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奶奶是大名鼎鼎的赵一曼烈士,她的姑爷爷是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然而,命运之神并没对她特别眷顾,甚至让她备尝人生的跌宕起伏。如今,这位名门之后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对生活却依然真心不泯,充满感恩之情——
在中国,“陈红”这个名字是个很寻常的名字,而坐在我面前的陈红女士却有着不寻常的家庭背景。作为巾帼英烈赵一曼的亲孙女,多年来,陈红一直在成都某国有运输公司低调地生活着。到2005年8月,她应邀到东北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时,当地一位领导在陈红走到他面前时,还在不停地问秘书:赵一曼的孙女怎么还没到啊?秘书也一头雾水:说是早就过来了,论时间也该到了嘛!
陈红是赵一曼在国内仅有的直系亲属(陈红的妹妹陈明1991年定居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她的面相酷似奶奶,年轻时是大家公认的美女。尽管已48岁了,但她看上去却风采依旧,皮肤细腻白净,身材丰满匀称,举手投足之间依稀可见当年的清纯、美丽。不过,她坦言自己从没去刻意保养,她觉得,相由心生,良好的心态才是女人最好的美容霜……
依偎姨妈,刻骨铭心的寄养岁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陈红与爷爷、父母、妹妹一起居住在万众瞩目的中南海内,那时的她与很多条件优裕的高干子弟一样,生活充满了阳光。陈红至今还记得,在中南海居住期间,周恩来、李富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抚摩着她和妹妹的头,说,你奶奶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女英雄,你们要学习奶奶的精神,接好革命的班啊!还经常对陈红的爷爷和父亲说,你们是英烈的亲属,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帮助的,只管开口。在中直机关幼儿园,老师们都知道小姐妹的身份,对她们非常关照,加上小姐妹长得很乖巧,不少人都喜欢这对背景不凡的小姐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留过苏的爷爷陈达邦莫名其妙地成了“苏修派遣特务”,一家人受到猛烈的冲击。不久,爷爷被迫害致死,母亲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自顾不暇的父亲实在无法照料姐妹俩。奶奶家乡四川省宜宾县的大姨妈知情后,再三写信请求把陈红姐妹送到她那里代为照料。仔细考虑之后,父亲把陈红寄放到了大姨妈家。
在宜宾县某中学当校长的大姨妈终身未嫁。远离父母的陈红从京城来到乡镇上,生活落差很大。但在大姨妈身边,童年的她还是感受到了体贴入微的关怀。
陈红上小学三年级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大姨妈被造反派打成了“叛徒”、“历史反革命”,接连不断的批斗会让大姨妈难以忍受。一次批斗会上,大姨妈气愤中顶了几句,几个造反分子便挥掌连续抽打她的脸,直到一张脸肿得睁不开眼!那晚,陈红一觉醒来,忽然不见了睡在身旁的大姨妈,她心头一惊,急忙哭喊着跑出去寻找。在离家不远的水塘边,陈红发现了正呆坐在塘边的姨妈,原来姨妈一时想不开,想跳水自尽。陈红硬把大姨妈拖离水塘,一边拖,一边哭:“你死了,我也不活了,要跳我们一起跳……”看着幼小的外甥女,姨妈忍不住放声恸哭……因为小陈红在身边,姨妈最终还是迈过了这个坎儿。
父女亲情,戛然断裂在阴阳两界
1979年,当了4年知青的陈红在宜宾地区纳溪县供销社参加了工作,生活在岁月河床中静静流淌着,好多熟悉陈红的同事和朋友都不知道这个漂亮姑娘的身世。
