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一门全新的艺术课程走进了校园。当我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艺术》教材时,内心是欣喜而激动的,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在新的视角下畅游艺术海洋,点燃智慧的火花。在课改中,教研部门一再鼓励教师:不求完美,但求创新。这种精神鼓舞着我大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心心相印,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中间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那么如何成为受拥护的好首席呢?我觉得首先要拥有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在“我们的动物朋友”教学中,我扮演了孔雀妹妹,孩子们给我粘上了橡皮泥的耳坠,插上纸板做的羽毛……叽叽喳喳地围着我欢呼:“好漂亮呀!”课后,“美丽”的“雀眉”怎么也洗不掉,办公室的教师都对我忍俊不禁,我却觉得很值得,因为我以一颗童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亲近和信赖,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这不是我最大的收获吗?
二、注重发展,让“过程和方法”成为艺术课堂的主旋律
传统的音美教学中,在教学上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艺术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并通过体验团体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努力。可见,注重过程和方法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艺术教学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1.人文美在童话世界中熠熠闪光。
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贴近孩子的生活,透过他们的视角折射出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与人友爱,心中有人,心中有爱的大情怀。充满“人情味”、“童趣性”的教材内容使人本教育的实施有了载体和更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在“找呀,找朋友”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又添加了“音符朋友”环节。我把七个“音符兄弟”带进课堂,让孩子们选择与其中的一个交朋友。有孩子说:“我要和‘5’交朋友,因为他和爸爸一样有将军肚。”有孩子说:“‘2’真可爱,像小鸭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气氛被激活了,当孩子们童真无邪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真诚和友好,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正在他们心里流淌闪光,那就是——爱。
2.情感的河流在美的意境中奔涌跌宕。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艺术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艺术教学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美感,教师教学是否富有艺术气息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牵引孩子“情感”的起承转合。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的、面对面的东西往往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创设一个让孩子身临其境的艺术空间是很重要的。当我和孩子们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载歌载舞,高唱《草原小牧民》;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与《我的动物朋友》快乐地生活……精彩纷呈的课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化了,表达也就丰富了。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把情感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示范,引导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
3.个性的翅膀在自主探究中展露飞翔。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可以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以用专业意识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只有在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新学期刚开始时,订购的打击乐器还没有到,我就把三年级同学使用的算盘带进了艺术课堂,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尝试用算盘为歌曲“伴奏”。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用尺和笔拨动算珠,有的拿着算盘大幅度甩动……各式各样的姿势层出不穷。接下来我请小组表演他们的“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组唱了一首《我的好妈妈》,力图表达的节奏型是“XOXO”。我问:“如何用画面来表现这个节奏的进行和停止呢?”因为是“加工”自己的“发现成果”,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很高,他们又继续兴致勃勃地“研究创作了”。在这种自己“想出来”的玩玩、练练、画画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我想,课堂上“乱糟糟”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只有我们放开手,孩子才能学会自己飞翔。
4.创新的种子在“玩”中发芽吐蕊。
翻开《艺术》教材,到处都有动手操作:《你、我、他》中的手影游戏,《好玩的泥土》中的玩泥……孩子在“玩”中使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做”的同时,创新思维也有了孕育的机会。孩子天生喜动不喜静,他们爱玩、想玩、能玩。如何在孩子“玩”的天性中捕捉教育的契机,使之发挥巨大的活力呢?孩子“贪玩”不是缺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玩出“新意”,玩出“效率”,这就是玩的艺术和科学,是最棒的教学实践!它契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灵感和聪明才智。为了认识“动物朋友”,我带孩子们来到附近的小乡村;为了听轮船的声音,我们来到大江边……这样的“游山玩水”让孩子们感受深刻。回到课堂里,他们给纸轮船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给橡皮泥小鸡戴上了近视眼镜……这就是孩子稚嫩的创新的声音!你听到了吗?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玩”得开心!让创新的种子在“玩”中孕育成长,发芽吐蕊。
三、转变评价方式,让自信奏响课堂的华彩乐章
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成长中不断发展的变体,所以评价也应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在艺术课堂中,评价应唤起孩子们对艺术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自信,使孩子受到激励和鼓舞。在艺术课上,我经常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有时是形体语言,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有时是委以“重任”,做流动小组长、小班长;有时是物质奖励,小红旗表示“你有进步!”……这些在我们成人眼里算不得什么的小荣誉,孩子们却如获至宝。用他们在乎的方式鼓励他们,用心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艺术课堂一定会更加生动美好,自信一定会引领着孩子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功!
