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三清殿《朝元图》这幅作品艺术品位高,技巧精湛,是元代壁画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奇葩,也是我国人物画的经典之作。本文以《朝元图》神仙形象局部的临摹为切入点,并结合临摹实践来谈谈自己对绘制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临摹 打底色 技法 作旧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临摹我们能把前人的绘画经验转变成艺术形式的思维方式与造型经验以及具体的技艺,从而直接地学过来。这样可以节省探索时间,少走弯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笔人物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要临摹就应选择其中的经典之作来学习临摹。三清殿《朝元图》这幅作品艺术品位高,技巧精湛,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于是我选择它作为摹本进行绘制学习。
对《朝元图》进行临摹,我采用了复原式的临摹方法,选取范本局部进行临摹。其基本过程也同样遵循工笔人物重彩画的传统步骤——起稿、打底、勾线、落墨、染墨、染色等步骤来一步步完成。在绘制的过程中,我对这些步骤方法有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底色
在将所需要进行临摹的局部的铅笔稿完成之后,在勾线之前要上一次底色。这也就是说做出每幅壁画上抹灰层的基本色,这样不论再染其它任何颜色,都能透出底色,使摹本有墙壁厚重的质感。如果在勾线后再染底色,则墨彩会被底色所掩盖,从而影响画面的效果。
二、勾线
由于《朝元图》中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勾线时要十分注意。画金属用铁线描,勾衣带强调转折,勾花瓣要注意圆浑,画云要注意转笔,等等,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不同的质感。在勾勒人物的面部时,要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线条。画少女皮肤要有弹力,行笔要快;勾老人行笔要慢,表现皮肤松弛;画天王力士强调面部肌肉有力,要加强顿挫。一定要抓住每个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尽量做到活灵活现。画须眉时,下笔要准,行笔要稳,出笔要轻,要从中间向两边勾起,这样容易掌握须眉的方向,同时强调每条线的顺序,显现出蓬松飘洒的质感。此外特别是人物身上的长线,勾长线时要全身运动,发挥腕力。一条两米长的线,要根据具体情况,有轻重疾徐,顿挫转折,尽力画出线条的起伏节奏感。
三、着色
再如,画面中有些地方由于颜色涂的遍数多了,不免会显得脏、灰、僵滞。刚开始我以为遇到这种情况,整幅画就算失败了,可是后来经过自己在一些小局部中的多次试验,我发现这种情况如果经过自己的及时挽救是可以被救活而且会产生较好效果的。这就是在染脏、染灰时,在色彩僵滞的地方用清水润湿,再用笔搅起,笔上的颜色可以洗掉也可以不洗掉,然后再用笔去蘸上一些纯度较高的颜色,比如:洋红,藤黄,石绿,酞青蓝等。这样可以利用纯色和灰色的中和作用将颜色推匀,达到活跃色彩的目的。
如果是模拟壁画上的刮痕可以使用蜡(图2)。原画中一些出现脱落的地方,在自己的画上好底色后,先用蜡在画纸上画线,这样在填染下一遍颜色(水色)的时候,因为蜡不粘色,所以凡是抹过蜡的地方就不会上色,自然画面中会出现刮痕,并且透着前一遍所上的颜色,这种方法在我临习的作品中脸部用得较多。
对于那些较薄又有破旧感的地方,这时就要用到洗染的方法。有些地方过渡不够自然,或颜色过于亮丽,又缺少破旧感,这时就可以用水笔对这些局部进行擦洗。用水将这些色彩洗去后便会显得更加含蓄。如果有些地方将最初刷上的胶矾洗去,再画上后会有生宣纸的某种味道也会显得很别致。除此以外,残破的痕迹还可以用软纸揉成团,蘸上颜色在画面上进行拓印。画面中的一些发霉的地方可以用笔沾色,根据需要敲打出不同的点子。积尘可以用细黄土加胶水用喷雾器喷染,可以使底下的石色透过一层薄薄的积尘反映出来,在画完后还可以用细黄土再干擦一遍,效果非常好。
此外通过对原作的观察,我发现在画面中一些墨线的周围隐约还能看到有一层发禇的颜色对墨线予以辅助,这时我就在一些画面需要的地方,用调好的颜色进行烘染来加以烘托,这种方法就是衬染。在我的画面中,脸部用得较多。我用熟褐、藤黄、花青、禇石等色调出颜色后,沿着脸和五官的外轮廓线进行烘染,这样一来线内脸部的白色便显得更加突出含蓄,而且更加有厚重感,使画面的效果更好。以上有些技法还可以重复使用,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
五、线与色的调整
