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是巴西政府实施“家庭补助金计划”的10周年。巴西政府于2003年开始通过此计划向贫困人口提供生活补贴、免费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资助,至今已有1380万个家庭、5000万人从中获益,覆盖面约占到巴西总人口的1/4。
巴西这一与教育和医疗挂钩的补助金计划在降低极贫人口比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被很多国家效仿。但同时也有人表示担忧,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救助穷人存在一定风险,一旦经济疲软,政府现金援助出现供血不足,那些暂时摆脱贫困的穷人有可能会再度陷入贫穷。
由来已久的贫穷
巴西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早已是历史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间,其贫困发生率是呈下降趋势的,然而到了80年代间,贫困问题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也开始复苏。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巴西在减贫领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贫困人口仍旧大量存在。
为了达到降低贫困发生率的目的,就要想方设法坚持解决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平的问题。政府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便是找到一个能够使经济增长率达到又快又平稳发展的方法。
在1993年之后,巴西在减贫方面真正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通过将劳动合同指数化和基于稳定政策的汇率相结合,巴西政府最终于1994年控制了通货膨胀。除了对经济增长和减贫带来了帮助,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配套措施帮助减贫工作的进行。此时,政府也对于教育和卫生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为了直接减少贫困,巴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资产再分配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获得了更多的资产;价格控制政策,影响了对于穷人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穷人消费;收入再分配政策,为现金之类的直接转移服务,期以消除直接贫困。
在90年代,巴西通过实现和扩展大范围的目标社会项目,在减贫领域中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
农村社会安全是社会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巴西农村社会安全系统于1964年由军队建立,其目的是政府希望为农村家庭提供一个基础的安全网络和保护。到了2001年,农村系统每月需要支付12亿巴西雷亚尔,约每年50亿美元给660万贫困人口,其中98%的人是处于由雇主支付的系统内,并且每月的工资为最低工资。
社会援助项目的成功
除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巴西还为生活在农村以及城市里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了以经济调查为手段的社会援助项目。此类项目第一个要提的便是The Renda Mensal Vitalicia (RMV)项目,由军队政府于70年代中叶开始实施,对象为那些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并且这些老人没有收入或者任何其他可以补贴生活的方式,在他们的余生为其提供至少12项服务,以保证社会安全。
除此之外,在巴西还有大量其它的社会援助项目,一部分是瞄准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一部分是针对低收入的工人,一部分是针对农业系统的农民,同时也为房屋安全、信贷补贴甚至营养健康作出努力。
助学金的作用使得经济不平衡的现象较大幅度减少,甚至比任何其它国家减少的幅度都要大。在此类项目中,贫困家庭被给予一定数额的电子现金,并且直接汇入了其银行账号。项目给每个孩子每月约15巴西雷亚尔(约6美元)。
The Bolsa Familia项目服务于巴西全国超过1200万个家庭。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起始于2001年,并且陆续向外延伸了很多成功的当地项目和小型的国家项目。
多计划 多希望
巴西所开展的家庭补助金计划耗资约数十亿美元,其目标人群是1600万仍处于极端贫困的巴西百姓。项目最新的实施地是在拉丁美洲开展的。
在里约一个名为Japeri的小镇中,生活着一群发展指数最低的人们,Clemilda dos Santos就是其中一名普通的妇女。自从受到巴西政府每月的生活补贴后,冰箱里的食物起码能够满足她10个孩子的基本温饱问题,然而其家庭未来的生活方向仍让她感到迷茫。他们一家挤在一个仅有一居室的房间里,并要随时准备迎接雨水带来的洪涝灾害,而她的孩子们却连件像样的冬装都没有。
在过去十年,巴西被外界宣称已经使得2500万人口脱贫,这要感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高价格商品以及以家庭补助金计划为主的社会项目等计划的实施,可以保证孩子拥有上学的权利。
随着巴西实力的增强,2008年起中产阶级已经占所有人口的多数,此数据来源于 Rio-based Getúlio Vargas基金会。对此巴西领导层表示会更加努力,在当前的经济蓝图中,将会把接下来的目标重点放在拥挤的房屋、没有衣服可穿的儿童上面。
之后巴西还开展了另一个斥资数十亿的反贫困计划,名为“巴西无痛苦”计划(Brazil Without Misery),其目标人群仍然是1600万生活在极端贫困当中的巴西人民。其目的是扩大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实施范围,该计划将会提升现金调拨功能,增强公共服务,并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也曾表示要在4年之内消除极端贫困,显示了巴西政府对抗贫困的决心。
贫富悬殊仍旧存在
巴西舆论分析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补助金计划并不能彻底解决巴西贫困问题,单纯从收入的角度来判断家庭是否脱贫远远不够。可能这些家庭的温饱、水电等基本问题都解决了,但大量的贫困家庭聚集生活,整个社区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这些家庭的孩子与毒品、暴力接触的机会也并未减少。巴西应当着力改善这些社区的整体状况。
据悉,巴西每年为家庭补助金计划的财政拨款约有65亿巴西雷亚尔,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占巴西家庭总收入的0.69%,但这笔钱在贫困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3.6%。
虽然家庭补助金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近年来贫困人口收入提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巴西国内就业岗位的增加,巴西收入不平等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极富阶层的收入是极贫阶层的175倍以上,巴西国内5.2%的极富人群掌握着30.2%的财富,而极贫人口仅拥有0.2%的财富。
自2008年以来巴西贫困人口的数量就趋于稳定,贫困率的下降已进入瓶颈期。2012年全国住户抽样调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受益者自身并未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是过度依赖政府发放的补助金。巴西政府应为这些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住房、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甚至为他们提供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等,以彻底改变他们贫困的面貌。
