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张振群捧着镜子,坐在床边。
镜中人,容颜不再,白发如霜。
“我真的老了。”张振群努努嘴——她已经86岁了。
“婆婆,你精神还是那么好哦。”秦峡轻轻梳理老人的银发。
秦峡是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响水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而张振群则是入住中心的老人。
“有你当我‘女儿’,好哟。”张振群想起了去世的大儿子。
2012年9月20日,响水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一天就从这段对话开始。
养老之困
屋子大门一合上,张振群的泪就滑落下来。
整个2010年,张振群都活在悲伤里。
老伴去世得早,她一直跟着大儿子生活,住在响水桥社区。
可造化弄人,大儿子不幸离世。她只能跟大儿媳妇相依为命,将孙女抚养成人。可媳妇要上班、孙女要上学。白天,两人一走,家里就只剩张振群一个人。
“除了抱着儿子的照片哭,我不晓得能做什么了。”张振群眼泪汪汪。
在响水桥社区,像张振群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响水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200多人,其中多数是独居老人。
“张振群”们的烦恼,也是社区党委书记赵川的苦恼——社区居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响水桥社区开始搞一些尝试,比如给每个独居老人安装“爱心门铃”。独居老人一旦有需要,就可按门铃,社区干部就上门服务。
然而,“爱心门铃”很快就让社区干部们累趴下了。
“我干不了这活。”有的社区干部退缩了。
“这门铃不管用啊,我按了半天,社区干部才到。”有独居老人投诉。
老人们居住分散,而社区干部不足,所以“爱心门铃”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境遇。
赵川很沮丧。
“日间托老”
赵川劝一些独居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
“我坚决不去养老院。”曹光化斩钉截铁地说。
早在2008年,曹光化就对全市的养老机构进行了一次考察。
“这个是私立养老院,毗邻温泉区,价格太贵。”
“这个是公立养老院,等床位要排几个月的队。”
“这个养老院,伙食太差了。”
…………
曹光化是长江重庆航道管理处的退休职工,退休工资比较丰裕。“人老了,特别怕孤独。”2008年,老伴去世后,曹光化一个人住在响水桥社区。
住在江北的女儿,要接他过去同住,老曹拒绝了。
“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舍不得离开啊。”老曹说。
老曹的话,代表了很多社区老人的心愿——“不出社区,便能养老”。
一番谋划后,响水桥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通了“日间托老”服务。
中心提供两种养老模式。一是“全托”,每个月缴纳850元—1500元不等,吃住在中心;二是“半托”,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但白天活动和吃饭在中心。
“这个中心靠谱吗?”带着疑问,曹光化开始了考察。
从家里出门,走了几百米,曹光化就来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00多平方米的中心,装潢虽不豪华,但厨房、餐厅、阅览室、活动室、卧室,一应俱全。
“我就在社区养老了。”曹光化当即选择了“半托”。
张振群则选择了“全托”,住进了中心。
“每个月只需要850元,包吃包住,还有人服侍我。”张振群乐呵了。
老人们亲切地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托老所”。
爱心卫队
“奉劝日本政府悬崖勒马。”张振群放下报纸,严肃地说。
“对啊,日本‘购岛’是与人类正义为敌。”曹光化附和道。
…………
2012年9月20日上午,“托老所”阅览室里,张振群和曹光化边读报,边讨论时事新闻。
每天早上7点钟,曹光化都会准时来到“托老所”。
“和大家一起读报、聊天、下棋……”老曹眉梢微微朝上,“多有意思的。”
就在张振群和老曹热烈讨论之际,厨房里,厨娘李华英开始忙碌起来。
她把洗净切块的冬瓜放在一边,然后把洗净的排骨放入沸水中,焯去腥味和血水——她正在做排骨冬瓜汤。
这天的午饭,李华英为老人们准备了三菜一汤——老人们只需要付七元钱。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吃是大问题。”曹光化说,“‘托老所’的饭菜,我很放心。”
大门旁的墙上,张贴着这一周的饮食安排。
周一吃什么,周二吃什么……每天的菜品都有四五样,以清淡为主。
上午11点15分,所有饭菜都已做好。
李华英打包了一份饭菜,走出门去。
天,下着毛毛细雨,有了几分凉意。李华英把饭盒捂在怀里,生怕饭菜着凉。
拐过一个巷口,她走进一栋居民老楼,敲响一扇简陋的木门:“赵 ,是我,小李。”
门缝里,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幺儿来了。”80多岁的赵克芳,患有帕金森病,长期独居,她总把李华英误认为是自己的女儿。
走进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李华英把饭盒放好,搀扶赵克芳坐下,然后给老人喂饭。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托老所”开通了“爱心送饭”服务。
社区联动
“杨医生,你说我的血压有问题吗?”
