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一个重要省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新时代的使命。文章通过梳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研究现状,指明了在运河文化保护初期的很多问题,提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及价值,阐述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江苏运河;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历史传承
进入21世纪,中国大运河迎来两个重要使命。一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不仅具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标志性品牌,更充实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申遗成功后,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大运河资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明确要求。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通州视察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就强调指出要深挖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所有沿线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作出了重要批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自此拉开序幕。2017年9月15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就如何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样板区和示范带在淮安进行了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明确了建设方向和任务。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研究现状
江苏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间地段,境内大运河全长690公里,河道路线长,自北向南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8个设区市。段内共有7个遗产区、28个遗产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是运河遗产最为丰富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自申遗成功后,江苏在2015年就率先以沿线城市为支点,依托沿线遗产资源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两年间,江苏段沿线城市都根据自身城市区域特色建立了不同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成果,有步骤地探索了运河遗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等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线城市建立了大运河专题展馆,提升了运河城市形象,打造了淮安里运河、扬州双东历史街区、常州运河五号、无锡清名桥等一系列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工程的牵头城市还建立了大运河扬州段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次作出明确指示后,江苏省为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地标性工程,制定和规划了更高标准的新目标。2017月9月,省委书记李强在淮安调研时阐述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思路,明确了“文化为魂”“三高长廊”的建设理念,各沿线城市也迅速行动,结合省委指示积极谋划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发展和新举动。
但是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过程初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具体问题。第一,缺少明确统一的规划和指向,尚未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调管理机制;尚未编制和出台整体性的建设規划规范方案。第二,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导致建设延滞和缺少统一管理性。第三,对江苏省运河文化带具有的庞大丰富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内涵研究不够全面,保护与开发力度不足。第四,大运河文化带文创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
二、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研究的
重要意义及价值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大运河是江苏人民的母亲河,大运河江苏段不仅是整条大运河全线通航里程最长、货流效益最好的河段,也是流经城市最多,沿线城镇最为繁华的核心地带。大运河滋养了江苏二千五百余年,兼容着楚汉、淮扬和吴文化等三元文化,形成了江苏独特的水韵江南文化内涵。江苏段运河不仅浓缩反映了运河各阶段的发展和动态变迁,同时孕育了特征鲜明且为数众多的聚落遗产、古镇村落和历史街区,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上千年的历史信息,对于我国经济、河道、旧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来说是最好的活的载体,历史价值深远。因此,对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建设,有利于整个运河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推动这项文化遗产历史性的永续传承。
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江苏是全国首个提出大运河沿线城市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省份,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有能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全国示范带。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各沿河城市都在结合大运河文化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和事业的特色品牌,大力推动地方经济。中国大运河江苏城区段申遗成功,表明江苏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也将给江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结合地方纺织、商贸、民族工业等传统特色,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战略,经济价值重大。因此这项文化遗产工程不仅将共享给全民,更可以将江苏地方特色风情这张明信片展示给全世界。
从生态角度分析,大运河江苏段处于大运河中间段,一直为漕运乃至军事史上的重要航道。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整治,或者开凿新道,或者疏浚旧河,使运河沿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江苏段运河沿岸文化遗存遭到不断侵蚀和破坏,甚至永不复存,因此对于江苏段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充分利用是急不可待的,同时也是需要科学分层次和战略性规划的。
三、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路径
(一)立足区域文化特点,打造鲜明文化标志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省市的共同责任。结合地域,8省市发展态势各异。目前,江苏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省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高质量文化建设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战略指向南、东、北三个方向,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协调发展,沿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线经济带并行展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要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强化省内大运河和长江生态环境、河道水系与航运的协同管理,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整体建设布局中。在文化内涵建设方面要突出江苏大运河品牌亮点,结合省内各城市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江南水乡城市的窗口作用,积极促进运河城市的人文国际交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优先文物保护的原则,着重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 (二)深度融合国家和江苏发展战略,打造江苏运河文化城市带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立足目前承担的主要经济社会功能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苏经济重心与创新前沿,通过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大运河城市群提升文化品位。江苏大运河沿线淮海经济区的苏北、鲁西、皖北和豫东等经济地区相对落后,而徐州、淮安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高品位、高效益的文化集群,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扬州、镇江、常州、无锡等江南城市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区域亮点品牌工程。
