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段時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很火,掀起了一波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
一再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擂台、“理工科达人”——陈更,圈粉无数。在很多家长眼里,陈更就是那个传说中那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凭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息,以及乐观自信、稳重果敢的气场,成为许多观众眼中的“学霸女神”。
前阵子,微信上流行着个有趣的段子:
你看到美景时,只会“哇塞”“好美啊~”,TA会说:“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表达爱意时,只会“我好喜欢你”,TA会说:“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你面对大漠戈壁时,只会“好多沙子啊!”,TA会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喝茶时,只会“这茶,好喝!”,TA会说:“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
这正生动的说明语言表达,文学底蕴的重要,而在童年读诗词更是好处多多。
诗词不仅有文字美,更有生活和哲学、传统和道德,读诗长大的孩子,无论是表达方面,还是思想上,都更胜一筹。一个网友说得好:“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刚刚过去的9月1日开学季,一直备受关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古诗文选篇总体占比30%左右,选篇数量有增加。“部编本”语文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重视,也再次给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课题:小学语文古诗文该如何教,如何学呢?以下说说我对古诗文教学的拙见。
一、多读多背,体会诗歌特有的美感
小学生应该多读,多背诵,体会韵律、节奏还有汉语之美。至于能理解多少思想内涵和情感,要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不要强求。比如朗诵一首王维的山水诗,让孩子安静下来来体会一下静谧之美就不错了,不一定非要往“热爱大自然”上扣,孩子也很难理解所谓天人合一。学习古诗词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有些“道理”不用说太多,以后他们会慢慢理解。
小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所谓“负担重”也不一定是量的问题,如果孩子对读书做作业有兴趣,他会完成得很好,很快,自己还会找书看,如果没有兴趣,给他很少的作业他也会拖拖拉拉的。
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放开去想象,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那么琐碎、程式化。有的老师讲古诗,就总是“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这固然很有程序,但老是这一套,把一首诗“抠”得太细,学生会腻味,还是要多诵读,让自己去想象和体味诗情。
同时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比李白的“窗前明月光”一诗,很直白易懂,低年级学生也能想象诗歌的意思,就让多读几遍,鼓励各自发挥自己的感觉与想象好了,有些教师非得用多媒体,又是画面,又是音乐,弄得五光十色,反而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那种特有的感觉。
不要老是让孩子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作者思想情感之类的。小孩有小孩的理解方式,让他们去想象,不要有太多附加的东西。
二、传统吟诵是古诗文教学的秘密捷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吟诵作为中国古人诵读涵咏古诗词文的一种方式,不仅能涵养性情,亦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古代文人或三三两两赋诗酬唱,在诗酒唱和之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或独自一人行吟泽畔、吟啸徐行,抒发内心细微的情绪。吟诵,不仅仅是一种听觉审美、文学审美,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是一种文化审美。
用普通话读古诗词是对韵律美感的破坏。
——叶嘉莹先生
因为诗词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没有吟诵,我们无法真正去感知和体味杜甫的深沉和李白的飘逸。吟诵,这种最传统的最美的诵读方法,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有趣好玩的高效学习法。
关于吟诵,“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于微博发表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这是语文课容易混淆的。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音声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吟诵前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他们的吟诵实践是当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引入吟诵之美,让孩子们在吟诵界前辈总结吟诵规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和传播。
三、保留一颗诗心
蒋勋:“一天有24小时这麽漫长,我们能不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
“用18分钟去对抗所有的苦难跟残缺。战争太多、战乱太多、流亡太多,会特别懂得圆的渴望、期待的渴望。”
若是生而为人能重视自己预留的18分钟,或许你会真切地从心坎间听到月亮升起的声音、花开的声音、河流潺潺流去的声音。
或许,诗将成为生命的救赎。
前段時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很火,掀起了一波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
一再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擂台、“理工科达人”——陈更,圈粉无数。在很多家长眼里,陈更就是那个传说中那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凭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息,以及乐观自信、稳重果敢的气场,成为许多观众眼中的“学霸女神”。
前阵子,微信上流行着个有趣的段子:
你看到美景时,只会“哇塞”“好美啊~”,TA会说:“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表达爱意时,只会“我好喜欢你”,TA会说:“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你面对大漠戈壁时,只会“好多沙子啊!”,TA会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喝茶时,只会“这茶,好喝!”,TA会说:“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
这正生动的说明语言表达,文学底蕴的重要,而在童年读诗词更是好处多多。
诗词不仅有文字美,更有生活和哲学、传统和道德,读诗长大的孩子,无论是表达方面,还是思想上,都更胜一筹。一个网友说得好:“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刚刚过去的9月1日开学季,一直备受关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古诗文选篇总体占比30%左右,选篇数量有增加。“部编本”语文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重视,也再次给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课题:小学语文古诗文该如何教,如何学呢?以下说说我对古诗文教学的拙见。
一、多读多背,体会诗歌特有的美感
小学生应该多读,多背诵,体会韵律、节奏还有汉语之美。至于能理解多少思想内涵和情感,要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不要强求。比如朗诵一首王维的山水诗,让孩子安静下来来体会一下静谧之美就不错了,不一定非要往“热爱大自然”上扣,孩子也很难理解所谓天人合一。学习古诗词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有些“道理”不用说太多,以后他们会慢慢理解。
小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所谓“负担重”也不一定是量的问题,如果孩子对读书做作业有兴趣,他会完成得很好,很快,自己还会找书看,如果没有兴趣,给他很少的作业他也会拖拖拉拉的。
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放开去想象,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那么琐碎、程式化。有的老师讲古诗,就总是“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这固然很有程序,但老是这一套,把一首诗“抠”得太细,学生会腻味,还是要多诵读,让自己去想象和体味诗情。
同时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比李白的“窗前明月光”一诗,很直白易懂,低年级学生也能想象诗歌的意思,就让多读几遍,鼓励各自发挥自己的感觉与想象好了,有些教师非得用多媒体,又是画面,又是音乐,弄得五光十色,反而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那种特有的感觉。
不要老是让孩子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作者思想情感之类的。小孩有小孩的理解方式,让他们去想象,不要有太多附加的东西。
二、传统吟诵是古诗文教学的秘密捷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吟诵作为中国古人诵读涵咏古诗词文的一种方式,不仅能涵养性情,亦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古代文人或三三两两赋诗酬唱,在诗酒唱和之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或独自一人行吟泽畔、吟啸徐行,抒发内心细微的情绪。吟诵,不仅仅是一种听觉审美、文学审美,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是一种文化审美。
用普通话读古诗词是对韵律美感的破坏。
——叶嘉莹先生
因为诗词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没有吟诵,我们无法真正去感知和体味杜甫的深沉和李白的飘逸。吟诵,这种最传统的最美的诵读方法,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有趣好玩的高效学习法。
关于吟诵,“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于微博发表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这是语文课容易混淆的。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音声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吟诵前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他们的吟诵实践是当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引入吟诵之美,让孩子们在吟诵界前辈总结吟诵规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和传播。
三、保留一颗诗心
蒋勋:“一天有24小时这麽漫长,我们能不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
“用18分钟去对抗所有的苦难跟残缺。战争太多、战乱太多、流亡太多,会特别懂得圆的渴望、期待的渴望。”
若是生而为人能重视自己预留的18分钟,或许你会真切地从心坎间听到月亮升起的声音、花开的声音、河流潺潺流去的声音。
或许,诗将成为生命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