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庆忠(1903-1996),字非了,是南方建筑群体中的先驱人物。1903年7月生于江西省永新陂下老居村,1925年赴东瀛留学,随后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1931年毕业。此时正值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龙庆忠毅然回归报效祖国,在沈阳铁路局工作。抗战期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刘敦桢一起开展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龙庆忠回江西老家,任教于吉安乡村师范。1941年受聘于重庆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授,并在中央大学兼课。1943年转赴同济大学土木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龙庆忠受中山大学多次邀请前往广州,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和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在新建立的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任教授。龙庆忠是华南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创者,创立了建筑防灾学和建筑文化学。他提出把我国传统建筑的防火、防洪、防震、防台 风与城镇规划、园林、古建筑的“三保”(保护、保管和保修)等方面的经验继承下来,主张建立由防灾学、建筑、城镇、园林规划设计及建筑修缮保护构成的学科体系。
另一位重要的建筑师是林克明(1900-1999),广东东莞人,曾在法国学习,192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1926年回国后,在汕头市工务科负责道路工程及城市规划方案。1929年在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兼职教授,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建筑工程系之一的襄勤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林克明先后在黄埔建筑管理局、广州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领导,负责技术领导工作。1972年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1975年调任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79年起兼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他在建筑上走“固有形式”的方向,也就是民国风格公共建筑,作品是很典型的中国民族形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山图书馆(现改名为中山文献馆)、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设计,林克明担任工程顾问)、广州市政府全署(现市政府办公大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襄勤大学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学楼、苏联展览馆(中苏友好大厦,现在包含在广州交易会建筑群内)、广东科技馆、羊城宾馆(现东方宾馆旧楼)等建筑。他还著有《城市规划概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设计原理》等著作。林克明于1999年3月在广州病逝。在他漫长的生涯中不但设计了大量的作品,并且还教育、影响了岭南建筑的下几代建筑师。他的主要大楼作品都是在民国时期设计的,和当时政府推行的“固有形式”一致。
陈伯齐(1903-1973)也是南方重要的建筑家,他是广东省台山县人,193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34年又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1939年毕业;在此期间先后到过欧洲许多国家考察建筑。1940年回国后,在重庆大学受命创建建筑系并任首届系主任。此外,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校任教授、系主任。他在建筑上比较突出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广州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1号楼教学楼、化工楼,重庆浮图关体育场设计等等。他也参加了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一百余项。陈伯齐1973年10月4日在广州市病逝。他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也影响了很多后代的建筑师。特别是对高等院校规划中的现代概念的贯彻影响很大。
夏昌世(1903-1996)是对岭南建筑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大师,他出生于广东省一个华侨工程师家庭,年轻时赴德国学习,1928年在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并考取工程师资格。1932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32-1939年在南京任铁道部、交通部工程师。1940-1941年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起改任华南工学院教授,1973年8月移居德国弗赖堡市。他的创作思想是努力将德国建筑的理性、精巧及实用与中国园林的自然、灵活、讲求意境及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因此他设计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朗、朴实、兼容和富时代性的特色。设计的作品实用、理性、经济,造型结合地形灵活变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建筑设计的适应性。他最早注意到岭南地域建筑要遮阳、隔热,平面设计要组织穿堂风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构件材料来加以处理,把现代建筑物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到新建筑上。夏昌世成名很早,创作活动积极,思维有探索性,在南方的建筑界里有口皆碑,在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史上意义深远。刚刚解放之后设计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的水产馆,是其第一个引起广州公众注意和认可的作品。夏昌世设计的水产馆,进口处为两个水池,水池边是沙池,架桥渡水进入门厅,群众形容其平面像条鱼,立面像条船。它的平面安排适宜灵活,立面处理活泼明快,细小的圆柱,低薄的檐口,朴素无华的水泥石灰本色。它注重实用功能,尽量节省投资,是那个年代有创意的作品。水产馆等建筑的现代主义倾向,冲撞了当时建筑创作的主导思想,曾受到严厉的批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后来成为了广州文化公园。
夏昌世信奉现代主义建筑哲学,在德国受到的现代建筑设计训练给他的理性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对本土建筑、园林的热爱,又在他的现代建筑中增添了地方气息。他在建筑上重视节约,提倡经济实用的建筑设计。1950年代,他顶住国内推崇“大屋顶”之风,以现代主义手法设计了许多灵活、活泼、明快、经济,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的作品,其中包括广州文化公园、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肇庆鼎湖的教工休养所以及中山医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多项建筑杰作,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因此建筑界有称夏昌世先生为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的说法,是有所指的。
