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棠从中晚唐开始逐渐成为诗人笔下吟咏的对象,海棠诗的发展也从中晚唐的萌芽期到北宋迎来了繁荣。而当时海棠诗的写作大多数是因为统治者的偏爱而写作的和诗,只是在数量上有了大量进展,一直到了苏轼,海棠诗才有了新的生机。苏轼的海棠诗一直被学者看作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也给后代诗人的创作以启发。本文将围绕苏轼海棠诗的新变、海棠诗新变对后代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海棠诗新变的原因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初步探索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海棠诗;创新;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3
  中国古代咏写海棠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晚唐时期,经历了北宋的生发繁衍,在南宋时期达到了创作顶峰。苏轼咏海棠诗的创新正是一次关键转变,姜楠南在《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1]一文中提出苏轼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开了以海棠作比幽独空谷佳人之先例。古红琼在《宋代海棠诗研究》[2]中叙述了海棠诗在宋代的发展过程,提出苏轼的海棠诗在其中有重要的转变意义。通过以上论文的论述,可以得到苏轼的海棠诗在该类诗歌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原因并未成为前辈学者探究的重点。本文将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继续探索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原因以及其影响。
  一、苏轼海棠诗的新变
  “棠”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国风·召南·甘棠》一诗中,但在当时“棠”包含的植物种类很多,并不特指人们所认为的海棠花,一直到了唐代才出现“海棠”这个名称。海棠作为直接吟咏的对象进入诗歌也比较晚,一直到中晚唐,才成为诗人直接题咏的对象,但总的诗歌数量很少。根据笔者统计,当时题写海棠花的有十六首诗歌。由于当时咏写海棠花的诗歌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大多停留在对海棠姿态形貌的描绘,没有进行深入体味。
  吟咏海棠的风气在宋朝开始盛行,由于皇帝的偏爱,北宋时期写作海棠诗的诗人数量急速增长,许多作品都是和诗。由于诗人对海棠的关注提高,海棠诗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对于海棠的描绘也逐渐开始向其品格倾向。苏轼的海棠诗虽然不多,只有四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海棠》《黄州寒食帖》《营妓比海棠绝句》,但启发了后代诗人的创作。
  第一,对海棠形貌描写的创新。前人描写海棠的色态,主要是单色调的描绘,如唐代郑谷《海棠》中“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另外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海棠溪》用“春叫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两句描写海棠色彩浓郁如云霞一般,但是依然是大体描写,并没有写出海棠花由深到浅的层次感。苏轼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中对海棠的描绘则超出了单色调的描写,“朱唇得酒晕生脸”一句,将海棠花苞处的深红慢慢向外延展逐渐变成淡粉色的鲜明层次描绘了出来,比前代诗人对海棠色彩的描写更加细腻,他描写角度的创新给后人以启发。
  第二,对海棠品格的提升。海棠因其艳丽所以并未成为诗人歌颂其品格的对象,而在苏轼这里发生了转变。苏轼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彼时的苏轼经历了巨大挫折,在黄州,他必定是孤独、郁闷的。在他满怀惆怅难以排遣之时,看到了满山杂花中的一株海棠。海棠正是苏轼家乡的名花,苏轼以海棠花为寄托,“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苏轼将海棠花比作独居空谷无人知的佳人,侧面写出了当时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以花草比高尚德行的创作方式自古有之,而诗人大多会选择梅花、菊花,海棠因为其娇艳而被诗人视为轻佻,但从苏轼开始,诗人转变了这种看法,后代诗人也开始将海棠花作为品格高洁的象征。
  二、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影响
  苏轼的海棠诗与前代相比有了许多创新,而他的创新也影响到以后诗人的创作。
  第一,苏轼对海棠色彩的描写对后代诗人有启发意义,他将海棠花色彩的层次感细腻地描绘出来,这一点也被以后的诗人学习借鉴。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垂丝海棠半落》中有一句写道:“落阶一寸轻红雪。”用“轻红雪”来形容海棠红白相间的花色。除此之外,苏轼在描写海棠色彩时还运用了拟人手法,“朱唇得酒晕生脸”一句,将海棠比作了美人醉后的脸颊,宋人从此便多用“醉”来表现海棠的姿态。比如宋代诗人曾几《海棠洞》中的一联:“玉颊酒潮红,醉头扶不举”,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枝上猩猩血未曦,尊前红袖醉成围”两句都是以醉态描写海棠花的色彩。在此以醉态描写海棠的基础上,苏轼还创造性地将“海棠春睡”的典故应用在诗歌中,将海棠的摇曳生姿比作了醉酒后安睡的贵妃,于是后代便经常使用“美人睡未足”来形容海棠。