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成绩,“题海”战术练习造成许多学生厌学、作业抄袭、应付等现象。作业出现“一多”“二假”“三无效”倾向。针对此情况在作业优化设计及“减负”“增效”中采取两个策略:一是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精选数学作业,有针对性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质”“减量”,将难点知识分布在长期学习之中,达到知识难度的梯度上升,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作业积极性;二是改革作业评价方式与标准,反映真实学习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总结等环节,对难易题的分析及学后总结,将基本概念及知识点融于一体达到学以致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挖掘思维潜能,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提高学习成效。
作业应是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什么是学生作业?简单地说,学生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窗口,是进行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调整教学方法的指南。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论说,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如何巩固消化?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当前,小学数学的作业,大多是机械重复、题海战术,强调模仿、死记硬背,动手、动口的少,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情感交流,没有“人情味”,没有自主性和乐趣。据调查数据表明:从一年级开始,有近40%的小学生感到学业负担“较重”和“重”。从三年级开始,感到学业负担“较重”和“重”的比重达到49.6%,占了近一半。到了五年级达到59%,接近六成。由于过重的负担,学生睡眠深感严重不足,体质严重下降,产生程度不同的焦虑、恐惧甚至忧郁,对学生的身心有直接的危害。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影响。改革小学数学作业,使学生学习充满快乐,保持童真。
笔者认为:数学作业在精不在多,要使学生练到点子上。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数学作业的状况大多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策略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面对社会呼吁为小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一生着想,应尝试寻找一种作业方法,使学生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暇和快乐。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尝试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有“质”和“量” 等方面原因。就“质”而言,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就“量”而言,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认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在教师留作业时做出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 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学习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第一步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第二步就是为了“质的增效”,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近年来,良好的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把对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当面对一时不会做的题,这些学生能一反过去的知难而退或盲目抄袭,变得能深入思考,直至问题的解决。少数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更属难能可贵,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应加大鼓励性评价的力度,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趣。
每一次作业都要成为对学生学习情商培养有效素材。教师在数学作业批改中要像批改作文一样书写评语,对后进生的作业,指出存在问题后尽可能地找出作业中思维的闪光点,多在班集体内表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对优秀学生的作业注重提高解题分析的深刻度与思维语言描述的精练、简洁性的评价,加强作业交流,逐步培养团结性学习与培养与众不同的学习创新精神,借鉴他人优点与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逐步树立具有发展性的学习观,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培养成功的学生需要教师奉献更多的智慧,教师不能成为批改作业的“奴隶”,更不能让学生成为解答数学题的“机器”。学习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
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只要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在教学实践中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作业应是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什么是学生作业?简单地说,学生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窗口,是进行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调整教学方法的指南。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论说,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如何巩固消化?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当前,小学数学的作业,大多是机械重复、题海战术,强调模仿、死记硬背,动手、动口的少,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情感交流,没有“人情味”,没有自主性和乐趣。据调查数据表明:从一年级开始,有近40%的小学生感到学业负担“较重”和“重”。从三年级开始,感到学业负担“较重”和“重”的比重达到49.6%,占了近一半。到了五年级达到59%,接近六成。由于过重的负担,学生睡眠深感严重不足,体质严重下降,产生程度不同的焦虑、恐惧甚至忧郁,对学生的身心有直接的危害。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影响。改革小学数学作业,使学生学习充满快乐,保持童真。
笔者认为:数学作业在精不在多,要使学生练到点子上。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数学作业的状况大多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策略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面对社会呼吁为小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一生着想,应尝试寻找一种作业方法,使学生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暇和快乐。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尝试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有“质”和“量” 等方面原因。就“质”而言,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就“量”而言,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认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在教师留作业时做出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 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学习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第一步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第二步就是为了“质的增效”,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近年来,良好的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把对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当面对一时不会做的题,这些学生能一反过去的知难而退或盲目抄袭,变得能深入思考,直至问题的解决。少数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更属难能可贵,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应加大鼓励性评价的力度,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趣。
每一次作业都要成为对学生学习情商培养有效素材。教师在数学作业批改中要像批改作文一样书写评语,对后进生的作业,指出存在问题后尽可能地找出作业中思维的闪光点,多在班集体内表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对优秀学生的作业注重提高解题分析的深刻度与思维语言描述的精练、简洁性的评价,加强作业交流,逐步培养团结性学习与培养与众不同的学习创新精神,借鉴他人优点与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逐步树立具有发展性的学习观,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培养成功的学生需要教师奉献更多的智慧,教师不能成为批改作业的“奴隶”,更不能让学生成为解答数学题的“机器”。学习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
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只要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在教学实践中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