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的延展与抽象的未知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的结构形态决定了内在细节的丰富性;加上人在这其中起到的核心作用,使得所得出的结果并不见得如所看到的那样简单。时间上的积淀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都在影响着这其中无数的变量,所以表现的外延与内含也开始随之起了变化。艺术审美必须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既是以历史为鉴、以美学、哲学为工具,在恰当的意识形态下,完成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共通。
  [关键词]文化的结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审美
  
  人类从诞生开始之日,就不自觉的拥有了“表现”的能力。这种灵魂的“宣泄”越来越让人习以为常。人们运用色彩、旋律和丰富的构图反映着对于世界的情感,并且日以累积的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技术手段作为表现的基础,也在这种“累积”的过程中进行着自己的革命。从早期原始社会时期的手工制品到佛罗伦萨的手工作坊,再到欧洲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以及后来出现的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的长足进步所取得成果,加上微电子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大量集成,正在帮助我们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
  倘若缺失了技术的支持,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空谈。我们可以暂时将技术的“源头”①丢下,而将他作为一个起点来看待。当技术的“起点”确定后,人对于其运用的手法就开始丰富起来。运用可以帮助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延展,并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种可能。
  在理论研究的氛围中,这种延展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狭义的延展,一种是广义的延展。
  狭义上的延展指在纯技术层面上的开发运用。油画中,一幅油画表面晾干需要花上两至三周的时间,而全部干透则需要一个月。某些技术手段可以提前这一周期,并影响他的一些外部效果。这种狭义上的延展更具有“物理意义”,拥有一定的理性的色彩。
  而广义上的延展则更有感性的倾向。这体现在对于作品在技术运用手法上的变化所引起的作品本身的变化,与创作者本身之间的感性关系。某些时候,一些刻意的手法可以改变我们对于某一固定事物的看法:油画中新材料的运用,音乐中新乐器的采用和数字技术的支持,都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空间来进行思维与构架。而这种构架可以为他们的思维提供一种更好的“宣泄”途径,或者说营造一种更符合他们期望的表现结果。
  但是,这种对于“期望”的追求,是一种相对抽象的体现。尤其在艺术中,对于现实社会中理性层面的感性“模仿”,决定了他的相对抽象性质。针对对象而言,“模仿”可以是针对自然、生物和意识形态下的物质组合;针对本体而言,模范也可以针对自身的环境构成、生物构成和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来进行。
  应当说,美学中的模仿“对象”已经决定了她所具有的人性特质。因为对象的出发点源自于“母体”,而感觉与随后所做出的主观动作,也是由“母体”出发的。这种源头或者母体,就是人或者“母体”本身。回到美学研究层次的两个方面,这种“母体”就是创作者与审美客体。②
  而与之相反,科学技术则是从感性层面的认识到理性层面的回归。人类的发展无非就是在感性与理性两个顶点间来回的作着运动,站在他们中间的则是美学与哲学。
  抛开科技不说,表现的延展在艺术的集合内完成了他本身的超越;并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与“再创造”的激情。前半段可以被作为艺术本身的技法部分;后半段可以作为艺术审美与推进艺术前进的动力来看待。这种本身意义上的超越与激情,让作品具备了艺术性③。在物质的天然本质外,附加了文化与艺术给予的新的价值;这也让艺术拥有了区别于科学技术、工业和农业的特征。即便他们的出发点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同样,在材料的选取和基本技法上的差异,决定了各个艺术门类的形成;并为我们对他们进行“原始意义”上的划分提供了基础。如果为这种划分提供一种文化标高的话,划分还会来的更为具体一些。同样是墨汁绘制的山水,如果仅只依靠材料来进行区分的话,很难全面辨别出他的每个细节;但如果了解水墨山水历史和各个时期绘画风格的体现话,就能够轻松的辨认这是哪个时期的,谁的作品了。
  事实上当提到“门类”时,其所具有的性质成为了一种拥有“必然倾向”的、辨别他时不可或缺的内涵。即使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手法,并且也不排除“新手法”的使用会树立起新的门类,但这一“必然倾向”性却是成立的。这一标准除可用于区分“门类”外,也可用于划分审美受众的各个层次,只不过在“标准”的量上,对于人的划分会来的更为复杂一些。除去易变的情感等因素外,人在生活、精神、履历上的差异,都可以是“必然倾向”的一部分。实际上在过去两年的研究中我发现,艺术家本身与审美受众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鸿沟;这也就证明了“必然倾向”对于艺术家本身而言也是存在的。
  物质在表现上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纯粹”,理想状态永远也只是“纯粹”的量变的空想;或者可以将其视作构建精神社会的基础与标高。何况作为“纯粹”的物质也有反物质的悖论。当然,这一定理在物理学意义上的成立,并不能作为艺术本身审美分析的样板。原因是因为审美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某一个阶段性试验中取得的电子数与中子数的集合。当然,艺术中技术本身所拥有的“必然倾向”,与审美客体拥有的“必然倾向”的对立,在相遇时也不可能产生一种绝对极端的必然。
