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失地农民就业需要两个要件:一是就业的场所;二是能够适应的就业岗位。在失地农民中还有大量存在的待业人员,他们大都是中老年群体。为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应突出对他们的关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总体思路在于:存量和增强就业渠道齐头并进。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就业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传统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失去了原有土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充分挖掘现有岗位的吸纳能力,还应在区域植根性原则下创造就业岗位。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失地农民的额外收入来源包括:外出务工、自主创业、房产出租等。结合文章主题,笔者主要就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进行分析。
(一)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人员往往是失地农户的年壮年人口,他们大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部分人员在就业前接受过相应的技能培训。从培训的内容看,针对男性主要侧重于家电维修领域的电子技术操作;对于女性则突出家政服務和工艺品制作等能力。伴随着东、中、西部收入水平的日益接近,近年来大量人员返乡在本地就业。不难看出,上述人员是失地农民群体主要的就业形式。并且,也是失地农户家里的主要经济提供者。
(二)自主创业
失地农民具有城市经济意识,即商品意识。因此,自主创业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就业形式(自我雇佣)。从自主创业农民的构成上看,大部分具有外出务工经验,正因如此具有创业的本钱和技术。还有一部分是在利用当地连接城乡的独特地理优势,以开办农家乐、乡土工艺品制作等为主的创业类型。
不难看出,在失地农民中还有大量存在的待业人员,他们大都是中老年群体。为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应突出对他们的关注。
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思路
在本文开篇就已指出,不仅需拓宽就业渠道,还应增设就业领域。前者主要通过诸多中小企业(如,乡镇企业)来推动,而后者则根据区域自然禀赋条件,创建具有农家特色的岗位群,来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一)挖掘现有岗位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针对本文所研究的失地农民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这里以重庆为例。重庆作为先行试点的城乡统筹区域,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上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专业养殖为特色小微企业,成为了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包括手工劳动为主的小微企业,应在资金融通、场地扩建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为此,应为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雇佣更多的失地农民,政府可以考虑给予诸多方面的资金、政策支持。
(二)创建新的岗位
挖掘存量的同时,还应提高增量。伴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农家产业,都应成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领域。受到失地农民欠缺资金、经营能力、场地等要件。乡政府并会同开发区政府应本着“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理念,切实为农民建立起创业平台。
由上可知,总体思路实则在于:存量和增强就业渠道齐头并进。
三、具体的实施措施
结合上文所述,具体的实施措施构建如下:
(一)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的对象包括:反乡务工人员、新进人员。针对前者的培训主要在于,使其适应家乡的产业环境,以及岗位对技能的具体要求,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岗位适应期。大量存在的中年失地农民以前大都以农业生产为主,为此,对于他们的培训除了教会他们基本的岗位技能,还应强化他们的岗位意识。努力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二)建立传帮带的机制
传帮带机制不仅存在于岗中培训期间,更是推动他们自主创业的驱动力。对于后者,乡政府或农会通过一带多的帮扶计划,让失地农民在特定农家产业中全面掌握其中的生产经营流程。以开办农家乐为例:包括品牌宣传、游客招待、菜品备制等,都应成为传帮带的重要内容。不难理解,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来说,输血比造血更有意义。
(三)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长期处于农业文化氛围下的失地农民,不仅在自主创业意识还是硬件支撑上都存在着诸多缺失。这就要求,行业协会首先能在经营意识上给农民充电,并给他们打气。政府部门则提供原则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租金等减免制度。与此同时,信用社应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给予资金扶持,充分调动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银.制度创新: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根本出路[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王勇.失地农民就业困境与出路[J].广东农业科学,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