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一片林荫道,迎面就是一栋栋的教学楼,远望就是吉林警察学院的棕红色建筑,错落有致,初来乍到难免会以为自己产生了些许幻觉。这样庄严肃穆的教学楼,真的是大师所在之处?都说“大隐隐于市”,书法家就“隐于”最普通的学校中,可谓“大隐”吧!
大师提笔 人字合一
很早以前,就知道书法大师吴自然。也听说他常常出入高校。笔者来到吉林警察学院吴自然的工作室,这是一间宽敞的教室,窗外传来学生操练的口号,相邻房间还有机器的轰鸣,但是关上门,满目都是大师的书法作品,喧闹被抛到云外。在清静和喧闹中,更能看出大师淡定的性格。
有幸,我来时刚好是大师提笔来练字的时候,我借近水楼台之便利,仔细欣赏了一番。
看吴老先生的黄体书法,既有黄庭坚的雄奇壮美、纵横恣肆,又似乎多了一些大师本人的散淡自然。吴老先生的书法结合二王、唐、宋代诸家用笔,写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当完成一幅作品挂在墙上远观之时,便气象满纸,放逸生奇。就而察之,则点画精到,毫无虚发,寄精微于豪放之间,求妙理于自然当中。
于吴老先生而言,此无意于佳乃佳,无意于书乃至于法书。当代学者罗继祖教授对吴自然的书法评论说:“其书法宋代黄山谷,得其神味。”
笔者作为一个外行,每当看吴老先生提笔时,都能感觉行笔率性自然,韵格清雅脱俗而才华横溢,不愧为大师。
笔者禁不住感叹:“吴老,我真的很喜欢你的字。”而吴先生却像个天真的孩童反问我:“是吗?我的字好吗?很多人都说喜欢我的字。”常常一句话说:“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为法,自然成章,无意于书法若能写到别人达不到,这才是最好的。
追求变化 不拘一格
吴老先生虽不以大师自称,但其书法水平之高,亦断非一般书法名家能望其项背。老先生醉心于书法之余,还常常研究历史。由于他从事研习黄庭坚书法的必需,他得经常接触并抄写宋朝的诗词。然而吴老先生临摹古文,不同于一般书法家之仅局限于认读古字,他总是在临摹的同时,用心于一点一画之形象语言所能传达出的精神层面上的上古文化信息。久而久之,这种喜好涵养,成就了他作为书法家所特有的对书写的敏感和对线条表现力的颖悟。再由两周金文而下,至小篆、至汉隶、至魏之八分、晋之二王行草和唐宋诸家,最终融汇百家而自成风格。观其书法,用笔散淡自然,线条高古含蕴,有商之简约、周之静穆和石鼓文之浑朴,似不经意而为之,却处处耐人寻味。
应本栏笔者的要求, 吴老先生现场泼墨挥毫进行创作。毛笔在宣纸上时而凝重地慢速“蠕动”,时而像飞蛇游龙一般“疾驶”。他的字笔画或粗或细或曲或直,苍劲有力,结构独特,蕴含着坚韧、坚强的风骨,为本刊提下了“天下吉商”四个字,鼓励后辈。
虽然已到晚年,但是吴老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丝毫没变,每天练习的时候,都寻求变化。逐渐形成了大师“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潇洒出尘、不落俗套”的艺术风格。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现场临摹的黄庭坚的字,笔法纯熟,字体洒脱;方圆变化自然,圆转自如,该断笔时果断断笔,作品具有动感;通篇布局密而不雍,留有飞白,疏而不散,疏密锲合自然,富有变化。
当代书黄体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吴自然即以其突显时代气息,又极富个性的黄体书法斐声书坛。宋代以后,习学黄体书法的文人墨客趋之若鹜,书法家吴自然能够成为当代黄山谷书法艺术的优秀继承人之一,将大师的衣钵接下来,传下去,体现了一种传统艺术播种的历史主义和文化态度。著名书法评论家邢万升说,吴自然行书中宫收紧,长笔四舒,按笔不死,提笔不空,意随笔动,酣畅淋漓,于疾行之势中以程度不同的战栗而加以阻塞,使字势内蕴雄茂,重新沉稳,外现飘逸,纵横恣肆,平添了迂回起伏、雄奇壮美的情状。正如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所言,吴氏书法“字划舒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吴自然艺术成就和作品介绍在1984年《书法》、1991年《中国文艺家》、1998年《国际日报》、2004年《人民日报》等,被编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人才库》等辞书,有《吴自然行书选集》出版。墨迹被北京大学、中南海等名胜地、博物馆收藏和刻石。被誉为“当代书黄体第一人”。
天赋极高
一笔好字贯通电影书法两个领域
