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标准变焦镜头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尼FE 24-105mm F4 G OSS镜头随全画幅微单?A7RM3一同发布,对这只镜头,相信许多人都带有极大的期望。以往,除了G大师镜头FE 24-70mm F2.8 GM外,類似焦段的全画幅E卡口镜头只有FE 24-70mm F4 ZA OSS和FE 24-240mm F3.5-6.3 OSS,这两只镜头虽然能满足一般拍摄需求,但在普通镜头和G大师镜头间的中间,标准变焦镜头一直都是空缺的。
  随着FE 24-105mm F4 G OSS的到来,这一局面得到改善。这只镜头覆盖了最常用的24~105毫米焦段,同时拥有较大的F4恒定光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满足了许多用户的真实需求。
  镜头外观
  初次上手这只镜头,我就感觉到很亲切。它的设计风格与G大师镜头非常相似,包括对焦环的设计及镜身上的自定义键、防抖及AF/MF按钮都与G大师镜头很像。在重量方面,相比于FE 24-70mm F2.8 GM 886克的重量,这只24~105毫米焦段且保持F4恒定光圈的镜头仅重663克,配合全画幅微单?机身,便携性更好。
  有句话这么说:“能随时带在身边的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在这一方面,索尼最新发布的几只镜头都做得不错,相信这一点未来也会得到许多消费者的肯定。
  成像测试
  经过使用后,我认为这只镜头的成像非常均衡,从广角到长焦端它都有不错的表现,几乎能够让你忽略掉各个焦段之间的画质差异。
  事实上,近年来索尼在光学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技术的累积也让这只小小的镜头内塞入了包括AA镜片、非球面镜、ED镜片等多枚特殊镜片,在有效抑制了色散和畸变的前提下,还保证了这只镜头在全焦段内都保持了不错的全开光圈成像效果。除了在24毫米广角端全开光圈时有一定边角失光,这只镜头整体的画质表现已完全能够满足用户对高画质的要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只镜头采用了9枚叶片组成的光圈,在拍摄点状光源的情况下,从f/4开始便有星芒出现,f/11~f/16时星芒表现最佳。
  微距及虚化测试
  FE 24-105 mmF4 G OSS适用范围很广,除了从广角到中焦的焦段,它的最近对焦距离仅0.38米,可以在105毫米焦段下实现不俗的微距效果。即使是对比FE 90mm F2.8 Macro G OSS这样的专业微距镜头也不容小觑。
  虚化方面,这只镜头虽然没有加入G大师镜头特有的XA极致非球面镜,但从实际拍摄的散景光斑看,它的虚化效果依然不错,除了洋葱圈效应并不明显,光斑整体形状也比较接近圆形,符合大多数用户的胃口。
  整体感受
  虽然不是G大师镜头,但索尼FE 24-105mm F4 G OSS镜头的表现依然令人满意。除了出色的画质外,这只镜头还采用了氟镀膜以保证耐用性,复合型SSM马达搭配A7RM2及以上微单?机型时对焦游刃有余,抓拍时很少出现拉风箱或对焦不准的情况。
  综上所述,FE 24-105mmF4 G OSS虽然拥有一个平凡的焦段,却有着不平凡的性能,是一只值得推荐的好镜头。
  在摄影器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索尼能后来居上并赢得更多消费者和职业用户的认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完善机身性能的同时,能很好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开发并完善自身系统的镜头群。而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实乃大幸。
其他文献
苍鑫的行为艺术作品显得很温和内敛,且大部分作品也都能被归类为摄影作品。  出生于1967年的苍鑫于1993年来到北京后,成为了当时非常活跃的 “东村艺术家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的作用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十分显著。早期,苍鑫的行为艺术与东村的关系颇大,艺术家之间总是相互影响,有时也共同创作。东村群体解散后,苍鑫的行为艺术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对身体的运用方式也不再强调“忍受”和极端体验。  艺术
期刊
