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精神与建筑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何艺术、艺术家族都是从属于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从艺术中推论认识当时的社会,也可以通过了解艺术所处的历史背景来深入认识艺术品的内涵。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哥特式建筑,确切的说是透过建筑形态来分析当时时代精神状况及当时的艺术家,在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下设计出这样的建筑。
  关键词 艺术品 艺术风格 时代精神 风俗习惯 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精神分析法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哥特式建筑,确切的说是来分析建筑形态,透过建筑形态来分析当时代人的精神状况,分析当时的艺术家,在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下设计出这样的建筑。
  二、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三、从精神分析方面分析哥特式建筑
  我们都赞誉哥特式建筑——恢弘而又轻盈,向上的线条,细长、坚挺,仿佛剑一样直刺天空。而竖直细长的柱子,一个接一个的重复,竖的平行线营造出了悠长的进深。所有竖直的线条上升,上升,到仿佛看不见的地方汇拢,尖尖的顶使得线条仿佛在无尽的上升,直达天堂。大面积的花窗玻璃透出微弱的蓝光,似圣母那神秘的目光。
  让我们看看哥特式建筑产生时的社会情况——经过了繁荣强盛的罗马帝国,十一世纪时的欧洲,却急转直下,败落异常。七十年中有四十年饥荒,到处苍夷满目,肮脏不堪,鼠疫、麻风、传染病,成为土生土长的东西。人性澌灭,甚至养成吃人肉的习惯!在如此持久残酷的情况下,人们灰心丧气,悲观厌世,抑郁到极点,直到恐怖,绝望。深重的苦难,使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极易激动,极其脆弱而又爱幻想,幻想往昔的温情富足的社会。
  对现实的绝望,厌世的心理,幻想的倾向,对温情的渴望,自然而然使人们相信一种以世界为苦海,以生活为考验,以醉心上帝为无上幸福,以皈依上帝为首要义务的宗教。基督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统治人心,启发艺术,利用艺术家。哥特式建筑出现了
  在这样的精神意识下,艺术家心存恐惧,受不了白日的明朗与美丽的风光,他们不让明亮与健康的日光射进屋子。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线变作血红色,变作紫石英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在这样的精神意识下,哥特式教堂被在世世代代为了超度灵魂的工人的汗水里建起了一座又一座。
  如此纤巧与过敏的想象力绝对不会满足于普通的形式。教堂建的不像建筑,而像一件细工镶嵌的首饰,简直是一块五彩的玻璃,一个用金银丝织成的巨大网络。那种中微妙而病态的诗意,夸张的程度正好反映奇特的情绪,骚乱的幻想,强烈而又无法实现的渴望。从发展的普遍看,哥特式建筑的确表现并证实极大地精神苦闷。这种一方面不健全,一方面波澜壮阔的苦闷,整个中世纪的人都受到它的激动和困扰。
  中世纪的精神状态对哥特式建筑的影响与塑造,与南宋建筑形成有相似之处,经历了唐朝的繁盛,北宋的暂时稳定,之后频繁战争,民不聊生。人们的情绪处于极度的悲观、恐惧中。朝廷昏聩懦弱,国土频失,又偏安南方,追求享乐,人民陷入绝望。社会的精神情绪塑造了南宋的艺术,尤其是建筑显示出一种纤弱,追求细瘦的线条、细瘦的外形。注重繁复的装饰,石雕、木雕几近细致,惟妙惟肖。从精神方面分析两者都是一种病态,残酷的现实,难以实现的幻想,只能以专心投入一件无关的事来宣泄郁闷,逃避现实。因此,任何艺术、艺术家族都是从属于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从艺术中去推论认识当时的社会,也可以通过了解这种艺术所处的历史背景来深入认识艺术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丹纳 著,傅雷 译.艺术哲学[M].1988年10月第1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其他文献
做生意,店铺的地理位置是关键,不过,位置不好的店铺也不是只有死路一条。位于汉口上海路皮革市场D街59号的一家皮料店,就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弥补了位置偏的弱势,人气旺得很,小小一个店,却有来自黄石、仙桃、宜昌、襄阳、阳新等全省各地的客户。  【分类销售】  大路货论斤称 高档皮论尺卖  记者来到这家专营各种牛皮、羊皮、马毛皮和蛇皮的皮料店。小店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位置确实偏,一般的顾客很难找得到。  只
期刊
8毛钱一支的青霉素、5毛钱的三黄片、3毛钱的牛黄解毒丸、3毛钱的诺氟沙星胶囊、3毛钱的红霉素软膏、1.89元的干酵母片……  这些廉价常用药,曾陪伴我们几十年,现在却正在慢慢消失。近两个月来,数十位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询问哪里可以购买这些廉价常用药。哪些廉价常用药消失了踪影?本报记者近日对 30家药店、20家医院进行了探访。  患者  吃了30年的酵母片,现在这么难买  近日,家住汉口新华下路65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应该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生力军,让他们在充分了解中国生态状况的基础上,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有意识的去保护环境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只有经过这样一代一代的生态意识的培养才能保护我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 高中生 生态意识 环境保护  在党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
期刊
摘 要: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韩国语人才,就必须有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积极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广泛开展合作教育,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韩国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韩交流 应用型 复合型 外向型 模式探索  引言  作为一所应用型外语高校的韩国语专业,我们主要培养 “能在外贸部门、外资、
期刊
摘 要 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和城市房屋制度系我国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然而,在昆明部分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律工作人员不甚理解农村房屋纠纷和城市房屋纠纷的法律规范,从而造成一些判决文书、拆迁规范的欠缺,本文试图初步提出一些见解,希冀对司法实践有所促进,进而希望我国即将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能够完成农村宅基地房屋和城市房屋制度的统一。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宅基地使用权房屋 法律解决 立法建议  引言  在当
期刊
摘 要 在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反映了业主们的意愿和要求,代表着业主们的利益。但业主委员会在社区自治管理实践中却遭遇了诸多的问题,往往陷入困境。本文基于深圳景洲大厦的案例,以小见大,希冀通过分析我国业主委员会与各方的矛盾冲突和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试着探究其治理途径,寻找业主委员会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 业主委员会 矛盾 困境 治理途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期刊
摘 要 本文针对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小教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对该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培养计划和方案,学生管理和综合测评,学生实习等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计 教学体系 综合测评 教育实习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发展五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为落实我校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稳步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
期刊
摘 要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整合、应用中,依据校本课程的独特性,充分发挥我校“水电文化”特色,以“水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为目标,立足实际,挖掘学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条渠道,弘扬学校水电文化精神,涵养内化,铸魂育德,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关键词 彰显 水电文化 特色 实施 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期刊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亲自表演示范的实验。演示实验不同于其它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演示实验目的和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演示实验目的及教学要求  每个演示实验,师生都应目的明确。教师应事先
期刊
摘 要 《马丁·盖尔归来》、《奶酪与蛆虫》、《蒙塔尤》一起号称微观史学的“三大代表作”,在现代社会,微观史学蓬勃发展,蔚为大观,已经成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微观史学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文学性和史学性的结合,本文将以《马丁·盖尔归来》中的贝特朗一角为例,进行分析,来印证这种特点。  关键词 微观史 文学叙事 史学叙事  《马丁·盖尔归来》大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1540年,年仅十四岁的马丁·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