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它又可分为: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重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HJ1.1mm〗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小学数学教学也日新月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讨法、猜测法、尝试法、实验法等等。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方面的点滴尝试。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
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由于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学好数学,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是理所当然的。其主要表现如下:
1.1 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重视“结论”,忽视数学的“过程”,这样学生没有参与获取数学知识的活动的过程,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结论,不必动脑筋思考;不动脑筋思考,智力就得不到发展,能力就不会提高。
怎样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跃跃欲试,渴望得到答案。这时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把三个角折在一处,组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斯纸的方法,把三个角都斯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而有的学生则用推理的方法,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开成两个三角形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又使他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1.2 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不是把数学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试探中学到学习的方法,获得探究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是发现法;又如,在运用尝试教学法时,教师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再做尝试练习,最后组织讨论并进行小结,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1.3 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内容确定的、前后连贯的、不相互矛盾的、有理有据的思维。学生是否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提问: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和比号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又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在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主导作用。
2.1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根据教学要求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主动地增知识、长智慧,这样的教学方法正是当前教师钻研的重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比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开始时,让学生观察三个有刻度的玻璃杯中的水可用几分之几来表示(〖SX(〗1〖〗2〖SX)〗,〖SX(〗2〖〗4〖SX)〗,〖SX(〗4〖〗8〖SX)〗),并提出这三个分数的值是否相等?学生观察得出这三个分数表示同样多的水,因此,这三个分数的值是相等的。接着提问:〖SX(〗3〖〗4〖SX)〗,〖SX(〗6〖〗8〖SX)〗,〖SX(〗9〖〗12〖SX)〗这三个分数是否相等?全班同学愣住了,学生答:“没有实验不知道”。我提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实验”。请画三根同样长的线段,在第一根上表示〖SX(〗3〖〗4〖SX)〗,第二根上表示〖SX(〗6〖〗8〖SX)〗,第三根上表示〖SX(〗9〖〗12〖SX)〗,再看看这三个分数大小怎么样?学生画线段,得出这三个分数也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各组中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但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说明一个分数的值在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分子分母变化。那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你们考虑好了,在小组里讨论,并且做下列题目:
〖SX(〗2〖〗7〖SX)〗=〖SX(〗()〖〗14〖SX)〗=〖SX(〗10〖〗()〖SX)〗 〖SX(〗48〖〗72〖SX)〗=〖SX(〗()〖〗36〖SX)〗=〖SX(〗16〖〗()〖SX)〗=〖SX(〗()〖〗()〖SX)〗
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动手画画,自己发现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在关键时刻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探索与新课题有关的知识点,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教学,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自己铺路,搭桥,到达未知的彼岸,而教师则引导并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如上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结合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2 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此,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数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反之,经过他们动手摸一摸,做一做,就会觉得容易理解。如在教学“一组同学站成一排,从左边数小红是第3人,从右边数小红是第4人。问这组学生共有多少人?”我让学生站成一排,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很容易从中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便于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而且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使他们掌握好学习数学的方法,会学。而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就便于继续学习,终身受用。
3.1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还有什么学问吗?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很好的完成,而有的学生却不知从何下笔。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听课,教育学生边听边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等。
3.2 结合课的内容,教学基本的思考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剖析给学生看,从而使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学的范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做练习时,不仅满足于答案的正确性,而且注意答案获得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和迁移。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分析、综合,怎样归纳等。
3.3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及审题,提高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看书时,不是只看结论,更要看分析、推理的过程。做作业时养成先复习课文再做作业的习惯,同时要仔细审题,防止低效甚至无效劳动等。
4.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然会伴随有情感的活动。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紧张、苦恼、焦虑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愉快的事。
4.1 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理解,因而引起兴趣。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是这样诱导学生的:
4.1.1 把一个圆柱形茶叶桶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生1:圆柱的侧面积加底面积。
生2: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师给予肯定。
4.1.2 问: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联系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生: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的周长乘以高。
又问:底面周长怎么求?
生:如果告诉直径,根据公式C=πd求;如果告诉半径,根据公式C=2πr求。
4.1.3 问:圆柱的底面积怎么求?
生:根据公式底面积S=πr2 求。
4.1.3 又问:用铁片制作圆柱形烟囱,求用掉了多少铁片,是求圆柱的什么?
生1:求圆柱的表面积。
生2:求圆柱的侧面积。因为烟囱的两端是通的,如果加两个底面,那烟囱怎么冒烟呢?
