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要坚持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等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能够收集与历史相关的各类材料,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研习;高中历史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和凝练过程中,专家们研究发现,各国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都强调运用史料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收集、辨别史料真伪的基本能力、能够辨析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一核心素养,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收集、辨别、整理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
一、史料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证意识
在抗日战争这节课的课堂导入上,我曾设计了好几个方案,都不太满意,直到美国总统彭斯演讲的出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们作为盟友并肩作战一起抗击帝国主义”(When World War II broke out, we fought side by side as allies against imperialism)。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抛出的这番言论成为了我的课堂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中,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的这番言论深深地伤害了每一位中国人。在这里,我想代大家提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爆发的?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何时成为盟友的?第三,没有美国的参战,我们能打赢抗日战争么?三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就炸开了锅,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即被激发了出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从历史的海洋中寻找答案。
二、史料收集、甄别、阅读、辨析——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史料实证应该注重论从史出的原则,应该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在抗日战争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当我抛出三个问题后,许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二战爆发的时间“1937年”“1939年”。我并没有直面回应这些答案,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两段史料。
材料一:1933年,德国总统兴登堡授权希特勒组织政府,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不久,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材料二:1936年3月,军部控制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基本确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大举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历史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主动感知。通过史料展示、史料阅读,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史料实证能力,培养了历史思维。
在学生阅读完上述两段史料的基础上,我又抛出这样的问题:“近些年来,有中国学者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应该是1931年9月18日。你能为这样的学术观点寻找史料支撑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历史的魅力正在于此。
三、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提升学生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研习历史时要本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理念,要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和认识上发现问题,秉持开放的史料观。针对美国副总统在抗战问题上的“美国致胜论”,我们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带领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寻找真相。
材料一: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9月到1945年9月,中国累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总数的60%以上。其中,东北抗日军民歼灭日军17万余人,敌后战场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正面战场歼灭日军85万余人。此外,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有128.3万余人。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得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材料四:朕已命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接受其联合公告……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新使用残虐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若仍继续交战,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诏书(节选)
材料五:二战不同时期日军兵力分布情况(图)
我们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史料,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将不同史料相互印证,以期更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真。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战。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军的参战和苏军对日作战只是加快了二战盟军胜利的战争进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阅读和史料实证为载体的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习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搜集、甄别、阅读、辨析史料,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基礎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研习;高中历史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和凝练过程中,专家们研究发现,各国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都强调运用史料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收集、辨别史料真伪的基本能力、能够辨析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一核心素养,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收集、辨别、整理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
一、史料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证意识
在抗日战争这节课的课堂导入上,我曾设计了好几个方案,都不太满意,直到美国总统彭斯演讲的出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们作为盟友并肩作战一起抗击帝国主义”(When World War II broke out, we fought side by side as allies against imperialism)。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抛出的这番言论成为了我的课堂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中,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的这番言论深深地伤害了每一位中国人。在这里,我想代大家提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爆发的?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何时成为盟友的?第三,没有美国的参战,我们能打赢抗日战争么?三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就炸开了锅,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即被激发了出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从历史的海洋中寻找答案。
二、史料收集、甄别、阅读、辨析——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史料实证应该注重论从史出的原则,应该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在抗日战争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当我抛出三个问题后,许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二战爆发的时间“1937年”“1939年”。我并没有直面回应这些答案,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两段史料。
材料一:1933年,德国总统兴登堡授权希特勒组织政府,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不久,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材料二:1936年3月,军部控制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基本确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大举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历史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主动感知。通过史料展示、史料阅读,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史料实证能力,培养了历史思维。
在学生阅读完上述两段史料的基础上,我又抛出这样的问题:“近些年来,有中国学者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应该是1931年9月18日。你能为这样的学术观点寻找史料支撑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历史的魅力正在于此。
三、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提升学生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研习历史时要本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理念,要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和认识上发现问题,秉持开放的史料观。针对美国副总统在抗战问题上的“美国致胜论”,我们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带领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寻找真相。
材料一: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9月到1945年9月,中国累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总数的60%以上。其中,东北抗日军民歼灭日军17万余人,敌后战场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正面战场歼灭日军85万余人。此外,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有128.3万余人。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得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材料四:朕已命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接受其联合公告……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新使用残虐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若仍继续交战,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诏书(节选)
材料五:二战不同时期日军兵力分布情况(图)
我们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史料,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将不同史料相互印证,以期更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真。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战。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军的参战和苏军对日作战只是加快了二战盟军胜利的战争进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阅读和史料实证为载体的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习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搜集、甄别、阅读、辨析史料,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基礎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