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与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青年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生是未来大国工匠的希望所在,是担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文化认同的宣传与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而文学与文化天然紧密的依存关系使得高职文学课程有先天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本文立足于职教的“三教”改革,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职文学课堂与的融合教学策略。
关键词:三教传统文化文学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文化认同的宣传与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本文将立足于职教的“三教”改革,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职文学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策略。
一.转变角色定位,培育文化精神
“三教”中的第一个“教”指的是教师。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文学课都属于边缘化的地带,文学教学也被要求服务于专业技能的需要,融入专业需求。文学教师努力依附于授课对象的专业,在文学领域内寻求与专业相关相通的信息,这样就模糊了文学课程的独立性与独特性。钱谷融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文学的基本标准就是人道主义,文学把人当做人,直面人生,观照人性,塑造人格。在职教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加强职教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对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高职文学课从依附于专业的地位中解放出来,释放本学科的新动能,为培养德技兼修的职业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熔铸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诚如现代著名诗人朱湘所说:“文学是文化形成的一种要素——就古代的文化说来,如同中国的,希腊的,文学简直就是文化的代名词。”[2]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文学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将二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文化认同感为目标,强化文学课程的独立性。
既然文学教学要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就对教授文学课程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自己先得成为一个文化人。此处“文化人”的内涵不以文化知识的占有量来衡量,也不以学历高低与否来界定,其本质是在一定文化实践中养成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精神。作为文化人,教师本身必须热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具有文化创造能力。教师在日常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与学生一起探寻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努力以文化继承促进文化创新。教师的教学要完整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的逻辑过程,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是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批判地继承上升到抽象继承。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3]。教师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视野决定了学生的文化态度与文化高度,教师的核心出发点应当是帮助学生培养并发展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勇于担当担传承传统文化责任的人。
二.深挖文化内涵,整合教材资源
“三教”中第二个“教”指的是教材。高职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文学教材的编选体例基本分成三种:按国别分类,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按文学形式分类,分成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按主题模块分类,如科学的殿堂、自然的灵性、生命的感悟等等。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文学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重组教材资源,增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蕴涵了丰富的思想价值与人文之美,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打乱体裁与时代的顺序,以文化精神诸如家国情怀、品德修养、意志锤炼等为模块进行讲授,使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价值呈现系统性,增强其时效性。
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成果,也积累了丰厚的物质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精神文化的講授,而忽略了物质文化的输出。为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和热爱,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有意识地整理出教材中蕴含的物态文化信息,使学生能够多维度、全方面地接触传统文化。比如在古典诗词中经常会出现轩台水榭、庙宇楼阁之类的字词,教师可以将这些零星的意象自行组合成一个专题,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此加以拓展讲授。在古诗文中经常会出现香炉宝鼎之类的意象,教师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展开主题文化的熏陶。当讲授《绝版的周庄》的时候,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到其它的古镇介绍,进而将中国的古镇文化作为一个专题。讲授《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将苏州的留园、狮子林、网师园其他三大名园自然融人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园林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其他譬如饮食、器皿、服饰等物质文化均可以在文学的教学之中巧妙拓展,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认知,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与能动性。任何充满智慧的教师都必将立足于教材,又不满足于教材,而是从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文化实践
“三教”中的第三个“教”指的是教法。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高职文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教学的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将相时而动,积极变革。
1.立足活动实践,强化文化意识。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课堂,开展各种活动,还课堂于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格局,要转化成学生自编自导的课堂。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聆听古音”的活动,让学生领略汉字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通过开展“文化寻迹”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隐藏的点滴文化密码;通过开展“文化宣讲”活动,让学生自主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让学生自觉地置身于一种文化产生和应用的真实社会环境中,引导他们仔细考察其原因和过程,对其价值和成效进行评价,并结合自己身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环境做出分析和判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成文化智慧、培育文化精神的活动。所以说,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从学生主体性出发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的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看法与思考。所以,活动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课堂的组织引导及课后的评价总结。只有将这些活动与文学的教学紧密相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具有可操作性、时效性,活动的开展才有意义。
2.紧贴现实热点,为传统文化赋能。故宫成为新晋网红、博物馆成为打卡胜地、敦煌成为文化新宠,这一系列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文化热点现象,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关注,反映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享受。教师应当密切关注文化动态,适时将其融入到文学与文化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热点新闻、问题抛出,引导学生去关注并思考,如何让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从博物馆走出去,从墙壁或书架上走下来,使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历史担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营造“文化传承、人人有责”的浓郁氛围。
3.课堂内外发力,线上线下协同。在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内课时的限制,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深入必将借助于课外的拓展与线上的学习。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获取易如反掌,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有所取舍,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成为资源的筛选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将优质资源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三尺讲台之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民俗村,参加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和主题演讲,将传统文化意识深植在学生心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根基与深邃的意蕴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提供丰润的滋养,而文学以其天然优势与文化紧密依存,所以在高职文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当立足“三教”,探讨文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
