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创造性阅读,运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有效地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笔者结合“爱心妈妈”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对小学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高年段;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一节阅读教学课例为例,针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中的思考与提问以及阅读后的积累与运用来浅谈高年段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最重要的话语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发展独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都不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开始转变角色,但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已经“表面化”,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被证明是“两张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习效率低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过度依赖他人,无论学什么科目,学生在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时都会潜意识地意识到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教师的文章往往存在理解的现象,但可能收到的文章却不能很好地分析,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但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速食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很大,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娱乐性文章和短篇文章,教师和学生都被大量的“非营养性”文章所吸引,而传统的古典文学却被忽视,学生的识字率很难提高。
二、阅读教学策略
首先,在设计一节阅读教学课,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基于经过低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相对更多样化、灵活化了。例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在开课前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自由阅读全文,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开课之后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的特点,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接下来,在教学环节中的阅读方法则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高年段的阅读目标,设计了重点句段的范读法、分角色朗读法,带着问题的默读法和快速浏览法等阅读方法。这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每一个阅读方法的实施,都是以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为目的。例如,笔者执教本课课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母亲工作的环境中,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与生活的紧迫,笔者在这一块设计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反复分角色的朗读中体会母亲和“我”对话的节奏快,体会“我”在看到母亲工作环境后却还要要钱买书的犹豫与自责。这样阅读方法的设计,在角色的语言品读中让学生融情入境、触景生情,而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效果,有一种不说自明的效果。
而阅读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是和阅读方法相辅相成的。统编版教材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在整本书中安排了阅读单元,针对不同年段来训练学生的不同阅读方法和策略。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即为阅读单元,在本单元中,每一篇课文前面的导读都有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引,学生带着这样的指引,结合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颇为高效。在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和策略后,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加地有效。经过一个单元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已经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这些方法了,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增添了一笔有力的色彩。
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仅仅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运用不用的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阅读后的提问。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提高它的有效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因为《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带着问题读文,带着问题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在笔者执教《慈母情深》时,开课时设计学生在自由读文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课中设计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课后设计学生再读文,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定位,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那么,在读过之后、思考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按照老师的指引,带着老师给出的既定问题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还是停留在表层阶段,不能够深入挖掘出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高年段阅读教学课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能力。笔者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在描写“母亲抬头起身”“坐下工作”等关键句段,先通过反复的品读,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设计就将老师的主导性变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思考了,并且在提问时教师要有意的引导学生用精煉的语言进行提问,语言的表达也得到了锻炼。虽然提问只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小小的一部分,但是从学生能够真正提出问题那一刻开始,文本也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王慧霞,张宏丽,赵丽霞.小学高年级英语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8,7(09):1641-1648.doi:10.12677/ASS.2018.79244.
[2] 李阔.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预习的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12):184.doi:10.3969/j.issn.1672-1896.2019.12.181.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高年段;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一节阅读教学课例为例,针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中的思考与提问以及阅读后的积累与运用来浅谈高年段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最重要的话语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发展独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都不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开始转变角色,但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已经“表面化”,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被证明是“两张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习效率低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过度依赖他人,无论学什么科目,学生在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时都会潜意识地意识到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教师的文章往往存在理解的现象,但可能收到的文章却不能很好地分析,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但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速食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很大,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娱乐性文章和短篇文章,教师和学生都被大量的“非营养性”文章所吸引,而传统的古典文学却被忽视,学生的识字率很难提高。
二、阅读教学策略
首先,在设计一节阅读教学课,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基于经过低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相对更多样化、灵活化了。例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在开课前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自由阅读全文,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开课之后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的特点,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接下来,在教学环节中的阅读方法则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高年段的阅读目标,设计了重点句段的范读法、分角色朗读法,带着问题的默读法和快速浏览法等阅读方法。这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每一个阅读方法的实施,都是以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为目的。例如,笔者执教本课课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母亲工作的环境中,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与生活的紧迫,笔者在这一块设计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反复分角色的朗读中体会母亲和“我”对话的节奏快,体会“我”在看到母亲工作环境后却还要要钱买书的犹豫与自责。这样阅读方法的设计,在角色的语言品读中让学生融情入境、触景生情,而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效果,有一种不说自明的效果。
而阅读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是和阅读方法相辅相成的。统编版教材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在整本书中安排了阅读单元,针对不同年段来训练学生的不同阅读方法和策略。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即为阅读单元,在本单元中,每一篇课文前面的导读都有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引,学生带着这样的指引,结合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颇为高效。在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和策略后,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加地有效。经过一个单元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已经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这些方法了,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增添了一笔有力的色彩。
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仅仅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运用不用的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阅读后的提问。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提高它的有效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因为《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带着问题读文,带着问题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在笔者执教《慈母情深》时,开课时设计学生在自由读文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课中设计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课后设计学生再读文,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定位,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那么,在读过之后、思考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按照老师的指引,带着老师给出的既定问题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还是停留在表层阶段,不能够深入挖掘出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高年段阅读教学课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能力。笔者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在描写“母亲抬头起身”“坐下工作”等关键句段,先通过反复的品读,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设计就将老师的主导性变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思考了,并且在提问时教师要有意的引导学生用精煉的语言进行提问,语言的表达也得到了锻炼。虽然提问只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小小的一部分,但是从学生能够真正提出问题那一刻开始,文本也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王慧霞,张宏丽,赵丽霞.小学高年级英语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8,7(09):1641-1648.doi:10.12677/ASS.2018.79244.
[2] 李阔.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预习的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12):184.doi:10.3969/j.issn.1672-1896.2019.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