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研究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100例,以双色球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接受阶段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旋转、上举及外展等功能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改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侧上肢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乳腺癌;上肢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1-0105-02
乳腺癌属于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乳头溢乳、皮肤改变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目前,治疗乳腺癌有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中医及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方式,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最为常见。乳腺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能会切除腋窝、胸大肌及锁骨淋巴结组织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肩部、上肢的正常活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等情况[2]。所以为了缓解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实施更为有效的护理。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了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中选择100例,以双色球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均为女性,年龄32~70岁,平均(45.79±2.36)岁;其中左侧乳癌21例,右侧乳癌29例。观察组50例均为女性,年龄33~70岁,平均(46.07±2.11)岁;其中左侧乳癌22例,右侧乳癌28例。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显示单侧发病且为浸润性癌;②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存在上肢外部损伤及运动神经损伤的患者;②存在其他危急重症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知识、用药指导以及康复训练等内容。
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阶段性护理,根据既往护理经验及专业资料查询,将乳腺癌术后护理分为以下阶段,并明确其护理内容。①术后1 d:手术后1 d内,医护人员应注意使患者保持侧卧位,同时避免患侧手臂外展,可以在患侧位置放置软垫,以保证肘关节与腕关节水平,避免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②术后2~5 d:患者基本可以下床活动,此时应注意保护手部,医护人员可帮助患者使用吊带托扶患侧上肢,以避免由于肢体活动、用力等造成腋窝皮瓣移动,进而影响伤口愈合;锻炼时,如还未取出引流管,可以做托住患侧上肢肘关节的小臂弯曲训练,如取出且皮瓣贴合良好,则可以进行肘关节弯曲锻炼及前臂180 °活动锻炼,频次设置为4次/d,15~30下/次。③术后6~15 d:如这一阶段内患者仍未取出引流管,则按照上一阶段方法进行锻炼,如取出引流管,则可以进行以下锻炼,即双肩自前向后转360 °,锻炼频次设置为5次/d,20下/次。④术后16~30 d: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锻炼。首先保持患侧肢体伸直且贴在胸前,而后自前向后水平外展,此时应注意控制外展角度适当,避免产生拉伤,影响愈合,锻炼频次设置为4次/d,15~30下/次,另外还应在健侧肢体的托扶下进行抬高训练,频次设置为4次/d,20下/次。⑤术后31~90 d: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适当使用锻炼器材进行锻炼,如弹力绳、握力器等。
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患者患侧肢体水肿情况,如水肿可以通过向心性按摩、平卧位等方式缓解症状。
1.4 指标判定
本次研究中,患者患侧上肢功能主要观察内容为:旋转、上举、外展。恢复率(%)=恢复例数/总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上肢水肿+皮瓣坏死+皮下水肿)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旋转、上举及外展等功能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病因未完全明确,但相关资料显示,存在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过早、良性乳腺疾病诊治拖延、胸部长时间或高剂量放射线照射等情况的女性更为容易患病[3]。乳腺癌病死率较高,但事实上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更大的威胁主要是因为癌细胞容易脱落,且会随着血液及淋巴液转移、扩散。乳腺癌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治疗、放射疗法、生物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最为常见。
手术为局部治疗方法,包括乳腺及腋窝淋巴结两种类型,前者有保乳手术、全乳房切除手术两种,后者则包括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两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根治切除手术,但由于其切除部位较大,对身体损伤较大,所以并发症风险更高,还会影响患侧上肢正常功能[4]。常规护理内容对不同种类手术的适应性较好,但不能针对手术特性、病情特性开展更为高效的护理,护理效果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5]。階段性护理干预模拟乳腺癌手术后各阶段患者恢复情况,再根据大体情况划分阶段,对各阶段内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同时细化阶段内护理内容,确保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阶段性护理干预更加系统化、整体化,能使医护人员、患者及其亲属对后续护理内容、护理效果有一定的心理、身体准备[6]。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旋转、上举及外展等功能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改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侧上肢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艳.阶段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及负压引流拔管时间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3):119-120.
[2]杨琼碧,黄维明,谢丽君,等.观察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147,154.
[3]李静,杨昀.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3):2474-2475.
[4]王海林.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6):90-92.
[5]葛春华.阶段性护理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17(2):213-214.