而在北京的父亲陈掖贤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却日甚一日。陈掖贤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在北京工业学院任教。身为名人之后的他,有着很要强的个性。当年,陈掖贤在知道母亲的事迹后,含泪用针在自己的左臂上刺上“赵一曼”三个字,以表示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那年,当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发放烈士家属抚恤金,通知陈掖贤去领时,他执意不肯,说:“我怎么能要那个钱。我母亲为国捐躯,岂是用钱来衡量的!”有着硬骨气的陈掖贤,还总怀忧国忧民之心。1960年8月,当家乡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时,陈掖贤忍不住了,他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提笔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反映家乡饿死人的事情,也表述了对大跃进中一些决策失误的看法,还把百姓生活艰苦的状况以《忆秦娥》词牌,填词给喜爱读诗词的毛主席。毛主席看到这封署名为“陈掖贤”的信后颇为震怒,可当他了解到写信者居然是赵一曼的儿子时,又沉默了,最终没有予以追究。“文化大革命”中,父亲陈达邦被康生等人诬陷为“叛徒”、“苏修特务”而打倒,陈掖贤极力为老父申辩,三番五次提笔向康生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写信。
1981年10月以后,陈掖贤对女儿的思念越发不能自已,他希望能让吃尽苦头的女儿尽快来到自己身边。其实,陈掖贤在女儿的调动中有完全可资借用的人脉关系。陈掖贤的姑父任弼时是中共高层领导人,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去世后,姑妈陈综英长期居住在中南海,与中央众多领导人的关系也很近。但性格刚正而又不善交际的陈掖贤虽思女甚深却始终不肯求人。
1982年夏天,陈掖贤大病一场,自觉来日无多的他平生第一次求人了。他在给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陈希同的信中说:“我目前年龄渐大且体弱多病,生命时光恐已不多,妻子身患严重精神疾病无法自理,大女陈红多年来一直寄养四川,切盼组织考虑我家实际情况,能将大女儿调到北京……”那个年代,往北京调动难度非常大,而办理入京户口更是难上加难。陈掖贤的信交出后,经陈希同亲笔批示,仅一周时间,有关部门就特事特办,办妥了陈红进京的全部手续。手续办完的当天,陈掖贤给陈红打来电话。电话中,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小红,你工作调动回京的手续全部办齐了,你马上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生活了。爸爸心里真的好激动……”
殊不知,这次调动竟让父女两人从此阴阳两隔:父亲在告诉她回京手续办妥的当晚,因过度兴奋突发脑溢血,送医院后不治身亡,年仅54岁。在殡仪馆,面对已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陈红哭得昏死过去。调回北京的陈红被安排在某研究所工作。父亲的去世,让她越发思念远在四川小镇的大姨妈。1987年2月,在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天宝的关心帮助下,陈红和幼小的女儿一起从北京返回四川,她认为,这里才是她此生的落脚之地。
母女相伴,生活的路自强地走下去
童年时代的陈红被命运从北京中南海抛到四川宜宾的乡镇上,并饱尝生活的磨难;再后来,相貌靓丽的她曾想依偎一个所爱的男人,过上安宁的生活。可命运还是没有成全她。陈红在宜宾地区参加工作后,认识了同一个供销系统工作的朱某。朱某酷爱书法和绘画,一手好字好画在当地都颇有名气。每当看到这个斯斯文文的小伙子泼墨丹青,陈红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情愫。而朱某也为陈红的清纯、美丽所吸引。两个从没谈过爱的年轻人,就这样结合了。
可陈红没有想到,婚后的幸福是那么短暂。由于夫妻性格相差太大,因生活琐事导致的争吵频繁发生。性格内向的丈夫是个书画迷,任凭夫妻隔阂再多,只要笔墨在手,其他什么事对他来说都无所谓。而在有些事情上,他又有些书生常有的迂腐,如认了死理九头牛也拉不回。渐渐地,陈红与丈夫的感情出现了问题,隔膜越来越重。1994年,她和丈夫平静地分手,女儿朱雯娟跟了她。
婚姻的破裂让陈红内心的哀伤久久不能平静。在姨妈的宽慰下,她内心的“情感地震”才随着时间慢慢平复。谁料未久,她深爱的大姨妈又身患重病,姨妈弥留的那段日子,陈红昼夜守在大姨妈身边,当医生宣布亲人最终离开时,陈红哭喊着扑到姨妈身上,那一刻,她有了和姨妈共赴黄泉的念头!
