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巴黎圣母院》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它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维多克·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是他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当然,还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雨果对卡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写作特色。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洛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也许是天使的化身了吧。但在当时社会,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顶峰被毁灭。卡西莫多外貌很丑,遭到了全社会的歧视,但他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守护着爱斯梅拉达。显然,在强大的社会歧视和封建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勇敢的他最后也只得选择殉情结局。两位主人公外貌上的巨大反差也无法掩盖他们所共有的纯真善良本性。相反,克洛德披着神职教员的神圣面纱,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最后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一个魔鬼即使戴上天使的面具,骨子里还是魔鬼。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臣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面孔。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更告诉了我们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灵魂才是生命的主角。人不能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更不允许忽略内心的真正美丽,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心,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真挚的心;但在俊美的皮囊下,也有可能深埋了可耻的,卑鄙扭曲的人心。这一点,小说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活活地做了例证。他们的结果,难道不是给我们的警示吗?
《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凄美而惨烈,读罢令人心碎神伤。我们由此了解了一幕中世紀时代真情被扭曲、被桎梏、被封闭的爱情悲剧的内幕,没有心与心相互碰撞产生的亮丽的爱情火花,有的只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单相思,双方相差天壤之别的畸型之恋。我为这部伟大著作“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剧爱情故事打动了。
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看过《巴黎圣母院》后,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剧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晖. 巴黎圣母院[J]. 写作 , 2005,(06)
[2] 戴宏英. 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 2003,(04)
[3] 邢世嘉. 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2005,(09)
[4] 邢雪梅. 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 语文新圃 , 2003,(07)
[5] 黄彩萍. 《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 初中生世界 , 2006,(Z1)
[6] 庞希云. 魔鬼与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 阅读与写作 , 2001,(05)
[7] 冯纾颐. 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 语文新圃 , 2005,(02)
[8] 朱承杰. 巴黎灵魂——塞纳河[J]. 中学生百科 , 2005,(17)
[9] 朱迪丝·克莱代尔, 迟轲, 胡震, 陈儒斌. 巴黎圣母院[J]. 中文自修 , 2006,(Z1)
[10] 李煜.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 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 2006,(01)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它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维多克·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是他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当然,还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雨果对卡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写作特色。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洛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也许是天使的化身了吧。但在当时社会,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顶峰被毁灭。卡西莫多外貌很丑,遭到了全社会的歧视,但他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守护着爱斯梅拉达。显然,在强大的社会歧视和封建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勇敢的他最后也只得选择殉情结局。两位主人公外貌上的巨大反差也无法掩盖他们所共有的纯真善良本性。相反,克洛德披着神职教员的神圣面纱,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最后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一个魔鬼即使戴上天使的面具,骨子里还是魔鬼。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臣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面孔。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更告诉了我们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灵魂才是生命的主角。人不能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更不允许忽略内心的真正美丽,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心,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真挚的心;但在俊美的皮囊下,也有可能深埋了可耻的,卑鄙扭曲的人心。这一点,小说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活活地做了例证。他们的结果,难道不是给我们的警示吗?
《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凄美而惨烈,读罢令人心碎神伤。我们由此了解了一幕中世紀时代真情被扭曲、被桎梏、被封闭的爱情悲剧的内幕,没有心与心相互碰撞产生的亮丽的爱情火花,有的只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单相思,双方相差天壤之别的畸型之恋。我为这部伟大著作“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剧爱情故事打动了。
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看过《巴黎圣母院》后,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剧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晖. 巴黎圣母院[J]. 写作 , 2005,(06)
[2] 戴宏英. 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 2003,(04)
[3] 邢世嘉. 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2005,(09)
[4] 邢雪梅. 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 语文新圃 , 2003,(07)
[5] 黄彩萍. 《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 初中生世界 , 2006,(Z1)
[6] 庞希云. 魔鬼与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 阅读与写作 , 2001,(05)
[7] 冯纾颐. 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 语文新圃 , 2005,(02)
[8] 朱承杰. 巴黎灵魂——塞纳河[J]. 中学生百科 , 2005,(17)
[9] 朱迪丝·克莱代尔, 迟轲, 胡震, 陈儒斌. 巴黎圣母院[J]. 中文自修 , 2006,(Z1)
[10] 李煜.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 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