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创新的种子,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块阵地把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培养到位。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创新的种子,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块阵地把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培养到位。创新,就是打破传统,不断提炼和升华新观念、新意识、新精神,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内在动力。那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树立观念,增强意识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于创造的世纪,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这个世纪的特别通行证。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谒动力。”可见,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重点。小学作文教学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写作能力是任何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作品是作者展示自己的窗口,是作者创造力的综合体现和具体成果,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作者无不努力在文章中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严密的逻辑,优美的语言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创新理论,广泛吸纳创新思想,真正树立创新观念,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以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具体的作文创新活动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作文是现实的反映,小学生作文应该是从即兴表达开始,从身边琐事开始,强调材料的搜集和内心的感悟。教学中,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大半天动不了笔。造成学生作文“难产”的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和不会感悟生活。我针对这种情况,提倡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求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感悟,也就是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思考、领悟其中的意义。如一位学生在一则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许多人在围观。我急忙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摩托车摔在路旁,骑摩托车的阿姨头破血流,昏倒在地。一个小男孩趴在那位阿姨身上痛哭,叫喊着妈妈。我看了心里很害怕,就挤出了人群回家了。”这只能算是感知了生活。后来,我启发这位学生:你看到这一切是否有感悟,现在仔细想想对这件事是怎么感受的,请你接着把日记写完整。通过引导,他接着写道:“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流血场面,我不敢看。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那位阿姨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小男孩失去了妈妈,那该多么痛苦啊!那位阿姨可能是騎得太快或者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人人都像她这样,那要造成多少不幸啊!生命诚可贵。千万要珍惜啊。”这样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是作文的生命。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让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吸取其精华,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刻苦磨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他们写出来的习作才可能富有灵性。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更新的动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想象反映着人的追求、情感。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作文插上了翅膀,使之飞向广阔的天空。想象意味着对现实的扬弃和超越,意味着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想象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使学生从形及物,从物及事,从事及理,逐层地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作文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____”,启发学生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打入海底,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像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像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像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竟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训练至此,我觉得学生想像的翅膀已经展开,但在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不同的图形,而后对学生说,你们选择其中的图形,任意组合,编一个故事讲给我们听。这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和曲线组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将梯形和圆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组合的图形,展开想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想象合理,形象的组合也自然,文中体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像的甜头,从而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善于想像。
四、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作文的立意来讲,同一素材,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也会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立意来。比如,小草这一事物,从它生长的特点看,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风吹雨打,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可以说哪里有水、空气和土,哪里就有小草的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所以,人们往往用它来比喻人类所具有的顽强品格。另一方面,从小草的的生存价值来看,小草危害庄稼的生长,它对人们又是个不利的因素。同样,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往往有这样的内容出现: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车,公共场所和未关的水龙头……对这些见惯了的内容,很多小朋友常常是不假思索地把它作为自己学习雷锋、做好事的素材,他们是否还能想出这里边包含着其它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或者只要小朋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就不难得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来:自行车为什么对流淌的自来水龙头视而不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