比如陆游在《久雨骤晴山园桃李烂漫独海棠未甚开戏作》一诗中有“直令桃李能言语,何似多情睡海棠”两句,正是化用了苏轼之前所用的“海棠春睡”之典故;无独有偶,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将醉酒酣睡于花间的史湘云比作了香梦沉酣的海棠花。除此之外,苏轼运用的新奇比喻也对后代诗人产生了影响,最经典的便是“朱唇得酒晕生脸”一句,诗句中将海棠比作朱唇,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而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海棠》中有“轻轻飞燕舞,脉脉息妫言”两句,将海棠比作赵飞燕与息妫。而宋朝诗人杨谔的《和燕龙图海棠》中有“天然笑容质,时样舞衣裳”两句,写海棠花开就犹如女子展开笑颜,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审美意境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之前创造了“月下赏梅”的审美意境,映照着梅花的月光是凄清的,但是笼罩着海棠花的却是朦胧柔和的月光与温暖幽微的烛光,使环境瞬间染上了温暖的色彩,体现出诗人爱花之心。他的《海棠》一诗最开始描写了在风中摇曳的海棠,又继续写了在朦胧月色下的海棠,美丽的海棠花在寂静的月夜随风摇曳,朦胧的雾气为它增添了神秘感,让读者体味到不可捉摸的迷离。苏轼利用不同的光线映照描绘出不同的赏花氛围,他笔下的海棠大多是身处这样寂静的环境,如“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直接写出独自盛放在月下的海棠会更加显得清丽,另外“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两句也为海棠营造了一个寂静空幽的环境。苏轼营造得这种审美意境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陆游就偏爱借着烛光欣赏海棠的姿态,“月下看荼醾,烛下看海棠”,还有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两句诗“烧烛海棠夜,香衣药市秋。”直接化用了苏轼的“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而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赏海棠三绝》中也写道:“烛光花影两相宜,占断风光二月时。”可见烛光下赏海棠成为诗人的共同爱好。   第三,提升海棠品格对后世的影响。海棠最初因其娇艳外貌而不被诗人作为品格高洁的花卉,但从苏轼的创作开始,这种倾向发生了转变。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历经生死,偶然间看到了属于家乡的花,而这株海棠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正如同苏轼本人当时的境遇。在这样的机缘之下,苏轼自然而然地将这株海棠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海棠花上。全诗如下: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独幽。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直写海棠的風姿出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一方面表明了诗人与海棠一般都是品行端正之士,另一方面则安慰自己与海棠花之所以身处孤独寂寞的地方,是因为造物者有深意。苏轼创造出了海棠品格高洁的形象,这一形象被以后的诗人多次用于诗歌创作中。比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再有陆游的《海棠》:“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因南宋时内外交困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诗人无处施展怀抱,于是借用海棠抒发个人怀抱的现象就更多了。比如宋代诗人刘克庄的《熊主簿示梅花十绝诗至梅花已过因观海棠辄次》中,“梅太寒酸兰太清,海棠方可入丹青。赵昌骨朽徐熙死,谁与春风上锦屏。”四句,甚至将海棠与梅兰这样的花中君子类比,可见刘克庄对海棠的高度认可。以上诗人对海棠品格的描写都延续了苏轼的“佳人在空谷”所塑造出来的高洁形象,可见苏轼对海棠品格的提升对后代诗人有着巨大影响。
  三、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原因
  第一,苏轼海棠诗对前人的继承和。海棠诗自中晚唐出现,写作此题材的诗人虽然不多,但是也给后人奠定了良好基础。中晚唐诗人已经对海棠花的姿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有“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等诗句描写海棠在雨中的风姿,也有“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等诗句描写海棠艳丽的色彩。以上对海棠色彩的细致描写自然影响苏轼的创作,于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海棠的色彩进行了层层铺开的描写。除了对海棠形态的描写,对海棠品格的生发也在当时初露端倪,如唐朝诗人齐己《海棠花》中的“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四句启发了宋代诗人对海棠品格意蕴的深入探讨。宋初,海棠诗迅速发展,诗人沈立《海棠记》[3]记载:“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然记牒所录不多,盖恐近代有之。”王令就已经将海棠与桃花进行了一番比较,“天教尔艳呈奇绝,不与夭桃次第开”。王禹偁的《商山海棠》是被贬商山时所作,“不忝神仙品,何辜造化恩。自期栽御苑,谁使掷山村”四句一方面表现了海棠风姿超然、品格脱俗,另一方面通过写具有“神仙品”的海棠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心情。