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诵读问题,着重阐述了三方面内容:一、诵读的意义;二、诵读的目标安排与内容选择;三、实施诵读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诵读实践 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实践是提高语文水平最重要的实践,而诵读、背诵则是提高语文素质——阅读和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现在的教学大多排斥诵书、背书,实际上这就是放弃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违背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在放弃背诵这种手段的前提下任何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些教学方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像诵读那样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大部分篇目要求精读、熟读,有不少语段或整篇课文要求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所选篇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笔者认为强制学生用一定时间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文段,对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文学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诵读的意义
1.诵读使语文教学的训练得以具体落实。教师通过范读、领读、检查的方法来实施,学生则通过诵读、背读、温习的方法来学习。这要比教师分析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中心要好操作得多。现在的教学,不可谓分析得不详,但学生只是一个“听”客,自己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读原文,这种教学成了对牛弹琴,是只“教”而不“学”。
2.坚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汇、获得语感。反复诵读动态的语言(区别在于有些中小学生背诵解词,现在的教学正是在静态的语言里做文字游戏),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语词的意蕴、语句的奥妙、文章的章法,产生让人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词汇感、语言感、文章感。良好的语感的形成,正是较高语文水平的具体体现。有了这种语感,就能最大限度地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减少错误,克服语病。
3.坚持反复诵读,直到背诵,能使人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音律感。学生口诵其声,心思其意,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特点,获得一种读书乐趣,产生一种深入研读的欲望。从生理角度看,反复诵读还能锻炼人的发音器官,符合学童的生理发展过程。从语文教学任务之一的能力方面来说,它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种必要的训练,而且还有助于净化口语,增加说话的雅味。
4.诵读、背诵是默读、泛读、浏览、略读、速读的基础。没有诵读一定数量的文段,要进行任何一种速读,几乎都不可能。
二、诵读的目标安排与内容选择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每一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三年诵读训练应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诵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待,让学生明确全册书中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哪些篇目应全文背诵,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需熟读成诵。通过预知诵读目标,学生在平时就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从容应对。
要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内容的选择:必须是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典范作品,是中国文章的精华。古诗文段的内容选择较为容易;现代文段的选择,因为要背诵,形式上必须简单。具体选择对象:古代白话小说的部分章节;现代作家作品;当代作家作品;学校自行编选的一些相互驳难的内容。以上文章可选全文,也可以进行删节;可以教材选文为依托,拓展延伸整部书的诵读,背诵时可根据情况只要求其背诵若干段落。
三、实施诵读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1.背诵应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但也不排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进行方法的点拨、指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只用一节课时间就会背了,而有的学生花了三五天时间仍背不熟,这其中固然有智力、态度等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够得当。具体方法指导:(1)理解内容。(2)把握结构。诵读前如能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文中各个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及作者行文中的一些特点,这样背诵时就可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进行,降低背诵的难度。(3)巧用支撑点。在具体落实背诵时,我们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来分解背诵的内容。如一篇较长的文章可分段进行,一段较长的文字可分层进行,这时再记准关键字、词、名言佳句,以及段落的起结和过渡照应语句等,用它们作支撑点,就可将全段或全篇内容贯穿起来进行背诵。(4)及时巩固。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我们要不时提醒学生巩固背诵的内容,化临时记忆为永久记忆。(5)适时总结。通过适时引导,学生可以从平时的诵读中摸索、总结经验,可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达到诵读的“质”的飞跃。
2.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具体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知道诵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必须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其次,可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背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最后,还可通过举行诗文朗诵比赛来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3.为适合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另编一本集童话、故事、寓言、科普于一身的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扩大阅读面。教材要“一条龙”安排,初中毕业复习重点是温习,考试则以记诵内容为主。
4.小学低年级以唱诵为主,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可开设摹写课,让学生在文章技法方面得到必要的训练。
5.要加强诵读的检查与落实。实践表明,多数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诵读的自觉性不是很强。所以加强诵读的检查力度,做好落实工作非常必要。检查与落实工作可以下面几种方式结合进行:(1)教师课内整体检查。如齐背、分组背、接力背、默写等。(2)组长协助检查。(3)教师适度抽查。最终达到人人过关,篇篇过关,杜绝学生的侥幸、观望心理,从而真正把诵读落实到位。
总之,让学生强制记背一定量的文段,只是一种手段,只是让学生通过诵读一定量的文段,获得一个提高语文水平的加速器。这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有悖于新的教学理论,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由,但笔者认为如果说这是死记硬背的话,那么这种死记硬背无论如何要比不记不背强得多,像现在有的学生只会“听”讲,不会“自”讲,只有“学”历,没有“读”历,胸无点墨,何谈水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思想上重视诵读实践,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学生就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