“杨医生,我最近老睡不着,怎么回事?”
“杨医生,最近,我咋没胃口呢。”
…………
2012年9月初的一天,杨红一到响水桥社区,就享受到了“明星待遇”。“托老所”的老人,围在杨红身边,提出各种疑问。
杨红是名资深全科大夫,同时也是南纪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她每个月都要来这个社区“托老所”几次,给老人们做常规检查。
张振群走到杨红跟前:“杨医生,我身体怎么样?”
杨红从档案盒里拿出张振群的体检报告,认真看了看。“婆婆,你各个指标都挺正常的。”杨红说,“保持心理平和,饮食清淡就好。”
为了照顾好老人们的身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姻”。
“我们按照每人178元的标准,免费为每个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体检服务。”杨红说。
每个月,卫生服务中心都会派人到“托老所”,给老人做常规检查。
不仅如此,社区还为张振群免费配备了“爱心手机”。
与一般的手机不同,“爱心手机”安置了“医疗急救快捷键”。遇到紧急情况,一按快捷键,就会自动拨通医疗机构的电话。
“社区对我硬是好哦。”张振群总喜欢抓住来访客人的手,说着社区的好,“像一个家。”
镜中人,容颜不再,白发如霜。
“我真的老了。”张振群努努嘴——她已经86岁了。
“婆婆,你精神还是那么好哦。”秦峡轻轻梳理老人的银发。
秦峡是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响水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而张振群则是入住中心的老人。
“有你当我‘女儿’,好哟。”张振群想起了去世的大儿子。
2012年9月20日,响水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一天就从这段对话开始。
养老之困
屋子大门一合上,张振群的泪就滑落下来。
整个2010年,张振群都活在悲伤里。
老伴去世得早,她一直跟着大儿子生活,住在响水桥社区。
可造化弄人,大儿子不幸离世。她只能跟大儿媳妇相依为命,将孙女抚养成人。可媳妇要上班、孙女要上学。白天,两人一走,家里就只剩张振群一个人。
“除了抱着儿子的照片哭,我不晓得能做什么了。”张振群眼泪汪汪。
在响水桥社区,像张振群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响水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200多人,其中多数是独居老人。
“张振群”们的烦恼,也是社区党委书记赵川的苦恼——社区居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响水桥社区开始搞一些尝试,比如给每个独居老人安装“爱心门铃”。独居老人一旦有需要,就可按门铃,社区干部就上门服务。
然而,“爱心门铃”很快就让社区干部们累趴下了。
“我干不了这活。”有的社区干部退缩了。
“这门铃不管用啊,我按了半天,社区干部才到。”有独居老人投诉。
老人们居住分散,而社区干部不足,所以“爱心门铃”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境遇。
赵川很沮丧。
“日间托老”
赵川劝一些独居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
“我坚决不去养老院。”曹光化斩钉截铁地说。
早在2008年,曹光化就对全市的养老机构进行了一次考察。
“这个是私立养老院,毗邻温泉区,价格太贵。”
“这个是公立养老院,等床位要排几个月的队。”
“这个养老院,伙食太差了。”
…………
曹光化是长江重庆航道管理处的退休职工,退休工资比较丰裕。“人老了,特别怕孤独。”2008年,老伴去世后,曹光化一个人住在响水桥社区。
住在江北的女儿,要接他过去同住,老曹拒绝了。
“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舍不得离开啊。”老曹说。
老曹的话,代表了很多社区老人的心愿——“不出社区,便能养老”。