前代诗人提升的海棠审美意蕴,到了苏轼手里,海棠的高洁之姿便正式定型,成为后代诗人反复吟咏赞颂的对象。除此之外,王禹偁的“绣被堆笼势,臙脂浥泪痕”两句将海棠的花色比作眼泪晕开美人脸上胭脂的颜色,而苏轼的“朱唇得酒晕生脸”与这一句有着类似之处。可见苏轼海棠诗的新变也与前代诗人的不断尝试有关,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对海棠进行联想生发,也对后代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个人境遇。根据沈立的《海棠记》可知,海棠是蜀中的名花,而诗人也常常在诗中写“蜀海棠”,比如薛能有“四海应无蜀海棠”“蜀海棠有闻”[4]的句子,可见蜀海棠已深入人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蜀中代表。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少年离乡进入仕途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的诗歌也常常会拿家乡风物作为思乡的寄托。苏轼的“地脉”思想也会让他在看到故乡之物后自然而然地产生吟咏之情,“沧海何曾断地脉”一句正可以看出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根源。因此,故乡之物便成了苏轼用以连接情感与故乡的媒介。比如他在《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中写道:“芋魁径尺谁能尽,桤木三年已足烧。百岁风狂定何有,羡君今作峨眉叟。”诗歌中讲述了蜀中特有的事物,可见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苏轼心中的寄托,那么海棠作为蜀中名花,自然会成为苏轼笔下吟咏的对象。再有,苏轼人生的拐点便是乌台诗案,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离开了可以让他施展抱负的政治舞台,孤独一人在黄州的心情是复杂的。自古以来,文人便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传统,诗歌经常被诗人用以抒发身世之感。困窘之下的苏轼,偶然看到了一株家乡的海棠花被夹杂在满园的桃李中间,明明是一株名花却不为人所知。本来就对家乡风物格外关注的苏轼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会联想到自身的遭遇。于是海棠花便成为苏轼借来表达自己高洁怀抱与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的“传声筒”,也正因此,海棠的品格也得以提高,从前人眼中的娇艳花朵变成了高洁形象的象征。而这样的创新也正是自古以来“花卉比德”的创作传统的影响,如《国风·召南·甘棠》就是用来赞扬召公的勤政与功劳。有这样的传统为前提,再加上触景生情,苏轼自然会将海棠作为寄寓怀抱的对象。
  第三,创作个性。首先,苏轼是一个善于用典的诗人,由于个人的才学高超,他所使用的典故往往能够推陈出新,比如“朱唇得酒晕生脸”“日暖风轻春睡足”两句将“贵妃醉酒”与“海棠春睡”的典故杂糅使用,用“贵妃醉酒”来形容海棠风姿高雅,用“海棠春睡”典故中杨贵妃柔媚无力的媚态来形容海棠在风中的摇曳风姿。其次,苏轼是一个力主创新的诗人,他曾自评草书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可见苏轼对创新十分看重,所以在前代诗人大量写作了“雨中海棠”之后,他创造出了“月下海棠”“烛下海棠”的审美意境。对此,林语堂[5]给予了高度评价:“苏东坡具有非凡的天分,可以破除一切限制,似乎毫无疆界可言。他的诗词永远清新……别的作家受诗词词汇和传统题材的限制,苏东坡可以写诗描述澡堂按摩的滋味,可以结合俚语,使他在诗中产生美好的效果,就是那种别人达不到的特殊风韵使后辈诗人不得不佩服他。”正因苏轼这种不拘泥于前人创作规则的创作个性,让苏轼对任何一个题材都有他自己的创新,所以海棠诗在苏轼笔下发生转变也就不稀奇了。
  四、结语
  海棠诗经过中晚唐初步发展与宋初的大量创作,给苏轼的海棠诗创作积累了经验。苏轼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生发,海棠诗在苏轼笔下就有了新的转变。除此之外,苏轼个人的境遇使他与海棠产生了共鸣,海棠是他家乡名花,于是心理认同感更强,这点对海棠品格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苏轼博古通今的才学与高超的创作技术以及他一向主张创新,也给海棠诗的创作带来了生机,创新了对海棠形态的描写以及审美意境。
  参考文献:
  [1]姜楠南.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古红琼.宋代海棠诗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3]曾枣庄.宋代序跋全编[M].济南:齐鲁书社,2015.
  [4][宋]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殉道和守望  1903年8月13日,清政府驻美公使谭锦镛奉命来到旧金山处理外交事务,因为留着长辫子,他遭到了当地警察的侮辱和毒打,警察将他的辫子拴在栏杆上,像牵狗绳一样当街示众,在一片“长辫子,猪尾巴”的嘲讽声中,泱泱大国外交官的尊严被肆意践踏。围观的一位华裔商人不忍国人落难,花重金将他赎出,但遭此凌辱,谭锦镛自认无颜苟活,便從旧金山大桥纵身一跃,含恨自尽。  据史料记载,谭锦镛跳桥的那一刻,赎出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愈发明朗的当今社会,作为通用语言的英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目共睹。