城市夜景中,最浪漫的莫过于烟花,伴随着声声炮响,一条条火龙升天,绽放出巨大的五彩花朵,然后又消失在夜空中。烟火不仅增添了色彩,弥补了夜景照片天空过暗、没有细节的单调感,还增添了节日气氛,渲染出充满幸福感的时间背景。在这种情况下,留下一张自己和烟花的合影,也是不错的尝试!  什么样的相机和镜头才能胜任这一拍摄任务呢?相机最好具备可以调控光圈、快门、感光度参数的功能,并能在暗光环境下迅速、准确地进行对
期刊
每年,都有少数几位优异的摄影师,凭借自己的长期项目问鼎世界各大摄影比赛的大奖。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唯获奖论”,但这些项目的确会有一些非常独特的闪光点——它们可能关注当下最热的社会议题,或是有着非常卓越的表现手法。反过来,获奖也会让它们更具有影响力,让项目在舆论中持续发酵。  而创作者如何想,他们如何完成项目又想向大众传递什么,挖掘这些照片背后的逻辑则是我们今年开辟“获奖者说”这个专栏的初衷。在这
期刊
作为通讯社摄影记者,我航拍的主题大多是新闻事件。开始,我曾尝试使用无人机拍摄突发新闻,后来发现无人机其实更适合拍摄人文、风光和比较宏大的场景。而除了摄影記者外,这些也是摄影师平时拍摄最多的题材。  最早接触无人机航拍是在2011年,我购买了派诺特公司推出的四轴飞行器。当时技术有限,无人机并没有配备定位系统,相机没有稳定云台,飞行器也没有专门的遥控器,而是靠一个App来遥控。那台无人机机身主体使用泡
期刊
2016年7月8日,北京今日美术馆,何云昌个展《啊昌》开幕,集中展示他20余年来的20件代表作品。而这次个展的最吸引人之处是,他在第二天实施了最新的行为艺术作品《长生果》,向所有观众开放。  《长生果》实施期间,何云昌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大厅一张透明的茶几上,或坐、或卧、或立,不吃不喝,不离开茶几,持续了72小时。此间,他身后是白色的纱幔,周围摆满了以白色纱布覆盖、浸泡过的花生。作品名称由此而来
期刊
美国作家哈珀·李(Harper Lee)在其名著《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中曾这样寫道:“你可以选择朋友,但无法选择家人。不管你是否承认他们,家人始终是家人。拒绝承认这一点,会让你看起来很傻。”可谓一语道破了家庭关系的内部矛盾。  家人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有时友爱平和,但很多时候也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共有的基因把我们和亲人联系在一起,带给我们温暖的安全
期刊
15岁时,他开始全球探险;19岁时,他就成为联合航空10万英里俱乐部(United Airlines 100,000 mile Club)最年轻的会员。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用影像和文字为文化遗产存档。他就是美国摄影学者皮埃尔·奥第艾尔(Pierre Odier)。  在这里,奥第艾尔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90年代的探险故事。他和同伴共同穿越西伯利亚,记录下即将消失的尤卡吉尔族(Yukaghi
期刊
无论你身居何处,都不会孤立无助。这是我看到弗洛里安·比特纳(Florian Büttner)照片后最大的感受。  1980年出生的比特纳在高中毕业后曾到亚洲旅行,这让他下决心成为一名摄影师,因为他觉得可借此实现走遍世界的梦想。但从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摄影专业毕业之后,他并没有以旅行见闻拍摄为主,而是选择做了一名关注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报道摄影师。借助镜头体现人文关怀,细致入微体察低收入阶层的百姓生活
期刊
陈伟在爱尔兰参观养牛场,路过一间牛舍时,听见里面有牛“哞哞哞”地叫唤,他一扭头,看见木头门上方露出一头牛的半个脑袋——因为生病或者别的原因,这个被迫跟同伴分开,被单独圈在舍里的孤独家伙正努力抬起脸,睁大一双牛眼向门外探视。  陈伟随手拍下了这头牛的眼神。之后,又在这家养牛场,他拍下了一匹马温驯漂亮的眼睛。  我们注意到陈伟的摄影作品,就是始自这两张照片,它们出现在一个肉类行业的摄影比赛上,在诸多飘
期刊
马丁·帕尔(Martin Parr)身上的标签有很多:马格南图片社前主席、最负盛名的英国当代摄影师之一,等等。他的身上也充满了同样多的争议:他对纪实摄影的颠覆,古怪而又充满讽刺的画面语言……就像布列松曾经评价他:“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对你讲,你来自完全不同的星球。”当下,帕尔已经近56岁,或许作为一位摄影艺术家来说,已经到了研究者可以从头开始梳理他的创作脉络的时候了。  瓦尔·威廉姆斯(Val Wi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