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各界对混合所有制的讨论甚多。要廓清对混合所有制的诸多争议,首先要明白混合所有制的真相是什么。
背景:加入TPP
加入TPP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大背景,混合所有制是中国为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所做的前奏或准备工作。
按照TPP的要求,加入的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环保、政府采购、国企市场化等方面要符合一系列硬原则。美国主导下的TPP,正绕着中国与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谈判。等到亚太地区很多国家间开始执行TPP,原先的WTO就废掉了。TPP的免税程度、通关的方便性和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胜WTO,而且美国正努力推动TPP,以美国利益凌驾于世界的第二次全球化——以TPP来代替或边缘化WTO。中国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外部推动力来自加入WTO,红利则是来自因欧美财政短缺、经济崩塌、进口力量被侵蚀失去了曾经耀眼的经济拉动力。而到了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要成本低就能卖掉的美妙景象不复存在,WTO的红利就消失了,需要寻找下一波红利,就是加入TPP。虽然中国可能会因此被美国等国家附加很多强制性承诺,承担很多与我们发展水平并不十分相称的额外义务,但这几乎是我们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不大可能有太多选择的选择。
现下中国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是想在美国主导的TPP严苛的加入门槛前不那么被动而做的主动前瞻性的自我变革。
动因:探寻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混合所有制是中国探寻内生动力的关键动作。
发展混合所有制,首先是补偿民企,给民企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过去,国企占据了大量的金融、政策资源,现在需要与民企共享。
其次是深度满足内需。中国已经意识到,打造一个欣欣向荣的国际市场,让人民群众乐得买、买得起、买得到、买得舒心的市场,就得让民企上。国企能扛住洋鬼子的经济侵略,关键技术与能力上不落后,形成国际先进的平台和产业基础、独立的工业体系、不被卡脖子的产业链,但要真正把创新技术转化为市场化商品化的产品,做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东西,做出柔性满足消费需求变化的东西、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消费品,国企就不胜任了。这时候民企的缝隙发现能力、需求识别能力、试错能力、创新欲望、找出现有产品的缺陷并针对性改善的能力、找出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深度满足的能力,就恰好与国企实现互补。因为这些方面恰好是国企不擅长的。所以,借着混合所有制,让民企借助国企开好头开发的技术、已经形成的创新基础,向下延伸,深度满足消费者。
再次,只有大量发动民企来做大做活市场,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才能挠到人民群众的痒痒肉,提振内需。不是群众没有钱,一边是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一边是因城市化和海量人口形成的高度细分化的阶层结构。高度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空白构成的大量长尾市场未被满足,所以一定要动员对中国有深刻认知的民企进入。
最后,打造中国国际化新路径。国企已经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产业优势,初步守住的国内经济安全、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产业链所构成的中国经济安全带已经初步打造完成,外界又在被西方鼓噪着酝酿所谓的中国国企威胁论和国家资本主义威胁论。所以,有必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把这些优势市场化转移给民企,使得中国产生一波再国际化浪潮,再释放出来一股勃勃生机。
所以,这次中国国企改革的核心思路是: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是国让民进。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混合所有制。
路径:国企怎么办?
国家已决心在垄断领域内引入民企力量来制衡因为腐败和垄断而民愤极大的企业,如五朵金花——电力、铁路、电信、石油、电网,改变多年没搞好、国家很不满意的一些行业,如多年搞不好自主车的几大汽车企业,重复建设和亏损严重的国有钢铁企业,以及一些在高度竞争领域里靠着自家多元化的交叉补贴效应苟延残喘的国企。这些企业急需发展为成份式混合所有制。
然而,经过研究和比对,我们发现科技型(生物基因、微电子、核技术、材料技术类的研究院或以科技为依托的制造商)、复杂技能型(航空器、核电、机场、交易所)、员工知识与技能依赖型(中介、投行、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高端咨询)和深度客户关系型(贸易、进出口、市政设计规划)等类型的企业可能并不适合以上介绍的这种成份式混合所有制。那么,科技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应该让全员持股,干部持股。中国科技型央企和地方企业不缺钱,不需要民企拿着这点钱冲进来,而且民企的文化和运营能力对科技型企业没有帮助。民企就一定厉害吗?未必。国企就一定傻吗?未必。主要是国企的激励问题没解决,创造力没激发出来。让全员持股,能让员工大脑里沉淀的知识资产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在很多知识型、科技型企业,这种以核心员工持股全员持股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恐怕是个大方向,会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动力。
一些一般的经营性国企,只要是有一些用国企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管不过来的特性的企业,都可以考虑核心人员乃至全员持股,比如具有运营过程中漏洞多、市场变化快、需要快速决策、决策后果严重等特性的国企。这方面浙江有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物产在高度竞争领域—国内大宗商品贸易行业内,采用全员持股制,极大地唤起了员工归属感和创造力,成为浙江低价平价要素产品供应商,在大力推动浙江制造发展的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世界500强。
最终,中国会因混合所有制出现一批超卡特尔,一个供应链、产业链乃至生态链会交叉持股。很多链主会通过交叉持股或单向持股的方式,把整个供应链锁定成一个经济联合体,一个类集团。这种混合所有制所焕发出来的生机是非常恐怖的。马云正在通过不断持有阿里生态链上的内围乃至外围企业,打造一个一旦形成会爆发巨大生机的超级卡特尔。未来更大可能是围绕着国企一个技术的转化,形成面对项目公司的新设公司中的多元股份,这就是泛混合所有制。
