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阿Q的面子逻辑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flower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在姓氏、名号、籍贯、经历方面全部是空白,一个须要做传的人竟然“行状”渺茫到虚无,这是作者有意将人物抽象成一个符号——“Q”。这个符号象征的就是一个人的头和脸,中国人特别爱面子,特别崇奉“有头有脸”的人,“有頭有脸”的人必定是有钱有势的人,有钱有势就能获得人们的敬畏,有了人们的敬畏就可以蛮不讲理为所欲为,就可以想要什么就是什么,“看上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的面子逻辑,所以,阿Q宁可丢掉性命也要争到面子。
  一、 自封的面子
  阿Q一出场,就给自己很高的定位。“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睛里,甚而对两位文童也有不置一笑的神情。”在未庄,赵太爷是最受人敬畏敬服的 ,以至认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连被他打过的人也会受到人们的格外崇奉,可见赵太爷在未庄人眼中是最有面子的人。而阿Q “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跟未庄其他人相比阿Q算是最傲岸的一个。而且敢以赵家的祖宗自居,赵秀才成了他的孙子,赵太爷成了他的儿子。
  赵太爷打了他,他“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忿忿地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象话,儿子打老子……,” 而且他还敢推而广之,用在所有打他的人身上,他是未庄唯一的一个在精神上敢与赵太爷争面子的人。虽然,赵太爷凭自己在未庄的威势粗暴地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然而阿Q从没有在内心里认过输,他顽固地坚持自己姓赵,而且还是赵家在未庄的长辈。
  二、为面子而战
  在受到第一次屈辱之后,他没有从个人的因素考虑,而是先从家族的因素考虑,因而觉得“很意外”,“他想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这一次他的面子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精神险些崩溃,他的面子“地盘”太大,守护起来实在不容易。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怪的…”
  这些话是顺着阿Q的心理说的,在阿Q的意识中他身上的东西没有不好的,只是这长在头上的癞疮疤任凭阿Q再自尊也说不过去了,既不能说它好,又不能说它不好,唯一的办法就是避讳。直到连避讳也做不到时,只能首先宣言“你还不配……”,这是阿Q面子史上的一次飞跃,一个极致。不好的东西到了他那里就成了“一种高尚和光荣”了,这是多么的武断、霸道、可笑、无耻和蛮不讲理的荒唐逻辑!持这种逻辑的人要么有超人的勇力,要么有巨大的财富,要么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势,还需要周围有一些人长期吹捧达到飘飘然的境地才可以达到,而以阿Q可怜卑微至极的现状,怎么能够维护如此巨大的面子呢?就象吹气球,超过了极限,必然破裂,破裂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了,这就迫使阿Q不得不为面子而不惜一战了。
  另外,还有与王胡比赛抓虱子一节。按说络腮胡子应该比头上的癞疮疤要体面得多,而且男人长了络腮胡子应该更显得勇武强悍,本不是缺点,可阿Q却偏偏“看不上眼”,非常蔑视王胡,觉得自己肯在王胡身边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丝毫不比王胡强,即使络腮胡子也算缺点,也跟自己的癞疮疤半斤八两,可阿Q为什么无端地产生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且不能容忍看不上眼的王胡比自己抓得虱子多?阿Q的逻辑是,比我低下的人做什么都不能超过我。其实,同样的一幕在此之前和之后也上演了,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因为阿Q不配姓赵,粗暴地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后来阿Q投降革命,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大概也是认为阿Q不配革命吧。没有实力的阿Q不断地为面子而战,只可惜屡战屡败。
  三、为面子而死
  有钱有权,受人们敬畏,为所欲为,这就是有面子的人。
  阿Q在城里发了财,又回到未庄,这除了销脏与躲藏的原因外,自然免不了衣锦还乡的意思。要把自己的面子显示给赵太爷及未庄的人看,果然,阿Q这一次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次有面子的人的尊严。 “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未庄的妇女由原来的像躲避瘟神似地躲避他到现在“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甚至“有时阿Q已经走过去了,也还要追出去叫住他”,尤其是邹七嫂。可以想见,曾经想“女……”想得难以入睡的阿Q,此时心里该有多么惬意,有面子真是太好了!
