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依据社会需要的客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胜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更能促进高职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6
1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课程体系建设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同时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实训课程比例偏小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灌输式教育的层面,对比普通高校,并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优点,原因正是实训课程在教学安排中课时较少且分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其专业特征,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较多,再加上实训设备数量限制,往往采用传统单一项目的实训方式,使得职业技能实训效果不尽人意,无法系统地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1.2实训内容更新迟缓
目前,高职院校在不断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在校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促使教师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了解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先进性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并不缺少工作人员,在安排教师挂职锻炼时,往往时间过短、无法固定岗位、以临时性工作为主等等,造成教师的挂职锻炼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很难获取企业用人需求的最前沿资料。从而,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内容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局部转换,具体的实训细节很少进行改革或完善,实训内容的设置几乎是一成不变,无法紧跟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1.3实训方法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趋于一致性,重点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容易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和技能性,而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开设实训课时,往往脱离企业的实际要求,很少邀请企业的相关岗位专家参与课程设置,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尚未突显。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职业化的特点,但是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设置的项目大多是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综合程度不够,同时也很难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达到实训效果。
1.4实训设备种类单一
实训课程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各地的职业技能大赛快速开展,使得各行各业的技能大赛训练设备应运而生。然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训设备几乎只有普通的电脑及简单的基础性应用软件,很少有高职院校运用除此以外的其它实训设备。另外,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教师,并非人人都能领会实训课程的内涵,大多数教师只能做到简单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不能充分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实训设备闲置,实践课程效果不佳。
2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内涵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诉求,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保证。一方面,为了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其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可以做到有效衔接,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以高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学习特征、职业能力培养等为核心。另一方面,以“双主体”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体系,把影响本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和要素纳入质量保证的范畴,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2.1实训课程的指导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一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技术的综合性技能训练活动。实训课程如何设置,如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应遵循基本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就是要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职业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极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2.2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標是依照社会需求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课程的多元性,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训课程的具体实践操作,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
2.3实训课程的学习内容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内容,通常是从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招聘与选拔、工作分析与人才评价、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培训与发展、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发展推动、自我管理与修养等8项关键性工作任务,并能够熟练的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行业企业的具体实践当中。
2.4实训课程的教学环境
实训课程的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训课程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实训课程在设置时,必须要考虑教学资源如何配置,尽可能的做到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境相一致,这样,既能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实现以社会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 2.5实训课程的教师要求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是单纯的讲授传承,在开展过程中,既要符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又要遵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目前,高职教育提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和学校的各类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教师应该属于“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实践的技术能力,又同时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历,了解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标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6实训课程的检验反馈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检验诊断和反馈调节环节是整个实训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检验标准可以借鉴企業岗位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引入行业和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既检验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还检验了高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三观、职业素养以及工作成果。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建设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社会对于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无疑是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新挑战。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必须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要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利用学生与社会、岗位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逐渐导向重视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除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掌握工作方法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即具备职业行动能力。
3.1提升实训课程参与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课程,大部分以集中实践为主,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习,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内容,延长实训时间,在实训课程建设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学习社团,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除参加集中实践以外,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开展实训课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实训课程,又提高了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训课程选拔参加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建立有效的选拔和管理机制。
3.2行业专家指导实训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虽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背景,但对于社会资讯,并没有行业专家或企业管理者掌握的先进性、时效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实训课程指导委员会,邀请资深行业人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者参与其中,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并制定专业实训课程实施方案,甚至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实训课程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
3.3实训课程与时俱进
首先,实训课程的建设内容要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紧跟市场的节奏,把握资讯前沿,努力将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实训课程当中。其次,在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和进度,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例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诊断法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组织形式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建设,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出发点,综合考量实训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员工培训与发展模块可以采用具有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训练”组织形式;工作分析与组织设置模块可以采用具有标准流程的“过程训练”组织形式;招聘与选拔模块可以采用工作情景要求较高的“仿真训练”组织形式。
因此,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建设展开研究,能够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实践性课程模式,可以在实践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职业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内容的衔接,对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2]陈杰.智能楼宇实验室的设计与构建[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3]闫岩,任广新.就业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9).