  艺术层次的延展会带给这种“必然倾向”之间的碰撞更多的“偶然”性,美学或哲学显然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去归纳这种偶然的集合,并分析在各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拥有的趋势。
  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对于“必然倾向”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可以分析问题的深度;即便在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之中和之后,“偶然”可能进行自我超越与自我保存,而成为作品与审美客体“必然倾向”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抛开任何一方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分析都是不全面,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在文明下清晰起来的文化,为审美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理性基础;而构建文明与文化的人类,则在情感与思维上,为审美提供了较为宝贵的感性素材。真正的审美过程除了需要保持一颗美的心灵作为前提,还需要有更为理性的世界观与辩证法作为扶持。
  实际在分析艺术作品时,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也就通过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渐渐明晰了。④
  首先要回答,这是什么?面对作品时,他属于什么门类,有如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成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以电影为例,是属于恐怖片、纪录片、科幻片还是等等,是要首先弄清楚的。定义下这之后,其所出现的年代和表现的形式,也就更随着一并显现出来了。
  他能做什么,是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电影中的纪录片,能够相对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成为一种为后人提供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的一部分。他的存在让人们可以从书本之外的世界更为直观的了解那些过去的故事,有更好的流通性和亲和力。了解其能做什么,是认定其物理价值乃至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这能帮助在审美过程中,很快的抛弃那些糟粕的、不必要的素材,避免他们成为下一步分析问题时的绊脚石。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他是这样的?显然,作为纪录片,他所要遵从的标准与历史时间定位应当有关的节点,已经在第一个问题中回答了。这里需要辩证的来看待问题,历史的还原与相对真实的存在,艺术创作的尺度大小的具体运用与取舍,成为我们辨别纪录片中什么是更真实的、什么是相对真实的标尺。才能知道,什么是成功的,什么是失败的。
  到了最后一步,才是“您又能想到什么?”当全面的认识完一部作品拥有的历史、哲学和艺术意义后,就能到主观审美这个层面了。由作品所感受到和体会到的情节,此刻就能产生更多的,于艺术本体而言的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也会自觉的形成理念,经过更多智慧的审美客体验证后,完成相对主观到相对客观的过渡,成为艺术品本身价值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两年教学中证明,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最好的艺术审美引导方法。对于哲学与历史的运用,可以帮助艺术审美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回到艺术层面时,这种高度可以让艺术创作者本身在穿梭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桥梁的时候,更容易、更恰当的找到一份自身的定位。这种定位的前提决定了他相比起其他“盲目”的个体来说,有更强的文化亲和力和更丰富的艺术价值。这种“高度”与“定位”,证明了艺术审美共通的必要性。任何人为的割裂与分离都会破坏这一学科的正常发展。
  从技术、艺术、再到学术的发展过程,已经决定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理性与感性色彩。这种阶梯式的构成并非“空中楼阁”,只要能够通过这三级台阶的作品,都能够经得起推敲与时间考验。这把真正的艺术价值,与那些昙花一现的“风格”与“表现”彻底的区别开来。忽略他们,就忽略了灵魂本身有质量的体温。过分强调技法,就让艺术失去了灵魂的生命;过分强调“模仿”,则扼杀了人作为创作主体的激情;而全盘忽略学术中的“必然”与“偶然”关系,则会让艺术如脱缰野马,甚至能否称之为艺术,都要追问再三,尚存疑虑了。
  事实证明,艺术类高校偏技术而轻理论,在目前的十几年中,其产生的结果已经“充分”的体现了他的劣势。找到他们之间的平衡点,真正恢复美学与哲学的思索与指导,是艺术创作、艺术审美与艺术教学的当下目标。
  参考文献:
  [1] (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朱光潜译.《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ГавриловичЧернышевский),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金光.《艺术与社会——艺术文化研究的探讨与思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5] (法)丹纳(Hippolyte Taine),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 (俄)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姜珊,1982年12月21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汉族,云南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艺术学专业