1934年9月,吴自然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小村庄,距仙岛蓬莱只有二十公里的路程,初时家境优裕,但十几岁就有了衰落的迹象,所以,在他16岁的时候,就抛弃了村小教师的工作,毅然离家北上来到长春,在工厂做工,学习写标语。这是他最早对各种字体产生兴趣。后来,他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毅然放弃了工厂稳定的工作,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字幕美术研究和创作。这是他新生活的开始。多彩的艺术环境和强烈的艺术氛围,激活了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他埋头于电影字幕各种字体的研究和实践,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以后的书法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老先生说:“这一切都源于我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在几十年的电影美术生涯中,吴先生创作了《少帅春秋》、《武当》等200多部影视剧字幕作品。
他极富创新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将黄体字幕搬上电影屏幕,著名电影《兵临城下》就是吴老先生的黄体字幕作品。
吴自然的艺术成就实际上横跨两个领域,影视剧字幕和书法创作。同是写字,吴老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高品位艺术,但是创作时可以不拘一格,而电影字幕创作,是服从电影这门综合的艺术,技术含量要更多一些。无论是从事哪一种,都必须要有很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要博览群书,特别是那些浓缩历代思想精华的古典诗、词、歌、赋等,一定要认真研读。
大师一生都在这两个领域中不断地追求,成就卓越。
痴迷黄体40年不改初衷
犹如和黄庭坚心有灵犀
吴老先生是性情中人,他说自己喜欢 质朴、淳厚、诚恳、平易、不阿谀奉承,关键是一个“真”字。所谓字如其人,就像他痴迷一生的黄体字一样,黄庭坚在书法上也是个性独特,他的字字体奇诡、用笔波曲、结构开张、气势雄伟。观其作品,其字中宫紧密、向四周辐射;运笔激越、波曲洒脱;通篇潇洒跳荡、气势连贯、韵律感强,有很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鲜明的特色,也是吴自然痴迷上了黄字,历40年而不改其衷的原因所在。
吴老先生和黄庭坚心灵相通,性情相近,注定要成为黄体的继承人。他一生默记着大师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轶绝尘"的座右铭,在学习黄体时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使其更加完美,更有时代精神和飘逸书风。
吴自然最初开始学习黄字的时候,就和别人不同,他不是像一些人那样抱住临摹的手段不放,而是自成一法地先读帖,然后背临,再找黄字来比照,用心揣摩。遇有结构与点画不解其意,不得其法者,他便为其字“动手术”,解剖探查,研究字的结构用笔及其关系——常年累月,遍读名帖,刻苦研习,集腋成裘,终有所成。
虽然是古人,笔者感觉他是深得了黄庭坚的书道真谛,心能转笔,笔亦传心。
不追求名利
大隐于市的"书法家"
古人云:书者心正则笔正。其实,书为心画,从书法家的字就可看出他的内心世界,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练书法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一个有造诣的书法家,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带着一颗浮躁和追名逐利的心是绝对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的。
慕名拜访吴老先生的人很多,但是他做人低调,不事张扬,也很少接受访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想利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去争名夺利,而是保持着一颗执着淡定的心。这也就是笔者认为大师所谓 “大隐”。
书画界的名流 隐居交流之地
能和吴老先生同桌聊天真是一件幸事,工作室里还有几名书法家,即使是不懂书法,和他们在一起,聊起来也如沐春风,吴老先生等书画家的谦虚和平易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真正的大师是大隐隐于市的,几年前,警察学院教学楼还在装修的时候,一个隐蔽的画室里已经悄悄聚集了一些书画界的名流。最早是学院的书记贺电喜爱书法,想寻觅知音,并希望为大师们觅一处较为安静的画室,就利用教学楼中一间屋子。而后来几年,来自全国各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几位书画名流都闻风而来,纷纷将此处作为一处隐居交流之地。书画家聚集之处,渐渐为庄严肃穆的警察学院带来文化气息。