巴西这一与教育和医疗挂钩的补助金计划在降低极贫人口比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被很多国家效仿。但同时也有人表示担忧,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救助穷人存在一定风险,一旦经济疲软,政府现金援助出现供血不足,那些暂时摆脱贫困的穷人有可能会再度陷入贫穷。
由来已久的贫穷
巴西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早已是历史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间,其贫困发生率是呈下降趋势的,然而到了80年代间,贫困问题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也开始复苏。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巴西在减贫领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贫困人口仍旧大量存在。
为了达到降低贫困发生率的目的,就要想方设法坚持解决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平的问题。政府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便是找到一个能够使经济增长率达到又快又平稳发展的方法。
在1993年之后,巴西在减贫方面真正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通过将劳动合同指数化和基于稳定政策的汇率相结合,巴西政府最终于1994年控制了通货膨胀。除了对经济增长和减贫带来了帮助,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配套措施帮助减贫工作的进行。此时,政府也对于教育和卫生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为了直接减少贫困,巴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资产再分配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获得了更多的资产;价格控制政策,影响了对于穷人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穷人消费;收入再分配政策,为现金之类的直接转移服务,期以消除直接贫困。
在90年代,巴西通过实现和扩展大范围的目标社会项目,在减贫领域中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
农村社会安全是社会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巴西农村社会安全系统于1964年由军队建立,其目的是政府希望为农村家庭提供一个基础的安全网络和保护。到了2001年,农村系统每月需要支付12亿巴西雷亚尔,约每年50亿美元给660万贫困人口,其中98%的人是处于由雇主支付的系统内,并且每月的工资为最低工资。
社会援助项目的成功
除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巴西还为生活在农村以及城市里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了以经济调查为手段的社会援助项目。此类项目第一个要提的便是The Renda Mensal Vitalicia (RMV)项目,由军队政府于70年代中叶开始实施,对象为那些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并且这些老人没有收入或者任何其他可以补贴生活的方式,在他们的余生为其提供至少12项服务,以保证社会安全。
除此之外,在巴西还有大量其它的社会援助项目,一部分是瞄准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一部分是针对低收入的工人,一部分是针对农业系统的农民,同时也为房屋安全、信贷补贴甚至营养健康作出努力。
助学金的作用使得经济不平衡的现象较大幅度减少,甚至比任何其它国家减少的幅度都要大。在此类项目中,贫困家庭被给予一定数额的电子现金,并且直接汇入了其银行账号。项目给每个孩子每月约15巴西雷亚尔(约6美元)。
The Bolsa Familia项目服务于巴西全国超过1200万个家庭。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起始于2001年,并且陆续向外延伸了很多成功的当地项目和小型的国家项目。
多计划 多希望
巴西所开展的家庭补助金计划耗资约数十亿美元,其目标人群是1600万仍处于极端贫困的巴西百姓。项目最新的实施地是在拉丁美洲开展的。
在里约一个名为Japeri的小镇中,生活着一群发展指数最低的人们,Clemilda dos Santos就是其中一名普通的妇女。自从受到巴西政府每月的生活补贴后,冰箱里的食物起码能够满足她10个孩子的基本温饱问题,然而其家庭未来的生活方向仍让她感到迷茫。他们一家挤在一个仅有一居室的房间里,并要随时准备迎接雨水带来的洪涝灾害,而她的孩子们却连件像样的冬装都没有。
在过去十年,巴西被外界宣称已经使得2500万人口脱贫,这要感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高价格商品以及以家庭补助金计划为主的社会项目等计划的实施,可以保证孩子拥有上学的权利。
随着巴西实力的增强,2008年起中产阶级已经占所有人口的多数,此数据来源于 Rio-based Getúlio Vargas基金会。对此巴西领导层表示会更加努力,在当前的经济蓝图中,将会把接下来的目标重点放在拥挤的房屋、没有衣服可穿的儿童上面。
之后巴西还开展了另一个斥资数十亿的反贫困计划,名为“巴西无痛苦”计划(Brazil Without Misery),其目标人群仍然是1600万生活在极端贫困当中的巴西人民。其目的是扩大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实施范围,该计划将会提升现金调拨功能,增强公共服务,并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也曾表示要在4年之内消除极端贫困,显示了巴西政府对抗贫困的决心。
贫富悬殊仍旧存在
巴西舆论分析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补助金计划并不能彻底解决巴西贫困问题,单纯从收入的角度来判断家庭是否脱贫远远不够。可能这些家庭的温饱、水电等基本问题都解决了,但大量的贫困家庭聚集生活,整个社区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这些家庭的孩子与毒品、暴力接触的机会也并未减少。巴西应当着力改善这些社区的整体状况。
据悉,巴西每年为家庭补助金计划的财政拨款约有65亿巴西雷亚尔,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占巴西家庭总收入的0.69%,但这笔钱在贫困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3.6%。
虽然家庭补助金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近年来贫困人口收入提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巴西国内就业岗位的增加,巴西收入不平等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极富阶层的收入是极贫阶层的175倍以上,巴西国内5.2%的极富人群掌握着30.2%的财富,而极贫人口仅拥有0.2%的财富。
自2008年以来巴西贫困人口的数量就趋于稳定,贫困率的下降已进入瓶颈期。2012年全国住户抽样调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受益者自身并未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是过度依赖政府发放的补助金。巴西政府应为这些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住房、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甚至为他们提供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等,以彻底改变他们贫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