《朝元图》中画师基本采用的是勾线填色的方法来绘制的,所以许多墨线在一开始就使用浓墨。但是要制作出壁画现有的残破效果,要想做到使墨线与随后的设色和谐统一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我在勾线时使用较淡的墨进行勾勒,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把握画面的整体统一、协调。但是在经过几遍染色、填色、洗、刷、擦等一系列作旧之后,色彩就将原来勾出的线描本身的部分神采掩盖了。这时,为了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就需要对画面中的有些地方进行第二次的复勾,对画面提神。这次的复勾不是盲目地去勾,而是沿着第一遍的轮廓线作八九不离十的复勾。纵笔而施,笔意生动,勾线则与若隐若现于色彩掩盖之下的轮廓线若即若离。此外,还需要根据画面此时色调的整体效果来确定墨色的深浅,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浅。过重会导致画面的僵硬、板滞、死气、匠气;过轻则会致使画面色、线不分,使画面没有神韵。另外,在复勾的时候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主有次,将画面重点突出的部分加以复勾,这样才会使画面显得有虚有实,主次分明,使观者也能从整齐统一的画面中找到和谐而多样的变化。
通过对《朝元图》局部的临摹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在临摹时,要想临摹得像、临摹得真实,就必须掌握:1.传统工笔人物重彩的绘画技法;2.具备一定的写实能力;3.一些必要的作旧技法。使三者在临摹的各个程序中,紧密地结合,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通过对《朝元图》的临摹,以这几张画作为基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重彩人物画的博大精深,从而在认识上实现了由“眼”到“手”,再由“手”到“心”的逐步深入,这些是仅凭阅读文献资料所不能达到的。中国工笔重彩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传统,传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挖掘,并不断地由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丰富、壮大,它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当今时代,它将继续着自己的生命,继续以悦目的光彩为我们时代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契兹著.工笔人物绘画艺术.中国工人出版社.
[2]韩宗武著.吕洞宾与道教文化.芮城县道教圣地开发委员会编.
[3]杜哲森著.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4]郑军,吴小兵编著.中国历代人物造型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
[5]刘英,刘晓霞著.永乐宫史话.山西新闻出版局.
关键词: 临摹 打底色 技法 作旧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临摹我们能把前人的绘画经验转变成艺术形式的思维方式与造型经验以及具体的技艺,从而直接地学过来。这样可以节省探索时间,少走弯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笔人物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要临摹就应选择其中的经典之作来学习临摹。三清殿《朝元图》这幅作品艺术品位高,技巧精湛,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于是我选择它作为摹本进行绘制学习。
对《朝元图》进行临摹,我采用了复原式的临摹方法,选取范本局部进行临摹。其基本过程也同样遵循工笔人物重彩画的传统步骤——起稿、打底、勾线、落墨、染墨、染色等步骤来一步步完成。在绘制的过程中,我对这些步骤方法有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底色
在将所需要进行临摹的局部的铅笔稿完成之后,在勾线之前要上一次底色。这也就是说做出每幅壁画上抹灰层的基本色,这样不论再染其它任何颜色,都能透出底色,使摹本有墙壁厚重的质感。如果在勾线后再染底色,则墨彩会被底色所掩盖,从而影响画面的效果。
二、勾线
由于《朝元图》中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勾线时要十分注意。画金属用铁线描,勾衣带强调转折,勾花瓣要注意圆浑,画云要注意转笔,等等,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不同的质感。在勾勒人物的面部时,要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线条。画少女皮肤要有弹力,行笔要快;勾老人行笔要慢,表现皮肤松弛;画天王力士强调面部肌肉有力,要加强顿挫。一定要抓住每个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尽量做到活灵活现。画须眉时,下笔要准,行笔要稳,出笔要轻,要从中间向两边勾起,这样容易掌握须眉的方向,同时强调每条线的顺序,显现出蓬松飘洒的质感。此外特别是人物身上的长线,勾长线时要全身运动,发挥腕力。一条两米长的线,要根据具体情况,有轻重疾徐,顿挫转折,尽力画出线条的起伏节奏感。
三、着色