可谓是举世滔滔,知音者才能聚集一处。
大师提笔 人字合一
很早以前,就知道书法大师吴自然。也听说他常常出入高校。笔者来到吉林警察学院吴自然的工作室,这是一间宽敞的教室,窗外传来学生操练的口号,相邻房间还有机器的轰鸣,但是关上门,满目都是大师的书法作品,喧闹被抛到云外。在清静和喧闹中,更能看出大师淡定的性格。
有幸,我来时刚好是大师提笔来练字的时候,我借近水楼台之便利,仔细欣赏了一番。
看吴老先生的黄体书法,既有黄庭坚的雄奇壮美、纵横恣肆,又似乎多了一些大师本人的散淡自然。吴老先生的书法结合二王、唐、宋代诸家用笔,写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当完成一幅作品挂在墙上远观之时,便气象满纸,放逸生奇。就而察之,则点画精到,毫无虚发,寄精微于豪放之间,求妙理于自然当中。
于吴老先生而言,此无意于佳乃佳,无意于书乃至于法书。当代学者罗继祖教授对吴自然的书法评论说:“其书法宋代黄山谷,得其神味。”
笔者作为一个外行,每当看吴老先生提笔时,都能感觉行笔率性自然,韵格清雅脱俗而才华横溢,不愧为大师。
笔者禁不住感叹:“吴老,我真的很喜欢你的字。”而吴先生却像个天真的孩童反问我:“是吗?我的字好吗?很多人都说喜欢我的字。”常常一句话说:“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为法,自然成章,无意于书法若能写到别人达不到,这才是最好的。
追求变化 不拘一格
吴老先生虽不以大师自称,但其书法水平之高,亦断非一般书法名家能望其项背。老先生醉心于书法之余,还常常研究历史。由于他从事研习黄庭坚书法的必需,他得经常接触并抄写宋朝的诗词。然而吴老先生临摹古文,不同于一般书法家之仅局限于认读古字,他总是在临摹的同时,用心于一点一画之形象语言所能传达出的精神层面上的上古文化信息。久而久之,这种喜好涵养,成就了他作为书法家所特有的对书写的敏感和对线条表现力的颖悟。再由两周金文而下,至小篆、至汉隶、至魏之八分、晋之二王行草和唐宋诸家,最终融汇百家而自成风格。观其书法,用笔散淡自然,线条高古含蕴,有商之简约、周之静穆和石鼓文之浑朴,似不经意而为之,却处处耐人寻味。
应本栏笔者的要求, 吴老先生现场泼墨挥毫进行创作。毛笔在宣纸上时而凝重地慢速“蠕动”,时而像飞蛇游龙一般“疾驶”。他的字笔画或粗或细或曲或直,苍劲有力,结构独特,蕴含着坚韧、坚强的风骨,为本刊提下了“天下吉商”四个字,鼓励后辈。
虽然已到晚年,但是吴老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丝毫没变,每天练习的时候,都寻求变化。逐渐形成了大师“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潇洒出尘、不落俗套”的艺术风格。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现场临摹的黄庭坚的字,笔法纯熟,字体洒脱;方圆变化自然,圆转自如,该断笔时果断断笔,作品具有动感;通篇布局密而不雍,留有飞白,疏而不散,疏密锲合自然,富有变化。
当代书黄体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吴自然即以其突显时代气息,又极富个性的黄体书法斐声书坛。宋代以后,习学黄体书法的文人墨客趋之若鹜,书法家吴自然能够成为当代黄山谷书法艺术的优秀继承人之一,将大师的衣钵接下来,传下去,体现了一种传统艺术播种的历史主义和文化态度。著名书法评论家邢万升说,吴自然行书中宫收紧,长笔四舒,按笔不死,提笔不空,意随笔动,酣畅淋漓,于疾行之势中以程度不同的战栗而加以阻塞,使字势内蕴雄茂,重新沉稳,外现飘逸,纵横恣肆,平添了迂回起伏、雄奇壮美的情状。正如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所言,吴氏书法“字划舒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吴自然艺术成就和作品介绍在1984年《书法》、1991年《中国文艺家》、1998年《国际日报》、2004年《人民日报》等,被编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人才库》等辞书,有《吴自然行书选集》出版。墨迹被北京大学、中南海等名胜地、博物馆收藏和刻石。被誉为“当代书黄体第一人”。
天赋极高
一笔好字贯通电影书法两个领域