[6]李芹,魏倩.探讨阶段性护理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心理月刊,2019,14(14):102.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乳腺癌;上肢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1-0105-02
乳腺癌属于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乳头溢乳、皮肤改变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目前,治疗乳腺癌有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中医及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方式,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最为常见。乳腺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能会切除腋窝、胸大肌及锁骨淋巴结组织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肩部、上肢的正常活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等情况[2]。所以为了缓解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实施更为有效的护理。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了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中选择100例,以双色球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均为女性,年龄32~70岁,平均(45.79±2.36)岁;其中左侧乳癌21例,右侧乳癌29例。观察组50例均为女性,年龄33~70岁,平均(46.07±2.11)岁;其中左侧乳癌22例,右侧乳癌28例。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显示单侧发病且为浸润性癌;②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存在上肢外部损伤及运动神经损伤的患者;②存在其他危急重症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知识、用药指导以及康复训练等内容。
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阶段性护理,根据既往护理经验及专业资料查询,将乳腺癌术后护理分为以下阶段,并明确其护理内容。①术后1 d:手术后1 d内,医护人员应注意使患者保持侧卧位,同时避免患侧手臂外展,可以在患侧位置放置软垫,以保证肘关节与腕关节水平,避免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②术后2~5 d:患者基本可以下床活动,此时应注意保护手部,医护人员可帮助患者使用吊带托扶患侧上肢,以避免由于肢体活动、用力等造成腋窝皮瓣移动,进而影响伤口愈合;锻炼时,如还未取出引流管,可以做托住患侧上肢肘关节的小臂弯曲训练,如取出且皮瓣贴合良好,则可以进行肘关节弯曲锻炼及前臂180 °活动锻炼,频次设置为4次/d,15~30下/次。③术后6~15 d:如这一阶段内患者仍未取出引流管,则按照上一阶段方法进行锻炼,如取出引流管,则可以进行以下锻炼,即双肩自前向后转360 °,锻炼频次设置为5次/d,20下/次。④术后16~30 d: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锻炼。首先保持患侧肢体伸直且贴在胸前,而后自前向后水平外展,此时应注意控制外展角度适当,避免产生拉伤,影响愈合,锻炼频次设置为4次/d,15~30下/次,另外还应在健侧肢体的托扶下进行抬高训练,频次设置为4次/d,20下/次。⑤术后31~90 d: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适当使用锻炼器材进行锻炼,如弹力绳、握力器等。
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患者患侧肢体水肿情况,如水肿可以通过向心性按摩、平卧位等方式缓解症状。
1.4 指标判定
本次研究中,患者患侧上肢功能主要观察内容为:旋转、上举、外展。恢复率(%)=恢复例数/总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上肢水肿+皮瓣坏死+皮下水肿)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旋转、上举及外展等功能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病因未完全明确,但相关资料显示,存在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过早、良性乳腺疾病诊治拖延、胸部长时间或高剂量放射线照射等情况的女性更为容易患病[3]。乳腺癌病死率较高,但事实上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更大的威胁主要是因为癌细胞容易脱落,且会随着血液及淋巴液转移、扩散。乳腺癌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治疗、放射疗法、生物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最为常见。
手术为局部治疗方法,包括乳腺及腋窝淋巴结两种类型,前者有保乳手术、全乳房切除手术两种,后者则包括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两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根治切除手术,但由于其切除部位较大,对身体损伤较大,所以并发症风险更高,还会影响患侧上肢正常功能[4]。常规护理内容对不同种类手术的适应性较好,但不能针对手术特性、病情特性开展更为高效的护理,护理效果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5]。階段性护理干预模拟乳腺癌手术后各阶段患者恢复情况,再根据大体情况划分阶段,对各阶段内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同时细化阶段内护理内容,确保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阶段性护理干预更加系统化、整体化,能使医护人员、患者及其亲属对后续护理内容、护理效果有一定的心理、身体准备[6]。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旋转、上举及外展等功能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改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侧上肢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艳.阶段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及负压引流拔管时间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3):119-120.
[2]杨琼碧,黄维明,谢丽君,等.观察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147,154.
[3]李静,杨昀.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3):2474-2475.
[4]王海林.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6):90-92.
[5]葛春华.阶段性护理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17(2):213-214.
[6]李芹,魏倩.探讨阶段性护理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心理月刊,2019,14(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