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活跃思维,使学生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灵感。以下是我从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收获的一些认识。
一、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 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可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1)如果有两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2)如果有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 ,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它们的一个角或相等角的另一边。
(3)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一条边对应相等。
到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就能比较全面的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证法。
二、提问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等等。
2.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问题的设置来点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大大调动起来。例如: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请个学生站起来,面对其他学生,让他们说出正面看这位同学时,左右是否对称?符合轴对称图形不?若是,说出他的对称轴?再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古老的题目: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还是算不出来。此时,教师问学生:“这道题难在哪里?”学生回答说主要是鸡与兔的足数不同。教师又说:“那我就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这道题应如何解呢?”在老师的巧妙提示下,学生们找到了解题方法:如果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那么总足数应为90只,多出的(116-90)=26只足都被兔子提了起来,因此兔子只数应为13只。由此可见,教师新颖的提问往往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课堂提问应该是可调控的。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拨;当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当学生回答得虽然没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 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可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1)如果有两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2)如果有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 ,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它们的一个角或相等角的另一边。
(3)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一条边对应相等。
到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就能比较全面的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证法。
二、提问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等等。
2.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问题的设置来点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大大调动起来。例如: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请个学生站起来,面对其他学生,让他们说出正面看这位同学时,左右是否对称?符合轴对称图形不?若是,说出他的对称轴?再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古老的题目: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还是算不出来。此时,教师问学生:“这道题难在哪里?”学生回答说主要是鸡与兔的足数不同。教师又说:“那我就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这道题应如何解呢?”在老师的巧妙提示下,学生们找到了解题方法:如果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那么总足数应为90只,多出的(116-90)=26只足都被兔子提了起来,因此兔子只数应为13只。由此可见,教师新颖的提问往往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课堂提问应该是可调控的。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拨;当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当学生回答得虽然没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