再如,画面中有些地方由于颜色涂的遍数多了,不免会显得脏、灰、僵滞。刚开始我以为遇到这种情况,整幅画就算失败了,可是后来经过自己在一些小局部中的多次试验,我发现这种情况如果经过自己的及时挽救是可以被救活而且会产生较好效果的。这就是在染脏、染灰时,在色彩僵滞的地方用清水润湿,再用笔搅起,笔上的颜色可以洗掉也可以不洗掉,然后再用笔去蘸上一些纯度较高的颜色,比如:洋红,藤黄,石绿,酞青蓝等。这样可以利用纯色和灰色的中和作用将颜色推匀,达到活跃色彩的目的。
如果是模拟壁画上的刮痕可以使用蜡(图2)。原画中一些出现脱落的地方,在自己的画上好底色后,先用蜡在画纸上画线,这样在填染下一遍颜色(水色)的时候,因为蜡不粘色,所以凡是抹过蜡的地方就不会上色,自然画面中会出现刮痕,并且透着前一遍所上的颜色,这种方法在我临习的作品中脸部用得较多。
对于那些较薄又有破旧感的地方,这时就要用到洗染的方法。有些地方过渡不够自然,或颜色过于亮丽,又缺少破旧感,这时就可以用水笔对这些局部进行擦洗。用水将这些色彩洗去后便会显得更加含蓄。如果有些地方将最初刷上的胶矾洗去,再画上后会有生宣纸的某种味道也会显得很别致。除此以外,残破的痕迹还可以用软纸揉成团,蘸上颜色在画面上进行拓印。画面中的一些发霉的地方可以用笔沾色,根据需要敲打出不同的点子。积尘可以用细黄土加胶水用喷雾器喷染,可以使底下的石色透过一层薄薄的积尘反映出来,在画完后还可以用细黄土再干擦一遍,效果非常好。
此外通过对原作的观察,我发现在画面中一些墨线的周围隐约还能看到有一层发禇的颜色对墨线予以辅助,这时我就在一些画面需要的地方,用调好的颜色进行烘染来加以烘托,这种方法就是衬染。在我的画面中,脸部用得较多。我用熟褐、藤黄、花青、禇石等色调出颜色后,沿着脸和五官的外轮廓线进行烘染,这样一来线内脸部的白色便显得更加突出含蓄,而且更加有厚重感,使画面的效果更好。以上有些技法还可以重复使用,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
五、线与色的调整
《朝元图》中画师基本采用的是勾线填色的方法来绘制的,所以许多墨线在一开始就使用浓墨。但是要制作出壁画现有的残破效果,要想做到使墨线与随后的设色和谐统一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我在勾线时使用较淡的墨进行勾勒,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把握画面的整体统一、协调。但是在经过几遍染色、填色、洗、刷、擦等一系列作旧之后,色彩就将原来勾出的线描本身的部分神采掩盖了。这时,为了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就需要对画面中的有些地方进行第二次的复勾,对画面提神。这次的复勾不是盲目地去勾,而是沿着第一遍的轮廓线作八九不离十的复勾。纵笔而施,笔意生动,勾线则与若隐若现于色彩掩盖之下的轮廓线若即若离。此外,还需要根据画面此时色调的整体效果来确定墨色的深浅,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浅。过重会导致画面的僵硬、板滞、死气、匠气;过轻则会致使画面色、线不分,使画面没有神韵。另外,在复勾的时候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主有次,将画面重点突出的部分加以复勾,这样才会使画面显得有虚有实,主次分明,使观者也能从整齐统一的画面中找到和谐而多样的变化。
通过对《朝元图》局部的临摹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在临摹时,要想临摹得像、临摹得真实,就必须掌握:1.传统工笔人物重彩的绘画技法;2.具备一定的写实能力;3.一些必要的作旧技法。使三者在临摹的各个程序中,紧密地结合,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通过对《朝元图》的临摹,以这几张画作为基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重彩人物画的博大精深,从而在认识上实现了由“眼”到“手”,再由“手”到“心”的逐步深入,这些是仅凭阅读文献资料所不能达到的。中国工笔重彩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传统,传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挖掘,并不断地由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丰富、壮大,它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当今时代,它将继续着自己的生命,继续以悦目的光彩为我们时代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契兹著.工笔人物绘画艺术.中国工人出版社.
[2]韩宗武著.吕洞宾与道教文化.芮城县道教圣地开发委员会编.
[3]杜哲森著.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4]郑军,吴小兵编著.中国历代人物造型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
[5]刘英,刘晓霞著.永乐宫史话.山西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