过去的作文教学,在命题、形式、写法等方面作硬性规定,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现在,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更加自由,无论是写人、记事或者是写景状物,我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倾吐,只要文字通顺,言之有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如一次作文训练,以“笑”为写作范围,展开想像。我先启发学生,笑有多种多样,有大笑、微笑、苦笑……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可以选择任何题材和体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天地。学生没有了顾虑,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写《教师的微笑》,有的写《他笑……》,有的写一个《不会笑的同学》,学生尝到了自由表达的甜头,习作积极性高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散思维就是要从已知的事实或道理生发开去,通过引申、对比、联想、想象,迅速产生大量的观念,然后通过整合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创造地解决问题。又如,作文课上,即使是同一事物,我也常常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自由地表达。在教学《长城》这篇文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作者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长城脚下),如果作者移动位置,那么观察角度的不同,映在眼里的景物也不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不同。(如《长城》的第三自然段的观察是长城上,景物就不同了)。于是,我在带领学生游览万泉河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进行重点观察,结果文章内容完全不一样。学生的作文多姿多彩,千篇一律的现象得到了遏制,也积极活跃了学生思维。
六、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创新首先要求学生作文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各显其能,鼓励学生综合动運用以往表达形式或独立创新的形式。内容要给人陌生感,要让学生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独立的认识,写出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力求写出贴近时代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其次要求语言创新。语言是最具有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字词的不同组合方式,巧妙改变语言搭配习惯,能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坚决杜绝空话套话,让学生在语句畅通的基础上创新出生动活泼、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使原来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传统的语言表达手法不再成为惟一。如写榕树,我带领学生看学校里的榕树,要求同学写过的比喻句其他人不能再写。谁先用,谁就有这句话的“专利”。这样做,使学生们写出了如“一棵棵榕树像绿色的账篷”,“又像撑开的一把大伞”,“枝条粗细不匀,叶子一般大小,真是迷人”等等,这些优美的、与众不同的语句,在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构思的巧妙、想像力的丰富。
七、培养创造的意志和能动性
在进行过多次的新观念作文教学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写作上的变化,并体会培养创造意识对学好写作的帮助,从而具备创造的能动性。也就是要由教师引导进行自我创造进步到自觉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只有从“要我写”发展到“我想写”才是作文教学真正走向成功的标志。也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我模仿电视上“诚诚点将”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猜词游戏课,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几个聪明又顽皮的同学进行比赛,每个组的一个同学拿我提前准备好的卡片,卡片上有词,这个同学用语言描述这个词,但不许说出这个词上的字,另一个同学猜,在一定的时间内猜出词语多的算赢。游戏很快把同学们带入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学们的猜词表演妙趣横生,使学生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力。然后让同学们把这节课写下来,这种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作文训练,是引导学生喜爱作文的良方,实验的结果,这次作文果然完成得非常成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利用作文教学这个有利凭借,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需要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回此它具有非常规胜和积极主动性的特征。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川去就能够体现上述的两个显著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才能勇敢地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创新的种子,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块阵地把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培养到位。创新,就是打破传统,不断提炼和升华新观念、新意识、新精神,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内在动力。那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树立观念,增强意识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于创造的世纪,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这个世纪的特别通行证。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谒动力。”可见,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重点。小学作文教学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写作能力是任何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作品是作者展示自己的窗口,是作者创造力的综合体现和具体成果,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作者无不努力在文章中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严密的逻辑,优美的语言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创新理论,广泛吸纳创新思想,真正树立创新观念,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以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具体的作文创新活动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作文是现实的反映,小学生作文应该是从即兴表达开始,从身边琐事开始,强调材料的搜集和内心的感悟。教学中,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大半天动不了笔。造成学生作文“难产”的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和不会感悟生活。我针对这种情况,提倡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求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感悟,也就是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思考、领悟其中的意义。如一位学生在一则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许多人在围观。我急忙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摩托车摔在路旁,骑摩托车的阿姨头破血流,昏倒在地。一个小男孩趴在那位阿姨身上痛哭,叫喊着妈妈。我看了心里很害怕,就挤出了人群回家了。”这只能算是感知了生活。后来,我启发这位学生:你看到这一切是否有感悟,现在仔细想想对这件事是怎么感受的,请你接着把日记写完整。通过引导,他接着写道:“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流血场面,我不敢看。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那位阿姨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小男孩失去了妈妈,那该多么痛苦啊!那位阿姨可能是騎得太快或者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人人都像她这样,那要造成多少不幸啊!生命诚可贵。千万要珍惜啊。”这样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是作文的生命。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让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吸取其精华,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刻苦磨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他们写出来的习作才可能富有灵性。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更新的动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想象反映着人的追求、情感。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作文插上了翅膀,使之飞向广阔的天空。