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时间把握恰到好处,教学过程流畅。但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有些教师往往由于怕影响教学节奏和预设的流程而留下缺憾,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而采取了回避态度:要么置之不理,不予评价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要么另请优秀学生作答,以便顺利回到自己的预设流程;甚至指责批评出错的学生。这样常常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封杀了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无利于学生的求知和发展。那当课堂中出现差错该怎么办呢?
一、摆正心态,理解、接纳
在学生眼里,“差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赏识学生个性,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要摆正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接纳他们,鼓励提倡学生: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没有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顾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是人云亦云的勇气,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拥有自信,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把脉现象,欣赏、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时,学生和老师总是习惯地认为是“粗心”。其实,学生出现差错一般不是因为粗心,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所以“错了,也不能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为学生的“粗心” 现象把脉,认真分析仔细揣摩看看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脉络,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如可以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或者“请说说你的想法”等,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专注、耐心地倾听,能边听边想,即时抓住错误,并在错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分析出现这个差错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经常会把条件“甲比乙多20%”看成“乙比甲少20%”,经过访谈学生知道:学生是认识到“甲比乙多的百分数”与“乙比甲少的百分数”是不同的,但是受到“甲比乙多几”和“乙比甲少几”是相同的影响,经常把对应的百分率混淆,原有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概念的顺应。可以通过线段图的比较、数量关系式的比较等,让学生自主区分概念。
三、将错就错,生成、纠正
曾有幸聆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课还没开始呢,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而且还有不少学生附和,当然反驳的也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吵得不可开交,真替这位授课老师捏把汗,只见这位老师稍作思考后,微笑着请出错的学生来说说他的想法。这位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时教师让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这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于是有的同学画图、剪拼、测量计算,大家边探索边议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的正确结论。这时教师让那位同学到前面说说,于是这位同学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向两边拉,说:“平行四边形两条边的长度没变,可面积变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高也变了,所以面积一定和高有关系。”虽然在课的开始,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以此课堂生成的错误为契机,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错误,纠正了错误,同学们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公式的由来,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绝对是一种经历,它真实而自然,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歌德曾说:“错误与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差错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差错是缺憾,然而这种缺憾却是美丽的,我们要抓住它,把它变成资源,引导学生由误到悟。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参考文献: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华应龙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摆正心态,理解、接纳
在学生眼里,“差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赏识学生个性,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要摆正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接纳他们,鼓励提倡学生: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没有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顾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是人云亦云的勇气,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拥有自信,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把脉现象,欣赏、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时,学生和老师总是习惯地认为是“粗心”。其实,学生出现差错一般不是因为粗心,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所以“错了,也不能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为学生的“粗心” 现象把脉,认真分析仔细揣摩看看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脉络,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如可以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或者“请说说你的想法”等,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专注、耐心地倾听,能边听边想,即时抓住错误,并在错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分析出现这个差错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经常会把条件“甲比乙多20%”看成“乙比甲少20%”,经过访谈学生知道:学生是认识到“甲比乙多的百分数”与“乙比甲少的百分数”是不同的,但是受到“甲比乙多几”和“乙比甲少几”是相同的影响,经常把对应的百分率混淆,原有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概念的顺应。可以通过线段图的比较、数量关系式的比较等,让学生自主区分概念。
三、将错就错,生成、纠正
曾有幸聆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课还没开始呢,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而且还有不少学生附和,当然反驳的也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吵得不可开交,真替这位授课老师捏把汗,只见这位老师稍作思考后,微笑着请出错的学生来说说他的想法。这位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时教师让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这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于是有的同学画图、剪拼、测量计算,大家边探索边议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的正确结论。这时教师让那位同学到前面说说,于是这位同学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向两边拉,说:“平行四边形两条边的长度没变,可面积变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高也变了,所以面积一定和高有关系。”虽然在课的开始,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以此课堂生成的错误为契机,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错误,纠正了错误,同学们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公式的由来,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绝对是一种经历,它真实而自然,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歌德曾说:“错误与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差错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差错是缺憾,然而这种缺憾却是美丽的,我们要抓住它,把它变成资源,引导学生由误到悟。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参考文献: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华应龙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