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关键学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学还没有什么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指导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帮助学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创造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本文围绕小学美术教学展开,从情境教学、观赏作品、手工课活动教学等方面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指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进行实践、让抽象变为现实的能力,动手能力既需要理论知识做积累,又需要技术支持进行实践检验。美术动手能力是创作者将自己理解的美进行具象表达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先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灌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美产生概念,鼓励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一、 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意识
小学生对于美学的认识只有朦胧而模糊的概念,学生想要创作也不能很好的捕捉美的韵味,更难以将其展现到自己的作品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故事或歌曲等具有感染力的外力因素需要营造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实际进行情境的描绘,让学生更加迅速地融入课堂,对课堂产生兴趣,小学生感情色彩丰富、极易受到感染,通过情境教学法将美术课堂营造成具有启发性的温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美的启蒙,培养学生动手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下册《小挂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玩具带到学校,接着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心仪的玩具,然后引导学生“你们的玩具都很棒,那么小朋友们能不能让玩具带有自己的特点呢?为你们的玩具做个小挂饰吧!”学生听到教师这个提议,对装扮自己的玩具产生极大兴趣,迫不及待地要动手将自己的玩具变得具有特色,教师应教授学生通过贴、涂、画、剪、针线串联等步骤制作小挂饰,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小手装扮玩具。同时教师应保证学生动手操作的安全,时刻将学生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动手操作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操作中的不足并肯定学生的努力,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并给予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手工操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动手意识。
二、 观赏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技巧性训练又需要审美意识培养,技巧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速度及专业程度,而审美意识培养则形成美术创作的灵魂——美学概念及创造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帮助其产生自我的美的感悟,让学生在动手制作时根据独一无二的创作理念,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优秀作品。学生审美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动手操作的技巧可能会忘记,但已经形成并且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却可以伴随终身,以此作为积累,学生动手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观赏美学作品让学生有更近距离的机会接触优秀的美学理念,美学作品的创作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扎根,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有趣的汉字》的教学时,学生对于汉字也是刚刚接触,对汉字之美还只能窥到一星半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美学概念,教师应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通过多媒体设备欣赏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学生领悟不同书法形态之下的汉字的行云流水之美,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对书法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美术意识,奠定学生欣赏美術作品、热爱美术学科的意识。
三、 开展手工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终究离不开手工活动的历练,学生养成基本审美与动手意识,为动手操作奠定了理论及意识准备,动手能力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教师应通过开展手工活动,为学生提供进行动手操作、进步提高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用画来写信》的教学时,开展“我写信你来猜”的活动,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信格式,让学生对于写信这一古老而有意境的通讯方式做基本了解,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画画、手工操作等形式将书信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表达学生想要传递的信息,教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手工技巧。然后教师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学生猜测这个手工及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手工操作的乐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结语
小学美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止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到基本美术知识、获得审美情趣,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学生明白实践是掌握一项技能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各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独特审美体验,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小梅.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144.
[2]朱秀菲.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4):142.
作者简介:
胡兰,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中八二小。
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指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进行实践、让抽象变为现实的能力,动手能力既需要理论知识做积累,又需要技术支持进行实践检验。美术动手能力是创作者将自己理解的美进行具象表达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先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灌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美产生概念,鼓励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一、 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意识
小学生对于美学的认识只有朦胧而模糊的概念,学生想要创作也不能很好的捕捉美的韵味,更难以将其展现到自己的作品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故事或歌曲等具有感染力的外力因素需要营造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实际进行情境的描绘,让学生更加迅速地融入课堂,对课堂产生兴趣,小学生感情色彩丰富、极易受到感染,通过情境教学法将美术课堂营造成具有启发性的温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美的启蒙,培养学生动手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下册《小挂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玩具带到学校,接着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心仪的玩具,然后引导学生“你们的玩具都很棒,那么小朋友们能不能让玩具带有自己的特点呢?为你们的玩具做个小挂饰吧!”学生听到教师这个提议,对装扮自己的玩具产生极大兴趣,迫不及待地要动手将自己的玩具变得具有特色,教师应教授学生通过贴、涂、画、剪、针线串联等步骤制作小挂饰,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小手装扮玩具。同时教师应保证学生动手操作的安全,时刻将学生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动手操作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操作中的不足并肯定学生的努力,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并给予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手工操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动手意识。
二、 观赏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技巧性训练又需要审美意识培养,技巧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速度及专业程度,而审美意识培养则形成美术创作的灵魂——美学概念及创造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帮助其产生自我的美的感悟,让学生在动手制作时根据独一无二的创作理念,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优秀作品。学生审美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动手操作的技巧可能会忘记,但已经形成并且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却可以伴随终身,以此作为积累,学生动手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观赏美学作品让学生有更近距离的机会接触优秀的美学理念,美学作品的创作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扎根,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有趣的汉字》的教学时,学生对于汉字也是刚刚接触,对汉字之美还只能窥到一星半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美学概念,教师应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通过多媒体设备欣赏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学生领悟不同书法形态之下的汉字的行云流水之美,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对书法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美术意识,奠定学生欣赏美術作品、热爱美术学科的意识。
三、 开展手工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终究离不开手工活动的历练,学生养成基本审美与动手意识,为动手操作奠定了理论及意识准备,动手能力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教师应通过开展手工活动,为学生提供进行动手操作、进步提高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用画来写信》的教学时,开展“我写信你来猜”的活动,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信格式,让学生对于写信这一古老而有意境的通讯方式做基本了解,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画画、手工操作等形式将书信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表达学生想要传递的信息,教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手工技巧。然后教师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学生猜测这个手工及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手工操作的乐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结语
小学美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止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到基本美术知识、获得审美情趣,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学生明白实践是掌握一项技能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各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独特审美体验,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小梅.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144.
[2]朱秀菲.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4):142.
作者简介:
胡兰,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中八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