验工具我们比较常见,那么如何用直尺来测量反应时间呢?据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把能测时间的木尺,在课堂上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有一位学生用两个手指捏住木尺顶端,同时另一位学生的手放在木尺的下部,做好用手指捏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当握尺的学生放手时,另一名学生立即握木尺,让第三位学生读出反应时间,然后测出木尺下降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探讨物体自由落体的规律。借助生活问题导入新知,不仅打破了学生用秒表测时间的惯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逐渐理解物理知识。这样的教学,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实验器材、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为此,将实验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制作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事件开展物理实验,不仅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又可以让学生逐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并能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光的衍射》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就地取材(拿出两支铅笔),要求学生将铅笔并排横着靠近眼睛,并将左眼闭上,右眼从两支铅笔之间的缝隙,观看教室里的日光灯,注意笔芯要与日光灯平行,不断调节两笔间缝隙的宽度,观察彩色条纹。
三、设计生活化习题,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近年来的高考物理题也大量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如B超、节能混合动力车、地震波等。为此,在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课堂习题也应体现生活化,这样有利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内容时,笔者曾设计这样的课堂习题:在本市某路段,机动车的最高速度为限制40km/h,一辆货车在危急情况下紧急刹车,车轮在滑过一段距离之后停止,交警勘测路面刹车痕迹为20m,同时该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为0.6,请据此判断该车是否超速行驶。货车刹车的距离与其行驶初速度、汽车制动力、驾驶员反应时间有关。假设货车质量为m,行驶速度为v,制动力为f,反应时间为t,请计算货车紧急刹车后滑动的距离,并据此说明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严禁酒后驾驶、严禁超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物理现象与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活元素,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与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思维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更有生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