[4]王明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0,(3).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6
1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课程体系建设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同时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实训课程比例偏小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灌输式教育的层面,对比普通高校,并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优点,原因正是实训课程在教学安排中课时较少且分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其专业特征,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较多,再加上实训设备数量限制,往往采用传统单一项目的实训方式,使得职业技能实训效果不尽人意,无法系统地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1.2实训内容更新迟缓
目前,高职院校在不断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在校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促使教师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了解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先进性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并不缺少工作人员,在安排教师挂职锻炼时,往往时间过短、无法固定岗位、以临时性工作为主等等,造成教师的挂职锻炼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很难获取企业用人需求的最前沿资料。从而,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内容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局部转换,具体的实训细节很少进行改革或完善,实训内容的设置几乎是一成不变,无法紧跟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1.3实训方法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趋于一致性,重点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容易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和技能性,而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开设实训课时,往往脱离企业的实际要求,很少邀请企业的相关岗位专家参与课程设置,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尚未突显。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职业化的特点,但是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设置的项目大多是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综合程度不够,同时也很难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达到实训效果。
1.4实训设备种类单一
实训课程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各地的职业技能大赛快速开展,使得各行各业的技能大赛训练设备应运而生。然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训设备几乎只有普通的电脑及简单的基础性应用软件,很少有高职院校运用除此以外的其它实训设备。另外,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教师,并非人人都能领会实训课程的内涵,大多数教师只能做到简单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不能充分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实训设备闲置,实践课程效果不佳。
2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内涵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诉求,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保证。一方面,为了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其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可以做到有效衔接,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以高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学习特征、职业能力培养等为核心。另一方面,以“双主体”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体系,把影响本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和要素纳入质量保证的范畴,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2.1实训课程的指导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一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技术的综合性技能训练活动。实训课程如何设置,如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应遵循基本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就是要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职业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极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2.2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標是依照社会需求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课程的多元性,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训课程的具体实践操作,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
2.3实训课程的学习内容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内容,通常是从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招聘与选拔、工作分析与人才评价、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培训与发展、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发展推动、自我管理与修养等8项关键性工作任务,并能够熟练的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行业企业的具体实践当中。
2.4实训课程的教学环境
实训课程的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训课程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实训课程在设置时,必须要考虑教学资源如何配置,尽可能的做到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境相一致,这样,既能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实现以社会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 2.5实训课程的教师要求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是单纯的讲授传承,在开展过程中,既要符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又要遵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目前,高职教育提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和学校的各类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教师应该属于“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实践的技术能力,又同时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历,了解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标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6实训课程的检验反馈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检验诊断和反馈调节环节是整个实训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检验标准可以借鉴企業岗位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引入行业和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既检验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还检验了高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三观、职业素养以及工作成果。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建设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社会对于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无疑是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新挑战。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必须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要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利用学生与社会、岗位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逐渐导向重视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除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掌握工作方法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即具备职业行动能力。
3.1提升实训课程参与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课程,大部分以集中实践为主,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习,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内容,延长实训时间,在实训课程建设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学习社团,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除参加集中实践以外,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开展实训课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实训课程,又提高了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训课程选拔参加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建立有效的选拔和管理机制。
3.2行业专家指导实训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虽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背景,但对于社会资讯,并没有行业专家或企业管理者掌握的先进性、时效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实训课程指导委员会,邀请资深行业人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者参与其中,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并制定专业实训课程实施方案,甚至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实训课程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
3.3实训课程与时俱进
首先,实训课程的建设内容要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紧跟市场的节奏,把握资讯前沿,努力将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实训课程当中。其次,在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和进度,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例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诊断法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的组织形式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建设,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出发点,综合考量实训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员工培训与发展模块可以采用具有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训练”组织形式;工作分析与组织设置模块可以采用具有标准流程的“过程训练”组织形式;招聘与选拔模块可以采用工作情景要求较高的“仿真训练”组织形式。
因此,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建设展开研究,能够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实践性课程模式,可以在实践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职业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内容的衔接,对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2]陈杰.智能楼宇实验室的设计与构建[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3]闫岩,任广新.就业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9).
[4]王明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