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6-01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但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仍是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环节,难以看到课改的气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那么怎样上好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把爱心献给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严爱结合”。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关心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积极展现自己的风采。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为此,“给学生提供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只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思想品德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常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事实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为了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我还常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学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五、实行开放式教学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当心不良诱惑》一文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活动,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但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仍是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环节,难以看到课改的气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那么怎样上好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把爱心献给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严爱结合”。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关心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积极展现自己的风采。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为此,“给学生提供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只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思想品德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常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事实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为了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我还常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学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五、实行开放式教学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当心不良诱惑》一文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活动,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