  令人敬畏的赵太爷以邹七嫂为特使去请阿Q,为此,“新辟了第三种例外:赵太爷特准点油灯”,并且全家等候阿Q,这是多么高的规格,多么大的面子!阔起来的阿Q这时表现得很有风范,因为有赵太爷的请在先,他就可以不记“前嫌”,以一种老子不记儿子过的姿态再次“踏进赵家的门槛”。但他并不因此而激动,他也没有丝毫借机攀附巴结之意。他没有一听到赵太爷有请,就马上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而是磨磨蹭蹭,直到赵家的“油灯干了不少”,“赵俯的全眷都很焦急”的时候,才不紧不慢地跟了邹七嫂进来。见了赵太爷也不显得十分敬畏,“似笑非笑”地叫声“太爷!”显然,这只是出于礼节,没有丝毫的巴结之意。倒使赵太爷不无尴尬地“这个那个”了半天才绕到了正题上。可是阿Q的回答既干脆又明白,只一句“都完了”让等了半夜煞费苦心充满热望的赵太爷不觉失态而又“失声”。这时,阿Q的面子与尊严很快上扬,赵家的体面和尊严很快下跌。赵太爷恳求意味很浓地说:“总该还有些吧!”;赵太太慌忙地说:“就拿门幕来看看吧”;赵秀才慷慨地说:“价钱决不会比别家的少!”;“秀才娘子忙一瞥阿Q的脸,看他感动了没有”。这里秀才娘子的举动最有意思,她不经意中透露出的是赵府全家人此时的心态,可让他们失望的是阿Q硬是不感动。最后,竟“懒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以至于让“秀才对阿Q的态度也很不平”。阿Q这一次在面子上实实在在地胜了赵太爷一局。
  阿Q发财的底细被未庄的人们得知后“村人对于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阿Q的面子再一次面临危机。这时,革命来了,又给阿Q重新夺回面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明明知道做革命党是要被杀头的,并且对革命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巨大的面子,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当他看到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这样怕”,使“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慌慌张张”,于是他就神往革命,“也要投降革命党了”,而且革命的目标直指赵太爷,“第一个该杀的就是小D和赵太爷”。当阿Q大声地喊出“造反了”时,平时很威风的让未庄人敬畏至极的赵太爷竟然敬畏起阿Q来了,竟然“怯怯地迎着”阿Q且低声地叫“老Q”,一副十足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相,远不如阿Q没面子时有骨气。此时,阿Q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面子,由当初的“儿子打老子”式的虚幻面子挣到了今天货真价实的面子,他走过了一个多么漫长曲折的道路啊!
  最后被示众、被砍头的时候,他还将维护面子的希望寄托于“孙子”。
  四、面子逻辑
  “Q”这个符号象征的就是一个人的头和脸,在旧中国人们特别爱面子,特别尊重“有头有脸”的人,这几乎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德性,狂妄自大从这里来,奴颜婢膝也从这里来。整个社会都在争做和趋附“有头有脸”的人的旋涡中挣扎、倾轧和沉浮着,从而形成了污浊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裹挟着每一个人,熏染着每一个人,使人变得伪善、贪婪、蛮横、荒唐、腐败、烂俗、愚昧、麻木。鲁迅先生借阿Q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充分地揭露和批判。
  贫穷至极、卑微至极、可怜至极,阿Q太需要阔气,太需要尊严,太需要胜利了,总之太需要面子了。因为面子代表着有钱有势,有钱有势就是赵太爷和秀才,无钱无势就是王胡和小D;有钱有势就能获得人们的敬畏,有了人们的敬畏就可以蛮不讲理,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想要什么就是什么,“看上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面子逻辑。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一堂有效的语文学科好课的生成首先是有效。而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材的要求,更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去学习,而是以教材为例子,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汲取、宽容;学会倾听、
教师好的语言,能营造好的上课氛围。要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对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要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有诗意的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升华。  一、 语言的幽默  身为教师如果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学生,可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了。上个星期我在上课,有位同学临近下课大呼一声:“老师,上课太辛苦了,我的胳膊都酸了。”我回答说:“是吗?看不出来啊,你练就了好本领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呢?笔者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训练学
有个小故事说得很有意思。一户刚刚装修完毕的人家,男主人突然发现了客厅里那一堵空白的墙,心想:如果配上一幅画,一定会更完美。于是,他找到了一幅旧家用过的画,翻出了钉子,敲上墙,挂上画,然而钉子太小,画太重,挂不住。于是想到在钉子后面垫一块木楔子,就去找木头,终于找到一块,但是太大,家里没有锯,只好去借……一天本来悠闲的时光在忙忙碌碌中消逝了。  最后这个人疲惫地回到家,对着满屋子齐备的木匠工具,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