夏昌世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家,对热带、亚热带现代建筑特别有体会,他设计的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及校园规划,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医院大楼、教学楼群和实验室等,湛江海员俱乐部,海南亚热带研究所专家楼,武汉三所新建高等院校设计,鼎湖山教工疗养所,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广西医学院设计都具有现代主义建筑、亚热带建筑的双重特点。他的《园林述要》一书就特别阐述了亚热带建筑设计的概念,他还在《建筑学报》《园林学报》《建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亚热带建筑设计、中国园林及岭南庭园等方面的文章。夏昌世对岭南庭园建筑的热爱、高超的设计水平以及务实节约的态度,给了南方建筑界的后辈带来深刻影响。夏先生于1996年12月4日在德国费赖堡市病逝。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要设计者何镜堂院士,是夏昌世唯一的硕士研究生,也是“文革”前华南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唯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上世纪1980年代开始,何镜堂教授带领建筑学院通过建筑创作和理论思考,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另一位重要的建筑师是林克明(1900-1999),广东东莞人,曾在法国学习,192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1926年回国后,在汕头市工务科负责道路工程及城市规划方案。1929年在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兼职教授,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建筑工程系之一的襄勤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林克明先后在黄埔建筑管理局、广州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领导,负责技术领导工作。1972年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1975年调任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79年起兼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他在建筑上走“固有形式”的方向,也就是民国风格公共建筑,作品是很典型的中国民族形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山图书馆(现改名为中山文献馆)、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设计,林克明担任工程顾问)、广州市政府全署(现市政府办公大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襄勤大学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学楼、苏联展览馆(中苏友好大厦,现在包含在广州交易会建筑群内)、广东科技馆、羊城宾馆(现东方宾馆旧楼)等建筑。他还著有《城市规划概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设计原理》等著作。林克明于1999年3月在广州病逝。在他漫长的生涯中不但设计了大量的作品,并且还教育、影响了岭南建筑的下几代建筑师。他的主要大楼作品都是在民国时期设计的,和当时政府推行的“固有形式”一致。
陈伯齐(1903-1973)也是南方重要的建筑家,他是广东省台山县人,193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34年又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1939年毕业;在此期间先后到过欧洲许多国家考察建筑。1940年回国后,在重庆大学受命创建建筑系并任首届系主任。此外,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校任教授、系主任。他在建筑上比较突出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广州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1号楼教学楼、化工楼,重庆浮图关体育场设计等等。他也参加了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一百余项。陈伯齐1973年10月4日在广州市病逝。他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也影响了很多后代的建筑师。特别是对高等院校规划中的现代概念的贯彻影响很大。
夏昌世(1903-1996)是对岭南建筑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大师,他出生于广东省一个华侨工程师家庭,年轻时赴德国学习,1928年在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并考取工程师资格。1932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32-1939年在南京任铁道部、交通部工程师。1940-1941年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起改任华南工学院教授,1973年8月移居德国弗赖堡市。他的创作思想是努力将德国建筑的理性、精巧及实用与中国园林的自然、灵活、讲求意境及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因此他设计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朗、朴实、兼容和富时代性的特色。设计的作品实用、理性、经济,造型结合地形灵活变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建筑设计的适应性。他最早注意到岭南地域建筑要遮阳、隔热,平面设计要组织穿堂风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构件材料来加以处理,把现代建筑物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到新建筑上。夏昌世成名很早,创作活动积极,思维有探索性,在南方的建筑界里有口皆碑,在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史上意义深远。刚刚解放之后设计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的水产馆,是其第一个引起广州公众注意和认可的作品。夏昌世设计的水产馆,进口处为两个水池,水池边是沙池,架桥渡水进入门厅,群众形容其平面像条鱼,立面像条船。它的平面安排适宜灵活,立面处理活泼明快,细小的圆柱,低薄的檐口,朴素无华的水泥石灰本色。它注重实用功能,尽量节省投资,是那个年代有创意的作品。水产馆等建筑的现代主义倾向,冲撞了当时建筑创作的主导思想,曾受到严厉的批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后来成为了广州文化公园。
夏昌世信奉现代主义建筑哲学,在德国受到的现代建筑设计训练给他的理性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对本土建筑、园林的热爱,又在他的现代建筑中增添了地方气息。他在建筑上重视节约,提倡经济实用的建筑设计。1950年代,他顶住国内推崇“大屋顶”之风,以现代主义手法设计了许多灵活、活泼、明快、经济,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的作品,其中包括广州文化公园、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肇庆鼎湖的教工休养所以及中山医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多项建筑杰作,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因此建筑界有称夏昌世先生为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的说法,是有所指的。
夏昌世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家,对热带、亚热带现代建筑特别有体会,他设计的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及校园规划,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医院大楼、教学楼群和实验室等,湛江海员俱乐部,海南亚热带研究所专家楼,武汉三所新建高等院校设计,鼎湖山教工疗养所,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广西医学院设计都具有现代主义建筑、亚热带建筑的双重特点。他的《园林述要》一书就特别阐述了亚热带建筑设计的概念,他还在《建筑学报》《园林学报》《建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亚热带建筑设计、中国园林及岭南庭园等方面的文章。夏昌世对岭南庭园建筑的热爱、高超的设计水平以及务实节约的态度,给了南方建筑界的后辈带来深刻影响。夏先生于1996年12月4日在德国费赖堡市病逝。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要设计者何镜堂院士,是夏昌世唯一的硕士研究生,也是“文革”前华南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唯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上世纪1980年代开始,何镜堂教授带领建筑学院通过建筑创作和理论思考,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