想象意味着对现实的扬弃和超越,意味着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想象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使学生从形及物,从物及事,从事及理,逐层地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作文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____”,启发学生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打入海底,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像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像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像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竟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训练至此,我觉得学生想像的翅膀已经展开,但在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不同的图形,而后对学生说,你们选择其中的图形,任意组合,编一个故事讲给我们听。这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和曲线组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将梯形和圆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组合的图形,展开想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想象合理,形象的组合也自然,文中体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像的甜头,从而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善于想像。
四、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作文的立意来讲,同一素材,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也会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立意来。比如,小草这一事物,从它生长的特点看,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风吹雨打,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可以说哪里有水、空气和土,哪里就有小草的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所以,人们往往用它来比喻人类所具有的顽强品格。另一方面,从小草的的生存价值来看,小草危害庄稼的生长,它对人们又是个不利的因素。同样,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往往有这样的内容出现: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车,公共场所和未关的水龙头……对这些见惯了的内容,很多小朋友常常是不假思索地把它作为自己学习雷锋、做好事的素材,他们是否还能想出这里边包含着其它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或者只要小朋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就不难得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来:自行车为什么对流淌的自来水龙头视而不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
过去的作文教学,在命题、形式、写法等方面作硬性规定,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现在,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更加自由,无论是写人、记事或者是写景状物,我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倾吐,只要文字通顺,言之有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如一次作文训练,以“笑”为写作范围,展开想像。我先启发学生,笑有多种多样,有大笑、微笑、苦笑……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可以选择任何题材和体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天地。学生没有了顾虑,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写《教师的微笑》,有的写《他笑……》,有的写一个《不会笑的同学》,学生尝到了自由表达的甜头,习作积极性高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散思维就是要从已知的事实或道理生发开去,通过引申、对比、联想、想象,迅速产生大量的观念,然后通过整合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创造地解决问题。又如,作文课上,即使是同一事物,我也常常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自由地表达。在教学《长城》这篇文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作者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长城脚下),如果作者移动位置,那么观察角度的不同,映在眼里的景物也不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不同。(如《长城》的第三自然段的观察是长城上,景物就不同了)。于是,我在带领学生游览万泉河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进行重点观察,结果文章内容完全不一样。学生的作文多姿多彩,千篇一律的现象得到了遏制,也积极活跃了学生思维。
六、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创新首先要求学生作文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各显其能,鼓励学生综合动運用以往表达形式或独立创新的形式。内容要给人陌生感,要让学生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独立的认识,写出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力求写出贴近时代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其次要求语言创新。语言是最具有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字词的不同组合方式,巧妙改变语言搭配习惯,能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坚决杜绝空话套话,让学生在语句畅通的基础上创新出生动活泼、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使原来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传统的语言表达手法不再成为惟一。如写榕树,我带领学生看学校里的榕树,要求同学写过的比喻句其他人不能再写。谁先用,谁就有这句话的“专利”。这样做,使学生们写出了如“一棵棵榕树像绿色的账篷”,“又像撑开的一把大伞”,“枝条粗细不匀,叶子一般大小,真是迷人”等等,这些优美的、与众不同的语句,在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构思的巧妙、想像力的丰富。
七、培养创造的意志和能动性
在进行过多次的新观念作文教学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写作上的变化,并体会培养创造意识对学好写作的帮助,从而具备创造的能动性。也就是要由教师引导进行自我创造进步到自觉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只有从“要我写”发展到“我想写”才是作文教学真正走向成功的标志。也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我模仿电视上“诚诚点将”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猜词游戏课,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几个聪明又顽皮的同学进行比赛,每个组的一个同学拿我提前准备好的卡片,卡片上有词,这个同学用语言描述这个词,但不许说出这个词上的字,另一个同学猜,在一定的时间内猜出词语多的算赢。游戏很快把同学们带入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学们的猜词表演妙趣横生,使学生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力。然后让同学们把这节课写下来,这种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作文训练,是引导学生喜爱作文的良方,实验的结果,这次作文果然完成得非常成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利用作文教学这个有利凭借,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需要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回此它具有非常规胜和积极主动性的特征。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川去就能够体现上述的两个显著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才能勇敢地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