在中国,“陈红”这个名字是个很寻常的名字,而坐在我面前的陈红女士却有着不寻常的家庭背景。作为巾帼英烈赵一曼的亲孙女,多年来,陈红一直在成都某国有运输公司低调地生活着。到2005年8月,她应邀到东北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时,当地一位领导在陈红走到他面前时,还在不停地问秘书:赵一曼的孙女怎么还没到啊?秘书也一头雾水:说是早就过来了,论时间也该到了嘛!
陈红是赵一曼在国内仅有的直系亲属(陈红的妹妹陈明1991年定居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她的面相酷似奶奶,年轻时是大家公认的美女。尽管已48岁了,但她看上去却风采依旧,皮肤细腻白净,身材丰满匀称,举手投足之间依稀可见当年的清纯、美丽。不过,她坦言自己从没去刻意保养,她觉得,相由心生,良好的心态才是女人最好的美容霜……
依偎姨妈,刻骨铭心的寄养岁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陈红与爷爷、父母、妹妹一起居住在万众瞩目的中南海内,那时的她与很多条件优裕的高干子弟一样,生活充满了阳光。陈红至今还记得,在中南海居住期间,周恩来、李富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抚摩着她和妹妹的头,说,你奶奶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女英雄,你们要学习奶奶的精神,接好革命的班啊!还经常对陈红的爷爷和父亲说,你们是英烈的亲属,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帮助的,只管开口。在中直机关幼儿园,老师们都知道小姐妹的身份,对她们非常关照,加上小姐妹长得很乖巧,不少人都喜欢这对背景不凡的小姐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留过苏的爷爷陈达邦莫名其妙地成了“苏修派遣特务”,一家人受到猛烈的冲击。不久,爷爷被迫害致死,母亲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自顾不暇的父亲实在无法照料姐妹俩。奶奶家乡四川省宜宾县的大姨妈知情后,再三写信请求把陈红姐妹送到她那里代为照料。仔细考虑之后,父亲把陈红寄放到了大姨妈家。
在宜宾县某中学当校长的大姨妈终身未嫁。远离父母的陈红从京城来到乡镇上,生活落差很大。但在大姨妈身边,童年的她还是感受到了体贴入微的关怀。
陈红上小学三年级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大姨妈被造反派打成了“叛徒”、“历史反革命”,接连不断的批斗会让大姨妈难以忍受。一次批斗会上,大姨妈气愤中顶了几句,几个造反分子便挥掌连续抽打她的脸,直到一张脸肿得睁不开眼!那晚,陈红一觉醒来,忽然不见了睡在身旁的大姨妈,她心头一惊,急忙哭喊着跑出去寻找。在离家不远的水塘边,陈红发现了正呆坐在塘边的姨妈,原来姨妈一时想不开,想跳水自尽。陈红硬把大姨妈拖离水塘,一边拖,一边哭:“你死了,我也不活了,要跳我们一起跳……”看着幼小的外甥女,姨妈忍不住放声恸哭……因为小陈红在身边,姨妈最终还是迈过了这个坎儿。
父女亲情,戛然断裂在阴阳两界
1979年,当了4年知青的陈红在宜宾地区纳溪县供销社参加了工作,生活在岁月河床中静静流淌着,好多熟悉陈红的同事和朋友都不知道这个漂亮姑娘的身世。
而在北京的父亲陈掖贤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却日甚一日。陈掖贤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在北京工业学院任教。身为名人之后的他,有着很要强的个性。当年,陈掖贤在知道母亲的事迹后,含泪用针在自己的左臂上刺上“赵一曼”三个字,以表示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那年,当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发放烈士家属抚恤金,通知陈掖贤去领时,他执意不肯,说:“我怎么能要那个钱。我母亲为国捐躯,岂是用钱来衡量的!”有着硬骨气的陈掖贤,还总怀忧国忧民之心。