未来的时代是学习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改革。
一、心心相印,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中间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那么如何成为受拥护的好首席呢?我觉得首先要拥有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在“我们的动物朋友”教学中,我扮演了孔雀妹妹,孩子们给我粘上了橡皮泥的耳坠,插上纸板做的羽毛……叽叽喳喳地围着我欢呼:“好漂亮呀!”课后,“美丽”的“雀眉”怎么也洗不掉,办公室的教师都对我忍俊不禁,我却觉得很值得,因为我以一颗童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亲近和信赖,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这不是我最大的收获吗?
二、注重发展,让“过程和方法”成为艺术课堂的主旋律
传统的音美教学中,在教学上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艺术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并通过体验团体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努力。可见,注重过程和方法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艺术教学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1.人文美在童话世界中熠熠闪光。
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贴近孩子的生活,透过他们的视角折射出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与人友爱,心中有人,心中有爱的大情怀。充满“人情味”、“童趣性”的教材内容使人本教育的实施有了载体和更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在“找呀,找朋友”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又添加了“音符朋友”环节。我把七个“音符兄弟”带进课堂,让孩子们选择与其中的一个交朋友。有孩子说:“我要和‘5’交朋友,因为他和爸爸一样有将军肚。”有孩子说:“‘2’真可爱,像小鸭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气氛被激活了,当孩子们童真无邪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真诚和友好,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正在他们心里流淌闪光,那就是——爱。
2.情感的河流在美的意境中奔涌跌宕。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艺术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艺术教学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美感,教师教学是否富有艺术气息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牵引孩子“情感”的起承转合。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的、面对面的东西往往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创设一个让孩子身临其境的艺术空间是很重要的。当我和孩子们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载歌载舞,高唱《草原小牧民》;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与《我的动物朋友》快乐地生活……精彩纷呈的课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化了,表达也就丰富了。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把情感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示范,引导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
3.个性的翅膀在自主探究中展露飞翔。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可以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以用专业意识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只有在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新学期刚开始时,订购的打击乐器还没有到,我就把三年级同学使用的算盘带进了艺术课堂,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尝试用算盘为歌曲“伴奏”。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用尺和笔拨动算珠,有的拿着算盘大幅度甩动……各式各样的姿势层出不穷。接下来我请小组表演他们的“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组唱了一首《我的好妈妈》,力图表达的节奏型是“XOXO”。我问:“如何用画面来表现这个节奏的进行和停止呢?”因为是“加工”自己的“发现成果”,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很高,他们又继续兴致勃勃地“研究创作了”。在这种自己“想出来”的玩玩、练练、画画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我想,课堂上“乱糟糟”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只有我们放开手,孩子才能学会自己飞翔。
4.创新的种子在“玩”中发芽吐蕊。
翻开《艺术》教材,到处都有动手操作:《你、我、他》中的手影游戏,《好玩的泥土》中的玩泥……孩子在“玩”中使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做”的同时,创新思维也有了孕育的机会。孩子天生喜动不喜静,他们爱玩、想玩、能玩。如何在孩子“玩”的天性中捕捉教育的契机,使之发挥巨大的活力呢?孩子“贪玩”不是缺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玩出“新意”,玩出“效率”,这就是玩的艺术和科学,是最棒的教学实践!它契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灵感和聪明才智。为了认识“动物朋友”,我带孩子们来到附近的小乡村;为了听轮船的声音,我们来到大江边……这样的“游山玩水”让孩子们感受深刻。回到课堂里,他们给纸轮船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给橡皮泥小鸡戴上了近视眼镜……这就是孩子稚嫩的创新的声音!你听到了吗?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玩”得开心!让创新的种子在“玩”中孕育成长,发芽吐蕊。
三、转变评价方式,让自信奏响课堂的华彩乐章
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成长中不断发展的变体,所以评价也应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在艺术课堂中,评价应唤起孩子们对艺术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自信,使孩子受到激励和鼓舞。在艺术课上,我经常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有时是形体语言,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有时是委以“重任”,做流动小组长、小班长;有时是物质奖励,小红旗表示“你有进步!”……这些在我们成人眼里算不得什么的小荣誉,孩子们却如获至宝。用他们在乎的方式鼓励他们,用心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艺术课堂一定会更加生动美好,自信一定会引领着孩子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功!
未来的时代是学习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