一番谋划后,响水桥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通了“日间托老”服务。
中心提供两种养老模式。一是“全托”,每个月缴纳850元—1500元不等,吃住在中心;二是“半托”,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但白天活动和吃饭在中心。
“这个中心靠谱吗?”带着疑问,曹光化开始了考察。
从家里出门,走了几百米,曹光化就来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00多平方米的中心,装潢虽不豪华,但厨房、餐厅、阅览室、活动室、卧室,一应俱全。
“我就在社区养老了。”曹光化当即选择了“半托”。
张振群则选择了“全托”,住进了中心。
“每个月只需要850元,包吃包住,还有人服侍我。”张振群乐呵了。
老人们亲切地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托老所”。
爱心卫队
“奉劝日本政府悬崖勒马。”张振群放下报纸,严肃地说。
“对啊,日本‘购岛’是与人类正义为敌。”曹光化附和道。
…………
2012年9月20日上午,“托老所”阅览室里,张振群和曹光化边读报,边讨论时事新闻。
每天早上7点钟,曹光化都会准时来到“托老所”。
“和大家一起读报、聊天、下棋……”老曹眉梢微微朝上,“多有意思的。”
就在张振群和老曹热烈讨论之际,厨房里,厨娘李华英开始忙碌起来。
她把洗净切块的冬瓜放在一边,然后把洗净的排骨放入沸水中,焯去腥味和血水——她正在做排骨冬瓜汤。
这天的午饭,李华英为老人们准备了三菜一汤——老人们只需要付七元钱。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吃是大问题。”曹光化说,“‘托老所’的饭菜,我很放心。”
大门旁的墙上,张贴着这一周的饮食安排。
周一吃什么,周二吃什么……每天的菜品都有四五样,以清淡为主。
上午11点15分,所有饭菜都已做好。
李华英打包了一份饭菜,走出门去。
天,下着毛毛细雨,有了几分凉意。李华英把饭盒捂在怀里,生怕饭菜着凉。
拐过一个巷口,她走进一栋居民老楼,敲响一扇简陋的木门:“赵 ,是我,小李。”
门缝里,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幺儿来了。”80多岁的赵克芳,患有帕金森病,长期独居,她总把李华英误认为是自己的女儿。
走进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李华英把饭盒放好,搀扶赵克芳坐下,然后给老人喂饭。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托老所”开通了“爱心送饭”服务。
社区联动
“杨医生,你说我的血压有问题吗?”
“杨医生,我最近老睡不着,怎么回事?”
“杨医生,最近,我咋没胃口呢。”
…………
2012年9月初的一天,杨红一到响水桥社区,就享受到了“明星待遇”。“托老所”的老人,围在杨红身边,提出各种疑问。
杨红是名资深全科大夫,同时也是南纪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她每个月都要来这个社区“托老所”几次,给老人们做常规检查。
张振群走到杨红跟前:“杨医生,我身体怎么样?”
杨红从档案盒里拿出张振群的体检报告,认真看了看。“婆婆,你各个指标都挺正常的。”杨红说,“保持心理平和,饮食清淡就好。”
为了照顾好老人们的身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姻”。
“我们按照每人178元的标准,免费为每个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体检服务。”杨红说。
每个月,卫生服务中心都会派人到“托老所”,给老人做常规检查。
不仅如此,社区还为张振群免费配备了“爱心手机”。
与一般的手机不同,“爱心手机”安置了“医疗急救快捷键”。遇到紧急情况,一按快捷键,就会自动拨通医疗机构的电话。
“社区对我硬是好哦。”张振群总喜欢抓住来访客人的手,说着社区的好,“像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