  注释:
  ① 实际上,技术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起点,他是整个文化循环系统的一个末端或起点。
  ② 引自笔者著《谈电影在审美价值中的源泉》一文。
  ③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
  ④ 更为准确四个问题是:What is it?What's this used for?Why it is like that?What can you think about it?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Mellor/Yamada的湍流2阶闭合方案, 编写了2阶湍流闭合方法的边界层模式(文中称之为MY-4) , 并与中尺度模式MM5耦合, 对1998年6月8~9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大小和分布, 更加重要的是: (1) 与MM5中原有的边界层方案相比, MY-4模式准确地模拟了主要的天气系统如低涡和低空急流,
期刊
摘要:以Laponite层柱粘土作为结构稳定剂, 用固态反应结构导向法制备了介孔纳米二氧化锆. 考察发现Laponite的引入不仅显著改善了二氧化锆的热稳定性, 而且在主体MSU结构中呈现出部分层状结构. 从而意味着Laponite在二氧化锆的合成过程中还起到部分硬模板的作用. Laponite的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表面活性剂亲水集团的纽带作用, 抑制了二氧化锆的晶化过程和团聚功能, 进而抑制粒子的
期刊
摘要:上世纪90年代末, 随着第1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高温超导线材很快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 极大地促进了超导应用技术的研究, 如高温超导电缆、高温超导限流器、高温超导变压器、高温超导电动机等已经进入示范运行阶段. 从应用角度讲, 高温超导带材必须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可靠性高、成本低廉、柔性强度好以及较低的交流损耗, 才能被市场所接受. 第1代高温超导材料还很难满足上述条件,
期刊
摘要 豆荚状铬铁矿是蛇绿岩方辉橄榄岩中特征性的地幔单元, 具有低Re高Os含量的特性, 能够抵抗变质、蚀变和风化作用对其Os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豆荚状铬铁矿Os同位素组成的测量值可以代表其形成时的初始Os同位素组成, 为认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证据. 本文报道了河北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中7个豆荚状铬铁矿全岩的Re-Os含量和Os同位素组成, Re含量为0.019~0.128 ng/
期刊
摘要 以镁铁氧体为磁性粒子, 层状锌铝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主体层板, 分别以卡托普利(Captopril: Cpl)和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为客体药物分子, 采用共沉淀法组装得到超分子结构磁性卡托普利及5-氨基水杨酸插层锌铝双金属氢氧化物Cpl-LDHs/MgFe2O4和5-ASA-LDHs/MgFe2O4. 研究表明, 该超分子结构磁性复合材料具
期刊
[摘要] 零九年鲍鹏山先生以较新颖的观点讲水浒,影响甚大。但他以“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来说明《水浒英雄有兽性》,本文认为举例不当,从而可能草率地抹杀名著的思想价值。本文分析了“拳打……”故事的起因、动机、正义性,说明这故事中的鲁达几无兽性,反而美德甚多。从而体现了对名著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  [关键词]兽性暴力扶危救困急公好义过失杀人利他的追求反对全盘肯定或一概否定    零九之春,欣逢
期刊
摘要 趋磁细菌磁小体研究是揭示生物矿化作用和探索生物活动与地磁场之间联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细菌成因的磁铁矿颗粒也是部分湖泊和海洋沉积物磁性的主要载体. 本文在介绍趋磁细菌基础上, 重点评述磁小体形成过程研究、磁测量技术、沉积物中化石磁小体的识别方法、环境指示意义等方面的新进展, 并简要展望未来磁小体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趋磁细菌磁小体 化石磁小体 磁学性质 生物矿化作用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人对"成人",甚至对四十左右的人都称孩子的社会嗜好,论证了这时尚词语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指明了词语应准确、应求是, 而不能率性、恣意为之,弄得名实相悖,积重难返;徒然助长时弊,危害教育事业。  [关键词] 孩子男生女生性别角色社会人正名名与实互动成年孩子社会退缩    跨入新千年,“我们这些孩子......”“年轻的男孩子......”之类词语,及其"独抒性灵"的语法
期刊
期刊
摘要 以杂草为研究对象, 通过盆栽模拟实验和小区实验, 从20科54种杂草植物中筛选出镉(Cd)超积累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 研究结果表明, 在Cd投加浓度为25 mg/kg条件下, 龙葵茎和叶中Cd含量分别为103.8和124.6 mg/kg, 超过了Cd超积累植物应达到的临界含量标准100 mg/kg, 而且其地上部Cd富集系数为2.68, 地上部Cd含量大于其根部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