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泼、好动、天真、好奇是当代中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抹杀这一天性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因此,本文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分析了学生不愿上体育理论课的原因,指出抓住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伺机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实现由“不爱学到爱学、乐学”的质的飞跃。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心理活动特点;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上体育理论课的现状。
上好体育理论课能为体育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目前的状况是,中学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学生个个无精打采,那种在室外活动的生龙活虎劲儿荡然无存。问之,答曰“枯躁无味”。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关键在体育教师。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进行调查研究,抓不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照本宣科,这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挖掘兴趣源,激发学生“想上、爱上”理论课。
哲学理论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的变化,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抓住了学生不愿上理论课的内在原因,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告诉我们:小学生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相应地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多联系实际讲解。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公式:X=A+B+C,X=成功,A=勤奋,C=?,B=体育锻炼。教师可将重点放在B上,反复讲明,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以体育锻炼获得强健的体魄,以强健的体魄来支撑自己事业。还有医学家孙思逊,他坚持体育锻炼活到101岁,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此外,诸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等至理名言,也可在理论课上作富有启迪性的阐发。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理论课堂上相机引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就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其次,针对不同特点的班级,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高中生为例,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有文、理之分,有的学校干脆分文、理两班教学。
给文科班上体育理论课,要抓住文科学生思想活跃,多数人性格外向,女生多等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合这些特点的内容与方式来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在强调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可引用一些谚语、歌谣和术语来诱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引用“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来烘托课堂气氛。在讲解球类活动时,可用明代李渔(高中生学过他的文章)的诗:“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蝉娟……”来说明我国古代己有女子球类活动。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若讲解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时,可用林黛玉做比较。“行动似弱柳扶风,娇袭一身之箔…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因为林黛玉寄人籬下,心情常受压抑,事事都是谨小慎微;再加上她从小失情,生活得不到好的调养,更缺乏体育锻炼,造成心血管系统机能不强,于是导致她身体病弱。
而给理科班学生讲授时,则应结合运动技术,多应用一些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述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并携带氧和氧化碳时,宜写出明确的反应式,并说明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大脑工作效率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增量)正确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掷铁饼动作时,应该用动量矩守恒定理,说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和旋转半径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浮力定律阐明为什么掷铁饼在逆风时比顺风时还要远些;在讲解弯道跑时,可以结合有关离心力、向心力等知识。这样,不仅使他们感到新鲜(文化课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而且认识到体育运动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从而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改变观念。在不少体育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头脑里,似乎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文化课,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无须讲究教学艺术。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体育理论课也有它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作为体育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那就不单要精通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具备教学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有可能将体育理论上得满堂生辉、精彩不断。
总之,体育理论课的功能,已为大家所识;上好体育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本文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在“怎样上好体育理论课”问题上,引出更多更好的交流与研讨的文章来。使体育理论课在认识与实践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版,第48页.
[2]陈俊.构建注重人文教育的护理课程体系 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109-110.
[3]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心理活动特点;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上体育理论课的现状。
上好体育理论课能为体育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目前的状况是,中学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学生个个无精打采,那种在室外活动的生龙活虎劲儿荡然无存。问之,答曰“枯躁无味”。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关键在体育教师。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进行调查研究,抓不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照本宣科,这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挖掘兴趣源,激发学生“想上、爱上”理论课。
哲学理论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的变化,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抓住了学生不愿上理论课的内在原因,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告诉我们:小学生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相应地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多联系实际讲解。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公式:X=A+B+C,X=成功,A=勤奋,C=?,B=体育锻炼。教师可将重点放在B上,反复讲明,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以体育锻炼获得强健的体魄,以强健的体魄来支撑自己事业。还有医学家孙思逊,他坚持体育锻炼活到101岁,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此外,诸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等至理名言,也可在理论课上作富有启迪性的阐发。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理论课堂上相机引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就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其次,针对不同特点的班级,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高中生为例,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有文、理之分,有的学校干脆分文、理两班教学。
给文科班上体育理论课,要抓住文科学生思想活跃,多数人性格外向,女生多等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合这些特点的内容与方式来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在强调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可引用一些谚语、歌谣和术语来诱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引用“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来烘托课堂气氛。在讲解球类活动时,可用明代李渔(高中生学过他的文章)的诗:“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蝉娟……”来说明我国古代己有女子球类活动。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若讲解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时,可用林黛玉做比较。“行动似弱柳扶风,娇袭一身之箔…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因为林黛玉寄人籬下,心情常受压抑,事事都是谨小慎微;再加上她从小失情,生活得不到好的调养,更缺乏体育锻炼,造成心血管系统机能不强,于是导致她身体病弱。
而给理科班学生讲授时,则应结合运动技术,多应用一些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述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并携带氧和氧化碳时,宜写出明确的反应式,并说明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大脑工作效率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增量)正确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掷铁饼动作时,应该用动量矩守恒定理,说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和旋转半径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浮力定律阐明为什么掷铁饼在逆风时比顺风时还要远些;在讲解弯道跑时,可以结合有关离心力、向心力等知识。这样,不仅使他们感到新鲜(文化课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而且认识到体育运动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从而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改变观念。在不少体育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头脑里,似乎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文化课,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无须讲究教学艺术。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体育理论课也有它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作为体育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那就不单要精通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具备教学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有可能将体育理论上得满堂生辉、精彩不断。
总之,体育理论课的功能,已为大家所识;上好体育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本文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在“怎样上好体育理论课”问题上,引出更多更好的交流与研讨的文章来。使体育理论课在认识与实践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版,第48页.
[2]陈俊.构建注重人文教育的护理课程体系 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109-110.
[3]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