本文以“一带一路”得到落实的当下为落脚点,从跨境电商的视角出发,在对英语谈判涉及文化背景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个方因素,对英语谈判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随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谈判话语的运用技巧,如专业话语、幽默话语等,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以启发,为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一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是新时代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提振青年学生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的迫切需要。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渠道作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整合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剖析中国故事精神本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开辟学生和英雄讲中国故事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摘 要: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探讨如何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乡村人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推动乡村地区多方面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  关键词:马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素质的逐渐提高,再加上国际上越来越高的话语权,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更要抓紧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关注,以求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该阶段教学逐渐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重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维意识。绘画治疗是一种非常
摘 要: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领域对国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钢结构工程作为建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钢结构工程出现在城市中,现代化城市发展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而BIM技术的出现,更是为钢结构工程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量。本文便对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开展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BIM技术;钢结构;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58.1
摘 要:“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1]。将“四史”教育融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中,有利于基层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农村基层的自治水平。但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仍存在学习表面化和形式化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机制,推动“四史”教育真正内嵌于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两个大局”的新局势下找寻新发展空间,把握工作重点和难点,创新灌输方式。在应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分寸、研判形势,分析学生的静态行为、动态变化,进而实现精准施策,以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优质效。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创新灌输论的作用机制,创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增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
摘 要: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重要表现,心理疏导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构建多维的育人空间,凸显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功能,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咨询室,有计划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同时,注重参照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育人手段进行丰富和优化,以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