师:回答得非常好。
师总结: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 + 两个底面的面积。
上述教学素材都取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起点适当,材料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逐步地学会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
4.2 制造矛盾,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
如教学4.7除以0.5时,同学们算得的结果商是9,余数是2,我又让他们通过验算看算得的得数是否正确,发现不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出现了矛盾,学生就产生求知的欲望,产生了认知的内驱力。这种力量足以抵消他思维中的疲劳、惰性;而当矛盾得到解决,他们又会获得成功的欣慰和自信。
诚然,教学中设计矛盾冲突应该循序渐进,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特点;矛盾难易要适中,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独立解决问题,否则一个矛盾没有解决,又提出新矛盾,只能使“矛盾成堆”,不仅不能获得愉快的情感,反而使学生产生困难、厌倦情绪,于学习不利。
此外,在实践中,我还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法,如游戏,趣题妙解等,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情感教育,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HJ1.1mm〗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小学数学教学也日新月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讨法、猜测法、尝试法、实验法等等。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方面的点滴尝试。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
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由于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学好数学,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是理所当然的。其主要表现如下:
1.1 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重视“结论”,忽视数学的“过程”,这样学生没有参与获取数学知识的活动的过程,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结论,不必动脑筋思考;不动脑筋思考,智力就得不到发展,能力就不会提高。
怎样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跃跃欲试,渴望得到答案。这时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把三个角折在一处,组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斯纸的方法,把三个角都斯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而有的学生则用推理的方法,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开成两个三角形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又使他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1.2 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不是把数学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试探中学到学习的方法,获得探究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是发现法;又如,在运用尝试教学法时,教师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再做尝试练习,最后组织讨论并进行小结,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1.3 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内容确定的、前后连贯的、不相互矛盾的、有理有据的思维。学生是否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提问: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和比号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又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在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主导作用。
2.1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根据教学要求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主动地增知识、长智慧,这样的教学方法正是当前教师钻研的重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比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开始时,让学生观察三个有刻度的玻璃杯中的水可用几分之几来表示(〖SX(〗1〖〗2〖SX)〗,〖SX(〗2〖〗4〖SX)〗,〖SX(〗4〖〗8〖SX)〗),并提出这三个分数的值是否相等?学生观察得出这三个分数表示同样多的水,因此,这三个分数的值是相等的。接着提问:〖SX(〗3〖〗4〖SX)〗,〖SX(〗6〖〗8〖SX)〗,〖SX(〗9〖〗12〖SX)〗这三个分数是否相等?全班同学愣住了,学生答:“没有实验不知道”。我提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实验”。请画三根同样长的线段,在第一根上表示〖SX(〗3〖〗4〖SX)〗,第二根上表示〖SX(〗6〖〗8〖SX)〗,第三根上表示〖SX(〗9〖〗12〖SX)〗,再看看这三个分数大小怎么样?学生画线段,得出这三个分数也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各组中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但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说明一个分数的值在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分子分母变化。那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你们考虑好了,在小组里讨论,并且做下列题目:
〖SX(〗2〖〗7〖SX)〗=〖SX(〗()〖〗14〖SX)〗=〖SX(〗10〖〗()〖SX)〗 〖SX(〗48〖〗72〖SX)〗=〖SX(〗()〖〗36〖SX)〗=〖SX(〗16〖〗()〖SX)〗=〖SX(〗()〖〗()〖SX)〗
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动手画画,自己发现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在关键时刻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探索与新课题有关的知识点,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教学,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自己铺路,搭桥,到达未知的彼岸,而教师则引导并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如上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结合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2 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此,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数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反之,经过他们动手摸一摸,做一做,就会觉得容易理解。如在教学“一组同学站成一排,从左边数小红是第3人,从右边数小红是第4人。问这组学生共有多少人?”我让学生站成一排,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很容易从中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便于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而且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使他们掌握好学习数学的方法,会学。而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就便于继续学习,终身受用。
3.1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还有什么学问吗?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很好的完成,而有的学生却不知从何下笔。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听课,教育学生边听边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等。
3.2 结合课的内容,教学基本的思考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剖析给学生看,从而使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学的范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做练习时,不仅满足于答案的正确性,而且注意答案获得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和迁移。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分析、综合,怎样归纳等。
3.3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及审题,提高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看书时,不是只看结论,更要看分析、推理的过程。做作业时养成先复习课文再做作业的习惯,同时要仔细审题,防止低效甚至无效劳动等。
4.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然会伴随有情感的活动。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紧张、苦恼、焦虑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愉快的事。
4.1 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理解,因而引起兴趣。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是这样诱导学生的:
4.1.1 把一个圆柱形茶叶桶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生1:圆柱的侧面积加底面积。
生2: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师给予肯定。
4.1.2 问: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联系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生: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的周长乘以高。
又问:底面周长怎么求?
生:如果告诉直径,根据公式C=πd求;如果告诉半径,根据公式C=2πr求。
4.1.3 问:圆柱的底面积怎么求?
生:根据公式底面积S=πr2 求。
4.1.3 又问:用铁片制作圆柱形烟囱,求用掉了多少铁片,是求圆柱的什么?
生1:求圆柱的表面积。
生2:求圆柱的侧面积。因为烟囱的两端是通的,如果加两个底面,那烟囱怎么冒烟呢?
师:回答得非常好。
师总结: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 + 两个底面的面积。
上述教学素材都取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起点适当,材料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逐步地学会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
4.2 制造矛盾,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
如教学4.7除以0.5时,同学们算得的结果商是9,余数是2,我又让他们通过验算看算得的得数是否正确,发现不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出现了矛盾,学生就产生求知的欲望,产生了认知的内驱力。这种力量足以抵消他思维中的疲劳、惰性;而当矛盾得到解决,他们又会获得成功的欣慰和自信。
诚然,教学中设计矛盾冲突应该循序渐进,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特点;矛盾难易要适中,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独立解决问题,否则一个矛盾没有解决,又提出新矛盾,只能使“矛盾成堆”,不仅不能获得愉快的情感,反而使学生产生困难、厌倦情绪,于学习不利。
此外,在实践中,我还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法,如游戏,趣题妙解等,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情感教育,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