[2]朱湘,文学闲谈[M]长沙:岳麓书社,2011:1
[3]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3
本文是2018年度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是:XJK18BZY027。
(作者介绍:李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其教学)
关键词:三教传统文化文学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文化认同的宣传与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本文将立足于职教的“三教”改革,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职文学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策略。
一.转变角色定位,培育文化精神
“三教”中的第一个“教”指的是教师。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文学课都属于边缘化的地带,文学教学也被要求服务于专业技能的需要,融入专业需求。文学教师努力依附于授课对象的专业,在文学领域内寻求与专业相关相通的信息,这样就模糊了文学课程的独立性与独特性。钱谷融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文学的基本标准就是人道主义,文学把人当做人,直面人生,观照人性,塑造人格。在职教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加强职教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对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高职文学课从依附于专业的地位中解放出来,释放本学科的新动能,为培养德技兼修的职业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熔铸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诚如现代著名诗人朱湘所说:“文学是文化形成的一种要素——就古代的文化说来,如同中国的,希腊的,文学简直就是文化的代名词。”[2]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文学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将二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文化认同感为目标,强化文学课程的独立性。
既然文学教学要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就对教授文学课程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自己先得成为一个文化人。此处“文化人”的内涵不以文化知识的占有量来衡量,也不以学历高低与否来界定,其本质是在一定文化实践中养成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精神。作为文化人,教师本身必须热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具有文化创造能力。教师在日常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与学生一起探寻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努力以文化继承促进文化创新。教师的教学要完整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的逻辑过程,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是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批判地继承上升到抽象继承。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3]。教师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视野决定了学生的文化态度与文化高度,教师的核心出发点应当是帮助学生培养并发展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勇于担当担传承传统文化责任的人。
二.深挖文化内涵,整合教材资源
“三教”中第二个“教”指的是教材。高职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文学教材的编选体例基本分成三种:按国别分类,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按文学形式分类,分成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按主题模块分类,如科学的殿堂、自然的灵性、生命的感悟等等。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文学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重组教材资源,增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蕴涵了丰富的思想价值与人文之美,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打乱体裁与时代的顺序,以文化精神诸如家国情怀、品德修养、意志锤炼等为模块进行讲授,使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价值呈现系统性,增强其时效性。
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成果,也积累了丰厚的物质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精神文化的講授,而忽略了物质文化的输出。为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和热爱,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有意识地整理出教材中蕴含的物态文化信息,使学生能够多维度、全方面地接触传统文化。比如在古典诗词中经常会出现轩台水榭、庙宇楼阁之类的字词,教师可以将这些零星的意象自行组合成一个专题,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此加以拓展讲授。在古诗文中经常会出现香炉宝鼎之类的意象,教师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展开主题文化的熏陶。当讲授《绝版的周庄》的时候,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到其它的古镇介绍,进而将中国的古镇文化作为一个专题。讲授《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将苏州的留园、狮子林、网师园其他三大名园自然融人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园林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其他譬如饮食、器皿、服饰等物质文化均可以在文学的教学之中巧妙拓展,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认知,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与能动性。任何充满智慧的教师都必将立足于教材,又不满足于教材,而是从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文化实践
“三教”中的第三个“教”指的是教法。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高职文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教学的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将相时而动,积极变革。
1.立足活动实践,强化文化意识。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课堂,开展各种活动,还课堂于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格局,要转化成学生自编自导的课堂。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聆听古音”的活动,让学生领略汉字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通过开展“文化寻迹”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隐藏的点滴文化密码;通过开展“文化宣讲”活动,让学生自主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让学生自觉地置身于一种文化产生和应用的真实社会环境中,引导他们仔细考察其原因和过程,对其价值和成效进行评价,并结合自己身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环境做出分析和判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成文化智慧、培育文化精神的活动。所以说,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从学生主体性出发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的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看法与思考。所以,活动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课堂的组织引导及课后的评价总结。只有将这些活动与文学的教学紧密相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具有可操作性、时效性,活动的开展才有意义。
2.紧贴现实热点,为传统文化赋能。故宫成为新晋网红、博物馆成为打卡胜地、敦煌成为文化新宠,这一系列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文化热点现象,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关注,反映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享受。教师应当密切关注文化动态,适时将其融入到文学与文化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热点新闻、问题抛出,引导学生去关注并思考,如何让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从博物馆走出去,从墙壁或书架上走下来,使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历史担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营造“文化传承、人人有责”的浓郁氛围。
3.课堂内外发力,线上线下协同。在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内课时的限制,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深入必将借助于课外的拓展与线上的学习。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获取易如反掌,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有所取舍,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成为资源的筛选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将优质资源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三尺讲台之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民俗村,参加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和主题演讲,将传统文化意识深植在学生心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根基与深邃的意蕴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提供丰润的滋养,而文学以其天然优势与文化紧密依存,所以在高职文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当立足“三教”,探讨文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
[2]朱湘,文学闲谈[M]长沙:岳麓书社,2011:1
[3]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3
本文是2018年度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是:XJK18BZY027。
(作者介绍:李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