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篮球项目特征分析
篮球是在团体对团体或个人对个人的攻防下,以获得进球得分的广受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之一。进攻与防守的交替变换,运球与传球的防守突破等特点体现了篮球项目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在进攻与防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控球能力,更需要学生拥有控制自身身体的能力。在与对手对抗的过程中,如何在团队配合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技术尤其重要。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掌握篮球的一些单个技术,如,运球、传球、投篮等,而在水平四所涉及的简单战术组合是在已掌握单个技术即组合技术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合理运用技术、相互协调配合,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整体、局部与全局、技术与战术、战术与战术、进攻与防守等辩证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将篮球项目特征初步界定为:人-球-人关系性的对抗。对于“人-球-人关系性的对抗”如何阐释,笔者仅从开放式运动技能的4个追问予以解释:即在篮球运动中明确“我在哪?”“球在哪?”“他在哪?”“要去哪?”的回应。所谓“我在哪?”是要明确“我”的水平、“我”的基础、“我”所处的场域、时空间意识、形势判断能力等;“球在哪?”是要明确“我”与“球”的关系,“我”与“球”之间的时间差、空间差、身体控制与操控器械的关系等;“他在哪?”是要明确对手的水平,对手的想法、对手与“我”的所处对抗关系等;“要去哪?”则是体现目的性,明确技战术的落实,协同场上关系等。
二、根据研究主题,对课堂观察量表的视角予以确定
以篮球项目特征为课堂观察视域,观察小组选择了以下3个视角进行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选择以上3个方面为观察的视角,是因为教学得以发生需要3个关键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例,教师对于项目特征的认知是可以通过其外显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又可以分成诸多的观察视点,如,讲解、示范、学法指导、评价等。这些观察视点的选择有利于收集关键的证据并作出对应的推论。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同样如此,而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实际上就是对篮球简单战术练习方法是否适切相关要素的把握,如,对篮球“人-球-人关系”的项目特征则具体化为“无球、有球、组合、运用”等可观察的表现要素,而对技术动作在整体项目中的贡献则可以通过教师行为与学生表现进行观察,这些要素在身体练习中的具体显现就成为课堂观察需要聚焦的观察点。
三、结合观察视角,对课堂观察量表的内容予以细化
根据本届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练习方法的适切性,观察团队聚焦《篮球简单战术》体能维度的课时——篮球:传切配合练习方法。该课时在基本部分共呈现了4个练习方法,分别是:传切配合,包括:传跑练习、一传一跑练习;纵向传跑练習,包括:弱防守传切练习、强防守传切练习;传切 投篮练习,包括:弱防守传切练习、强防守传切练习;4对4对抗赛,其中对该练习方法的描述是:通过防守人盯人战术在半场内进行对抗赛,队员通过传切配合得分按双倍记。观察小组针对以上内容,突出练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是否适切,对量表进行2次加工,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实施课堂观察、收集和整理观察数据(表1~表3)。
根据表1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的观察数据表明,在整节课中,看似教师采用了各种练习方法解决传得准、跑得快的问题,但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练习方法的安排与现有的学情不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方法。教师也可以运用小组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尝试解决。
根据表2中的“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数据,本堂课的教师语言提示对学生的练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复习内容和学习内容,教师预设不足,导入式教学情境不太合理,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进而为课堂服务;该班女生篮球基础较为薄弱(部分男生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练习和组织比赛中,建议以多打少,攻防转换。部分水平比较高的男生建议采用以少打多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该部分学生技能运用水平。
根据表3中的“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的观察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与建议:本堂课的练习方法符合篮球项目的基本特征,即人-球-人关系的对抗,适合于篮球项目的教学;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对学情的全面诊断不够精准(特别是男女生差异)、学生练习(特别是女生练习)整体表现出不流畅,学习积极性不高,该练习方法不适合现有的学情(全体学生);建议依据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选用适合学情的练习方法;建议根据学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身体练习三要素(动作技术、运动条件、运动课题)进行区别对待,面向全体学生。如,在传接(切) 投篮的4对4比赛中,要求学生只能通过传接(切),不能运球,传球3次以上可以投篮得分,就是对(规则)运动条件的调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如,女生在对抗比赛中有扎堆现象,整体跑位不到位,比赛不够流畅。如果设计女生以多打少(部分男生也适合),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J].体育学刊.2014(3):1-7.
[2]陈昌福,徐仲书.从有效学习的视角,构建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J].中国学校体育.2015(9):65-66.
[3]陈昌福,李莉,田龙.体育课堂观察视点的选择与聚焦[J].中国学校体育.2014(6):67-69.
[4]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5.
[5]孙喜和,潇健,马飞,等.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特征的析出及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4(4):94-100.