(三)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确立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创意产业、博览业和出版业等。在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式,采用投资、开发 、产业、金融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优化资源整合。江苏运河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以大运河旅游业、文创业、博览业、演出业等为业态载体,依托运河沿线历史聚落、水利景观、工业遗存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的建设,有计划地提升江苏文旅品质,构建大运河旅游全境体系。
(四)明确机制体系,倡导个性化体系发展
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实践活动凝练而成的,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要重视文化的传承性,充分展示江苏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江苏省8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程中由于地域临近与文化趋同,出现很多雷同式发展模式。高质量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要首先要挖掘和整理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还要重视梳理和收集民间遗存的历史文化资料,甚至还要关注海外遗失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其次,不同城市要找准亮点,打好不同的文化牌子,建设不同区域间创新性历史文脉工程。
(五)合法合规建设,依法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种类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等五大类。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文化资源,要将这些显性或者隐性的文化资源进行深挖与整理,然后明确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界定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做好遗产项目的鉴定与评估,并根据其属性进行相关专业部门的分层次依法推进管理。江苏大运河沿线拥有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大量的县市级文化保护遗产,这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政府应重点关注运河城镇遗产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做好古城镇建设定位,确立大运河古城镇景观保护标准,科学规划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示范段建设等流域文化标识示范工程。同时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江苏大运河的对外窗口作用,形成运河沿线城市网络化展示工程,从法律和技术上提升大运河文化的遗产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耿聯.娄勤俭到部分中央驻苏新闻单位走访并与新媒体人士座谈时希望营造正能量、激发新动能,发挥特色优势讲好江苏故事[N].新华日报,2018-06-15(1) .
[2]任松筠,耿联,倪方方.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N].新华报,2018-06-02(1).
[3]耿联.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N].新华日报,2018-06-08(1) .
作者单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江苏运河;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历史传承
进入21世纪,中国大运河迎来两个重要使命。一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不仅具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标志性品牌,更充实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申遗成功后,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大运河资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明确要求。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通州视察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就强调指出要深挖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所有沿线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作出了重要批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自此拉开序幕。2017年9月15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就如何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样板区和示范带在淮安进行了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明确了建设方向和任务。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研究现状
江苏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间地段,境内大运河全长690公里,河道路线长,自北向南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8个设区市。段内共有7个遗产区、28个遗产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是运河遗产最为丰富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自申遗成功后,江苏在2015年就率先以沿线城市为支点,依托沿线遗产资源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两年间,江苏段沿线城市都根据自身城市区域特色建立了不同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成果,有步骤地探索了运河遗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等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线城市建立了大运河专题展馆,提升了运河城市形象,打造了淮安里运河、扬州双东历史街区、常州运河五号、无锡清名桥等一系列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工程的牵头城市还建立了大运河扬州段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次作出明确指示后,江苏省为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地标性工程,制定和规划了更高标准的新目标。2017月9月,省委书记李强在淮安调研时阐述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思路,明确了“文化为魂”“三高长廊”的建设理念,各沿线城市也迅速行动,结合省委指示积极谋划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发展和新举动。
但是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过程初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具体问题。第一,缺少明确统一的规划和指向,尚未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调管理机制;尚未编制和出台整体性的建设規划规范方案。第二,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导致建设延滞和缺少统一管理性。第三,对江苏省运河文化带具有的庞大丰富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内涵研究不够全面,保护与开发力度不足。第四,大运河文化带文创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