关键词: 诵读实践 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实践是提高语文水平最重要的实践,而诵读、背诵则是提高语文素质——阅读和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现在的教学大多排斥诵书、背书,实际上这就是放弃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违背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在放弃背诵这种手段的前提下任何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些教学方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像诵读那样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大部分篇目要求精读、熟读,有不少语段或整篇课文要求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所选篇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笔者认为强制学生用一定时间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文段,对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文学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诵读的意义
1.诵读使语文教学的训练得以具体落实。教师通过范读、领读、检查的方法来实施,学生则通过诵读、背读、温习的方法来学习。这要比教师分析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中心要好操作得多。现在的教学,不可谓分析得不详,但学生只是一个“听”客,自己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读原文,这种教学成了对牛弹琴,是只“教”而不“学”。
2.坚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汇、获得语感。反复诵读动态的语言(区别在于有些中小学生背诵解词,现在的教学正是在静态的语言里做文字游戏),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语词的意蕴、语句的奥妙、文章的章法,产生让人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词汇感、语言感、文章感。良好的语感的形成,正是较高语文水平的具体体现。有了这种语感,就能最大限度地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减少错误,克服语病。
3.坚持反复诵读,直到背诵,能使人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音律感。学生口诵其声,心思其意,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特点,获得一种读书乐趣,产生一种深入研读的欲望。从生理角度看,反复诵读还能锻炼人的发音器官,符合学童的生理发展过程。从语文教学任务之一的能力方面来说,它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种必要的训练,而且还有助于净化口语,增加说话的雅味。
4.诵读、背诵是默读、泛读、浏览、略读、速读的基础。没有诵读一定数量的文段,要进行任何一种速读,几乎都不可能。
二、诵读的目标安排与内容选择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每一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三年诵读训练应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诵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待,让学生明确全册书中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哪些篇目应全文背诵,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需熟读成诵。通过预知诵读目标,学生在平时就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从容应对。
要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内容的选择:必须是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典范作品,是中国文章的精华。古诗文段的内容选择较为容易;现代文段的选择,因为要背诵,形式上必须简单。具体选择对象:古代白话小说的部分章节;现代作家作品;当代作家作品;学校自行编选的一些相互驳难的内容。以上文章可选全文,也可以进行删节;可以教材选文为依托,拓展延伸整部书的诵读,背诵时可根据情况只要求其背诵若干段落。
三、实施诵读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1.背诵应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但也不排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进行方法的点拨、指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只用一节课时间就会背了,而有的学生花了三五天时间仍背不熟,这其中固然有智力、态度等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够得当。具体方法指导:(1)理解内容。(2)把握结构。诵读前如能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文中各个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及作者行文中的一些特点,这样背诵时就可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进行,降低背诵的难度。(3)巧用支撑点。在具体落实背诵时,我们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来分解背诵的内容。如一篇较长的文章可分段进行,一段较长的文字可分层进行,这时再记准关键字、词、名言佳句,以及段落的起结和过渡照应语句等,用它们作支撑点,就可将全段或全篇内容贯穿起来进行背诵。(4)及时巩固。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我们要不时提醒学生巩固背诵的内容,化临时记忆为永久记忆。(5)适时总结。通过适时引导,学生可以从平时的诵读中摸索、总结经验,可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达到诵读的“质”的飞跃。
2.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具体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知道诵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必须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其次,可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背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最后,还可通过举行诗文朗诵比赛来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3.为适合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另编一本集童话、故事、寓言、科普于一身的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扩大阅读面。教材要“一条龙”安排,初中毕业复习重点是温习,考试则以记诵内容为主。
4.小学低年级以唱诵为主,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可开设摹写课,让学生在文章技法方面得到必要的训练。
5.要加强诵读的检查与落实。实践表明,多数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诵读的自觉性不是很强。所以加强诵读的检查力度,做好落实工作非常必要。检查与落实工作可以下面几种方式结合进行:(1)教师课内整体检查。如齐背、分组背、接力背、默写等。(2)组长协助检查。(3)教师适度抽查。最终达到人人过关,篇篇过关,杜绝学生的侥幸、观望心理,从而真正把诵读落实到位。
总之,让学生强制记背一定量的文段,只是一种手段,只是让学生通过诵读一定量的文段,获得一个提高语文水平的加速器。这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有悖于新的教学理论,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由,但笔者认为如果说这是死记硬背的话,那么这种死记硬背无论如何要比不记不背强得多,像现在有的学生只会“听”讲,不会“自”讲,只有“学”历,没有“读”历,胸无点墨,何谈水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思想上重视诵读实践,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学生就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