篮球是在团体对团体或个人对个人的攻防下,以获得进球得分的广受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之一。进攻与防守的交替变换,运球与传球的防守突破等特点体现了篮球项目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在进攻与防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控球能力,更需要学生拥有控制自身身体的能力。在与对手对抗的过程中,如何在团队配合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技术尤其重要。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掌握篮球的一些单个技术,如,运球、传球、投篮等,而在水平四所涉及的简单战术组合是在已掌握单个技术即组合技术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合理运用技术、相互协调配合,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整体、局部与全局、技术与战术、战术与战术、进攻与防守等辩证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将篮球项目特征初步界定为:人-球-人关系性的对抗。对于“人-球-人关系性的对抗”如何阐释,笔者仅从开放式运动技能的4个追问予以解释:即在篮球运动中明确“我在哪?”“球在哪?”“他在哪?”“要去哪?”的回应。所谓“我在哪?”是要明确“我”的水平、“我”的基础、“我”所处的场域、时空间意识、形势判断能力等;“球在哪?”是要明确“我”与“球”的关系,“我”与“球”之间的时间差、空间差、身体控制与操控器械的关系等;“他在哪?”是要明确对手的水平,对手的想法、对手与“我”的所处对抗关系等;“要去哪?”则是体现目的性,明确技战术的落实,协同场上关系等。
二、根据研究主题,对课堂观察量表的视角予以确定
以篮球项目特征为课堂观察视域,观察小组选择了以下3个视角进行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选择以上3个方面为观察的视角,是因为教学得以发生需要3个关键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例,教师对于项目特征的认知是可以通过其外显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又可以分成诸多的观察视点,如,讲解、示范、学法指导、评价等。这些观察视点的选择有利于收集关键的证据并作出对应的推论。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同样如此,而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实际上就是对篮球简单战术练习方法是否适切相关要素的把握,如,对篮球“人-球-人关系”的项目特征则具体化为“无球、有球、组合、运用”等可观察的表现要素,而对技术动作在整体项目中的贡献则可以通过教师行为与学生表现进行观察,这些要素在身体练习中的具体显现就成为课堂观察需要聚焦的观察点。
三、结合观察视角,对课堂观察量表的内容予以细化
根据本届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练习方法的适切性,观察团队聚焦《篮球简单战术》体能维度的课时——篮球:传切配合练习方法。该课时在基本部分共呈现了4个练习方法,分别是:传切配合,包括:传跑练习、一传一跑练习;纵向传跑练習,包括:弱防守传切练习、强防守传切练习;传切 投篮练习,包括:弱防守传切练习、强防守传切练习;4对4对抗赛,其中对该练习方法的描述是:通过防守人盯人战术在半场内进行对抗赛,队员通过传切配合得分按双倍记。观察小组针对以上内容,突出练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是否适切,对量表进行2次加工,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实施课堂观察、收集和整理观察数据(表1~表3)。
根据表1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的观察数据表明,在整节课中,看似教师采用了各种练习方法解决传得准、跑得快的问题,但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练习方法的安排与现有的学情不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方法。教师也可以运用小组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尝试解决。
根据表2中的“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数据,本堂课的教师语言提示对学生的练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复习内容和学习内容,教师预设不足,导入式教学情境不太合理,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进而为课堂服务;该班女生篮球基础较为薄弱(部分男生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练习和组织比赛中,建议以多打少,攻防转换。部分水平比较高的男生建议采用以少打多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该部分学生技能运用水平。
根据表3中的“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的观察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与建议:本堂课的练习方法符合篮球项目的基本特征,即人-球-人关系的对抗,适合于篮球项目的教学;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对学情的全面诊断不够精准(特别是男女生差异)、学生练习(特别是女生练习)整体表现出不流畅,学习积极性不高,该练习方法不适合现有的学情(全体学生);建议依据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选用适合学情的练习方法;建议根据学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身体练习三要素(动作技术、运动条件、运动课题)进行区别对待,面向全体学生。如,在传接(切) 投篮的4对4比赛中,要求学生只能通过传接(切),不能运球,传球3次以上可以投篮得分,就是对(规则)运动条件的调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如,女生在对抗比赛中有扎堆现象,整体跑位不到位,比赛不够流畅。如果设计女生以多打少(部分男生也适合),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J].体育学刊.2014(3):1-7.
[2]陈昌福,徐仲书.从有效学习的视角,构建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J].中国学校体育.2015(9):65-66.
[3]陈昌福,李莉,田龙.体育课堂观察视点的选择与聚焦[J].中国学校体育.2014(6):67-69.
[4]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5.
[5]孙喜和,潇健,马飞,等.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特征的析出及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4(4):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