背景:加入TPP
加入TPP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大背景,混合所有制是中国为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所做的前奏或准备工作。
按照TPP的要求,加入的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环保、政府采购、国企市场化等方面要符合一系列硬原则。美国主导下的TPP,正绕着中国与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谈判。等到亚太地区很多国家间开始执行TPP,原先的WTO就废掉了。TPP的免税程度、通关的方便性和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胜WTO,而且美国正努力推动TPP,以美国利益凌驾于世界的第二次全球化——以TPP来代替或边缘化WTO。中国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外部推动力来自加入WTO,红利则是来自因欧美财政短缺、经济崩塌、进口力量被侵蚀失去了曾经耀眼的经济拉动力。而到了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要成本低就能卖掉的美妙景象不复存在,WTO的红利就消失了,需要寻找下一波红利,就是加入TPP。虽然中国可能会因此被美国等国家附加很多强制性承诺,承担很多与我们发展水平并不十分相称的额外义务,但这几乎是我们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不大可能有太多选择的选择。
现下中国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是想在美国主导的TPP严苛的加入门槛前不那么被动而做的主动前瞻性的自我变革。
动因:探寻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混合所有制是中国探寻内生动力的关键动作。
发展混合所有制,首先是补偿民企,给民企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过去,国企占据了大量的金融、政策资源,现在需要与民企共享。
其次是深度满足内需。中国已经意识到,打造一个欣欣向荣的国际市场,让人民群众乐得买、买得起、买得到、买得舒心的市场,就得让民企上。国企能扛住洋鬼子的经济侵略,关键技术与能力上不落后,形成国际先进的平台和产业基础、独立的工业体系、不被卡脖子的产业链,但要真正把创新技术转化为市场化商品化的产品,做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东西,做出柔性满足消费需求变化的东西、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消费品,国企就不胜任了。这时候民企的缝隙发现能力、需求识别能力、试错能力、创新欲望、找出现有产品的缺陷并针对性改善的能力、找出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深度满足的能力,就恰好与国企实现互补。因为这些方面恰好是国企不擅长的。所以,借着混合所有制,让民企借助国企开好头开发的技术、已经形成的创新基础,向下延伸,深度满足消费者。
再次,只有大量发动民企来做大做活市场,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才能挠到人民群众的痒痒肉,提振内需。不是群众没有钱,一边是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一边是因城市化和海量人口形成的高度细分化的阶层结构。高度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空白构成的大量长尾市场未被满足,所以一定要动员对中国有深刻认知的民企进入。
最后,打造中国国际化新路径。国企已经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产业优势,初步守住的国内经济安全、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产业链所构成的中国经济安全带已经初步打造完成,外界又在被西方鼓噪着酝酿所谓的中国国企威胁论和国家资本主义威胁论。所以,有必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把这些优势市场化转移给民企,使得中国产生一波再国际化浪潮,再释放出来一股勃勃生机。
所以,这次中国国企改革的核心思路是: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是国让民进。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混合所有制。
路径:国企怎么办?
国家已决心在垄断领域内引入民企力量来制衡因为腐败和垄断而民愤极大的企业,如五朵金花——电力、铁路、电信、石油、电网,改变多年没搞好、国家很不满意的一些行业,如多年搞不好自主车的几大汽车企业,重复建设和亏损严重的国有钢铁企业,以及一些在高度竞争领域里靠着自家多元化的交叉补贴效应苟延残喘的国企。这些企业急需发展为成份式混合所有制。
然而,经过研究和比对,我们发现科技型(生物基因、微电子、核技术、材料技术类的研究院或以科技为依托的制造商)、复杂技能型(航空器、核电、机场、交易所)、员工知识与技能依赖型(中介、投行、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高端咨询)和深度客户关系型(贸易、进出口、市政设计规划)等类型的企业可能并不适合以上介绍的这种成份式混合所有制。那么,科技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应该让全员持股,干部持股。中国科技型央企和地方企业不缺钱,不需要民企拿着这点钱冲进来,而且民企的文化和运营能力对科技型企业没有帮助。民企就一定厉害吗?未必。国企就一定傻吗?未必。主要是国企的激励问题没解决,创造力没激发出来。让全员持股,能让员工大脑里沉淀的知识资产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在很多知识型、科技型企业,这种以核心员工持股全员持股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恐怕是个大方向,会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动力。
一些一般的经营性国企,只要是有一些用国企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管不过来的特性的企业,都可以考虑核心人员乃至全员持股,比如具有运营过程中漏洞多、市场变化快、需要快速决策、决策后果严重等特性的国企。这方面浙江有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物产在高度竞争领域—国内大宗商品贸易行业内,采用全员持股制,极大地唤起了员工归属感和创造力,成为浙江低价平价要素产品供应商,在大力推动浙江制造发展的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世界500强。
最终,中国会因混合所有制出现一批超卡特尔,一个供应链、产业链乃至生态链会交叉持股。很多链主会通过交叉持股或单向持股的方式,把整个供应链锁定成一个经济联合体,一个类集团。这种混合所有制所焕发出来的生机是非常恐怖的。马云正在通过不断持有阿里生态链上的内围乃至外围企业,打造一个一旦形成会爆发巨大生机的超级卡特尔。未来更大可能是围绕着国企一个技术的转化,形成面对项目公司的新设公司中的多元股份,这就是泛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