1934年9月,吴自然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小村庄,距仙岛蓬莱只有二十公里的路程,初时家境优裕,但十几岁就有了衰落的迹象,所以,在他16岁的时候,就抛弃了村小教师的工作,毅然离家北上来到长春,在工厂做工,学习写标语。这是他最早对各种字体产生兴趣。后来,他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毅然放弃了工厂稳定的工作,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字幕美术研究和创作。这是他新生活的开始。多彩的艺术环境和强烈的艺术氛围,激活了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他埋头于电影字幕各种字体的研究和实践,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以后的书法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老先生说:“这一切都源于我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在几十年的电影美术生涯中,吴先生创作了《少帅春秋》、《武当》等200多部影视剧字幕作品。
他极富创新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将黄体字幕搬上电影屏幕,著名电影《兵临城下》就是吴老先生的黄体字幕作品。
吴自然的艺术成就实际上横跨两个领域,影视剧字幕和书法创作。同是写字,吴老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高品位艺术,但是创作时可以不拘一格,而电影字幕创作,是服从电影这门综合的艺术,技术含量要更多一些。无论是从事哪一种,都必须要有很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要博览群书,特别是那些浓缩历代思想精华的古典诗、词、歌、赋等,一定要认真研读。
大师一生都在这两个领域中不断地追求,成就卓越。
痴迷黄体40年不改初衷
犹如和黄庭坚心有灵犀
吴老先生是性情中人,他说自己喜欢 质朴、淳厚、诚恳、平易、不阿谀奉承,关键是一个“真”字。所谓字如其人,就像他痴迷一生的黄体字一样,黄庭坚在书法上也是个性独特,他的字字体奇诡、用笔波曲、结构开张、气势雄伟。观其作品,其字中宫紧密、向四周辐射;运笔激越、波曲洒脱;通篇潇洒跳荡、气势连贯、韵律感强,有很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鲜明的特色,也是吴自然痴迷上了黄字,历40年而不改其衷的原因所在。
吴老先生和黄庭坚心灵相通,性情相近,注定要成为黄体的继承人。他一生默记着大师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轶绝尘"的座右铭,在学习黄体时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使其更加完美,更有时代精神和飘逸书风。
吴自然最初开始学习黄字的时候,就和别人不同,他不是像一些人那样抱住临摹的手段不放,而是自成一法地先读帖,然后背临,再找黄字来比照,用心揣摩。遇有结构与点画不解其意,不得其法者,他便为其字“动手术”,解剖探查,研究字的结构用笔及其关系——常年累月,遍读名帖,刻苦研习,集腋成裘,终有所成。
虽然是古人,笔者感觉他是深得了黄庭坚的书道真谛,心能转笔,笔亦传心。
不追求名利
大隐于市的"书法家"
古人云:书者心正则笔正。其实,书为心画,从书法家的字就可看出他的内心世界,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练书法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一个有造诣的书法家,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带着一颗浮躁和追名逐利的心是绝对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的。
慕名拜访吴老先生的人很多,但是他做人低调,不事张扬,也很少接受访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想利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去争名夺利,而是保持着一颗执着淡定的心。这也就是笔者认为大师所谓 “大隐”。
书画界的名流 隐居交流之地
能和吴老先生同桌聊天真是一件幸事,工作室里还有几名书法家,即使是不懂书法,和他们在一起,聊起来也如沐春风,吴老先生等书画家的谦虚和平易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真正的大师是大隐隐于市的,几年前,警察学院教学楼还在装修的时候,一个隐蔽的画室里已经悄悄聚集了一些书画界的名流。最早是学院的书记贺电喜爱书法,想寻觅知音,并希望为大师们觅一处较为安静的画室,就利用教学楼中一间屋子。而后来几年,来自全国各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几位书画名流都闻风而来,纷纷将此处作为一处隐居交流之地。书画家聚集之处,渐渐为庄严肃穆的警察学院带来文化气息。
可谓是举世滔滔,知音者才能聚集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