1960年8月,当家乡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时,陈掖贤忍不住了,他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提笔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反映家乡饿死人的事情,也表述了对大跃进中一些决策失误的看法,还把百姓生活艰苦的状况以《忆秦娥》词牌,填词给喜爱读诗词的毛主席。毛主席看到这封署名为“陈掖贤”的信后颇为震怒,可当他了解到写信者居然是赵一曼的儿子时,又沉默了,最终没有予以追究。“文化大革命”中,父亲陈达邦被康生等人诬陷为“叛徒”、“苏修特务”而打倒,陈掖贤极力为老父申辩,三番五次提笔向康生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写信。
1981年10月以后,陈掖贤对女儿的思念越发不能自已,他希望能让吃尽苦头的女儿尽快来到自己身边。其实,陈掖贤在女儿的调动中有完全可资借用的人脉关系。陈掖贤的姑父任弼时是中共高层领导人,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去世后,姑妈陈综英长期居住在中南海,与中央众多领导人的关系也很近。但性格刚正而又不善交际的陈掖贤虽思女甚深却始终不肯求人。
1982年夏天,陈掖贤大病一场,自觉来日无多的他平生第一次求人了。他在给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陈希同的信中说:“我目前年龄渐大且体弱多病,生命时光恐已不多,妻子身患严重精神疾病无法自理,大女陈红多年来一直寄养四川,切盼组织考虑我家实际情况,能将大女儿调到北京……”那个年代,往北京调动难度非常大,而办理入京户口更是难上加难。陈掖贤的信交出后,经陈希同亲笔批示,仅一周时间,有关部门就特事特办,办妥了陈红进京的全部手续。手续办完的当天,陈掖贤给陈红打来电话。电话中,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小红,你工作调动回京的手续全部办齐了,你马上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生活了。爸爸心里真的好激动……”
殊不知,这次调动竟让父女两人从此阴阳两隔:父亲在告诉她回京手续办妥的当晚,因过度兴奋突发脑溢血,送医院后不治身亡,年仅54岁。在殡仪馆,面对已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陈红哭得昏死过去。调回北京的陈红被安排在某研究所工作。父亲的去世,让她越发思念远在四川小镇的大姨妈。1987年2月,在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天宝的关心帮助下,陈红和幼小的女儿一起从北京返回四川,她认为,这里才是她此生的落脚之地。
母女相伴,生活的路自强地走下去
童年时代的陈红被命运从北京中南海抛到四川宜宾的乡镇上,并饱尝生活的磨难;再后来,相貌靓丽的她曾想依偎一个所爱的男人,过上安宁的生活。可命运还是没有成全她。陈红在宜宾地区参加工作后,认识了同一个供销系统工作的朱某。朱某酷爱书法和绘画,一手好字好画在当地都颇有名气。每当看到这个斯斯文文的小伙子泼墨丹青,陈红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情愫。而朱某也为陈红的清纯、美丽所吸引。两个从没谈过爱的年轻人,就这样结合了。
可陈红没有想到,婚后的幸福是那么短暂。由于夫妻性格相差太大,因生活琐事导致的争吵频繁发生。性格内向的丈夫是个书画迷,任凭夫妻隔阂再多,只要笔墨在手,其他什么事对他来说都无所谓。而在有些事情上,他又有些书生常有的迂腐,如认了死理九头牛也拉不回。渐渐地,陈红与丈夫的感情出现了问题,隔膜越来越重。1994年,她和丈夫平静地分手,女儿朱雯娟跟了她。
婚姻的破裂让陈红内心的哀伤久久不能平静。在姨妈的宽慰下,她内心的“情感地震”才随着时间慢慢平复。谁料未久,她深爱的大姨妈又身患重病,姨妈弥留的那段日子,陈红昼夜守在大姨妈身边,当医生宣布亲人最终离开时,陈红哭喊着扑到姨妈身上,那一刻,她有了和姨妈共赴黄泉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