二、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研究的
重要意义及价值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大运河是江苏人民的母亲河,大运河江苏段不仅是整条大运河全线通航里程最长、货流效益最好的河段,也是流经城市最多,沿线城镇最为繁华的核心地带。大运河滋养了江苏二千五百余年,兼容着楚汉、淮扬和吴文化等三元文化,形成了江苏独特的水韵江南文化内涵。江苏段运河不仅浓缩反映了运河各阶段的发展和动态变迁,同时孕育了特征鲜明且为数众多的聚落遗产、古镇村落和历史街区,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上千年的历史信息,对于我国经济、河道、旧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来说是最好的活的载体,历史价值深远。因此,对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建设,有利于整个运河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推动这项文化遗产历史性的永续传承。
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江苏是全国首个提出大运河沿线城市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省份,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有能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全国示范带。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各沿河城市都在结合大运河文化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和事业的特色品牌,大力推动地方经济。中国大运河江苏城区段申遗成功,表明江苏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也将给江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结合地方纺织、商贸、民族工业等传统特色,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战略,经济价值重大。因此这项文化遗产工程不仅将共享给全民,更可以将江苏地方特色风情这张明信片展示给全世界。
从生态角度分析,大运河江苏段处于大运河中间段,一直为漕运乃至军事史上的重要航道。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整治,或者开凿新道,或者疏浚旧河,使运河沿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江苏段运河沿岸文化遗存遭到不断侵蚀和破坏,甚至永不复存,因此对于江苏段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充分利用是急不可待的,同时也是需要科学分层次和战略性规划的。
三、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路径
(一)立足区域文化特点,打造鲜明文化标志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省市的共同责任。结合地域,8省市发展态势各异。目前,江苏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省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高质量文化建设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战略指向南、东、北三个方向,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协调发展,沿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线经济带并行展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要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强化省内大运河和长江生态环境、河道水系与航运的协同管理,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整体建设布局中。在文化内涵建设方面要突出江苏大运河品牌亮点,结合省内各城市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江南水乡城市的窗口作用,积极促进运河城市的人文国际交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优先文物保护的原则,着重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 (二)深度融合国家和江苏发展战略,打造江苏运河文化城市带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立足目前承担的主要经济社会功能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苏经济重心与创新前沿,通过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大运河城市群提升文化品位。江苏大运河沿线淮海经济区的苏北、鲁西、皖北和豫东等经济地区相对落后,而徐州、淮安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高品位、高效益的文化集群,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扬州、镇江、常州、无锡等江南城市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区域亮点品牌工程。
(三)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确立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创意产业、博览业和出版业等。在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式,采用投资、开发 、产业、金融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优化资源整合。江苏运河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以大运河旅游业、文创业、博览业、演出业等为业态载体,依托运河沿线历史聚落、水利景观、工业遗存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的建设,有计划地提升江苏文旅品质,构建大运河旅游全境体系。
(四)明确机制体系,倡导个性化体系发展
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实践活动凝练而成的,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要重视文化的传承性,充分展示江苏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江苏省8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程中由于地域临近与文化趋同,出现很多雷同式发展模式。高质量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要首先要挖掘和整理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还要重视梳理和收集民间遗存的历史文化资料,甚至还要关注海外遗失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其次,不同城市要找准亮点,打好不同的文化牌子,建设不同区域间创新性历史文脉工程。
(五)合法合规建设,依法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种类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等五大类。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文化资源,要将这些显性或者隐性的文化资源进行深挖与整理,然后明确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界定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做好遗产项目的鉴定与评估,并根据其属性进行相关专业部门的分层次依法推进管理。江苏大运河沿线拥有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大量的县市级文化保护遗产,这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政府应重点关注运河城镇遗产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做好古城镇建设定位,确立大运河古城镇景观保护标准,科学规划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示范段建设等流域文化标识示范工程。同时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江苏大运河的对外窗口作用,形成运河沿线城市网络化展示工程,从法律和技术上提升大运河文化的遗产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耿聯.娄勤俭到部分中央驻苏新闻单位走访并与新媒体人士座谈时希望营造正能量、激发新动能,发挥特色优势讲好江苏故事[N].新华日报,2018-06-15(1) .
[2]任松筠,耿联,倪方方.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N].新华报,2018-06-02(1).
[3]耿联.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N].新华日报,2018-06-08(1) .
作者单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