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诵读课该怎样来上?我认为诵读课的特色体现在“精气神”三个字上:诵读课的内容要精,诵读课要学会美读,诵读课的神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关键词:精气神;语气;语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34-02
2010年,泰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口号,很多学校开设了诵读课,学会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思考:诵读课怎样有别于一般的阅读课?诵读课读什么?诵读课该怎样来上?我认为诵读课的特色体现在“精气神”三个字上:
一、诵读课的内容要精
诵读课是一种以诵读经典美文为主要内容的课型,诵读内容直接决定了诵读课的效率,影响学生对诵读课的喜爱程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章典籍浩如烟海,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章,怎么去读,如何取舍呢?我们的做法是:
1.选择名家名篇。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我们把诵读课和视听课结合起来,让他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浅显的典籍,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让他们诵读《诗经》、《论语》、《古文观止》等。
2.诵读课与阅读课接轨。如阅读课讲到古诗鉴赏,诵读课就诵读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作家的诗作;阅读课学习了散文单元,我们就找来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诵读。
3.选择时文。我们的诵读课也不是让学生都成为“老夫子”,我们会定期选择一些时文供学生诵读。我们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上摘录一些美文,印发给学生,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推荐好的作品。
4.选择学生佳作。学生习作最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小作者也会因为自己的作文被大家喜爱而提高写作热情。
二、诵读课的气就是读
所谓“诵读”,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曾经一味注重吟诵而忽视理解,后来受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研究,却忽视了诵读。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可见,传统教育是很重视诵读的,诵读课实际上是一种返璞归真。怎样去读呢?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寿镜吾老先生“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呵”时“将身子拗过去,拗过去”的情形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的诵读教学重点是《论语》。还记得学生在初次接触《论语》时,非常兴奋,对于老师的范读尤为欣赏,因为他们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古文的美,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得格外认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诵读课上还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朱自清先生在写于1947年的《论诵读》一文中,使用了“诵读”一词,他认为,诵读是“多少要比说话做作一些”的“说话的调子”。诵读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字字清朗,这与“读”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对读法的选择,他已不再单一地依凭语言是否自然,而是结合了阅读目的来论。诵读的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几个方面。
1.注意停顿。最基本的停顿是主谓之间的停顿,另外较长的句子中间也要有停顿。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确定好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最重要的是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
3.运用适当的语气。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说话的目的不同,句子的形式也就不同。句子的形式不同,语气也就各异。每种句子都有一定的结构上的特点,表示一定的语气,说的时候有一定的语调,写下来用一定的标点。语法上从句子结构着眼,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修辞上从语言的表达着眼,又有顺装句和倒装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从而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意和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轻与重、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等等。
4.把握好语调。朗读应是“情”与“技”的整合体。技能可使感情表达得更准确,深入地体悟文本感情则又可更好地运用技能。叶老提倡“美文要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三、诵读课的神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我以为诵读课不单只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在强调多读的基础上,还应有个目标,一遍有一遍的不同,一遍有一遍的用意,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终能让这种理解和感悟不断扩大和深化。如果初读和最后一次读并无多大不同,这种指导的实际意义可想而知。
作为一堂诵读课,它自然有欣赏的因素,这种因素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但诵读欣赏的要求又不同于诵读的要求,它强调了欣赏的地位,欣赏应在诵读的基础上能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从而达到更深的认识。换句话说,诵读欣赏应是一个“诵读——欣赏——诵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并列的,而是呈梯级变化的,是一个情感不断蕴积,认识不断深化,感悟愈益深刻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让学生陶醉于艺术境界当中,掌握诵读的规律,获得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精气神;语气;语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34-02
2010年,泰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口号,很多学校开设了诵读课,学会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思考:诵读课怎样有别于一般的阅读课?诵读课读什么?诵读课该怎样来上?我认为诵读课的特色体现在“精气神”三个字上:
一、诵读课的内容要精
诵读课是一种以诵读经典美文为主要内容的课型,诵读内容直接决定了诵读课的效率,影响学生对诵读课的喜爱程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章典籍浩如烟海,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章,怎么去读,如何取舍呢?我们的做法是:
1.选择名家名篇。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我们把诵读课和视听课结合起来,让他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浅显的典籍,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让他们诵读《诗经》、《论语》、《古文观止》等。
2.诵读课与阅读课接轨。如阅读课讲到古诗鉴赏,诵读课就诵读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作家的诗作;阅读课学习了散文单元,我们就找来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诵读。
3.选择时文。我们的诵读课也不是让学生都成为“老夫子”,我们会定期选择一些时文供学生诵读。我们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上摘录一些美文,印发给学生,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推荐好的作品。
4.选择学生佳作。学生习作最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小作者也会因为自己的作文被大家喜爱而提高写作热情。
二、诵读课的气就是读
所谓“诵读”,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曾经一味注重吟诵而忽视理解,后来受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研究,却忽视了诵读。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可见,传统教育是很重视诵读的,诵读课实际上是一种返璞归真。怎样去读呢?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寿镜吾老先生“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呵”时“将身子拗过去,拗过去”的情形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的诵读教学重点是《论语》。还记得学生在初次接触《论语》时,非常兴奋,对于老师的范读尤为欣赏,因为他们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古文的美,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得格外认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诵读课上还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朱自清先生在写于1947年的《论诵读》一文中,使用了“诵读”一词,他认为,诵读是“多少要比说话做作一些”的“说话的调子”。诵读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字字清朗,这与“读”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对读法的选择,他已不再单一地依凭语言是否自然,而是结合了阅读目的来论。诵读的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几个方面。
1.注意停顿。最基本的停顿是主谓之间的停顿,另外较长的句子中间也要有停顿。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确定好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最重要的是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
3.运用适当的语气。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说话的目的不同,句子的形式也就不同。句子的形式不同,语气也就各异。每种句子都有一定的结构上的特点,表示一定的语气,说的时候有一定的语调,写下来用一定的标点。语法上从句子结构着眼,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修辞上从语言的表达着眼,又有顺装句和倒装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从而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意和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轻与重、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等等。
4.把握好语调。朗读应是“情”与“技”的整合体。技能可使感情表达得更准确,深入地体悟文本感情则又可更好地运用技能。叶老提倡“美文要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三、诵读课的神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我以为诵读课不单只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在强调多读的基础上,还应有个目标,一遍有一遍的不同,一遍有一遍的用意,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终能让这种理解和感悟不断扩大和深化。如果初读和最后一次读并无多大不同,这种指导的实际意义可想而知。
作为一堂诵读课,它自然有欣赏的因素,这种因素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但诵读欣赏的要求又不同于诵读的要求,它强调了欣赏的地位,欣赏应在诵读的基础上能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从而达到更深的认识。换句话说,诵读欣赏应是一个“诵读——欣赏——诵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并列的,而是呈梯级变化的,是一个情感不断蕴积,认识不断深化,感悟愈益深刻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让学生陶醉于艺术境界当中,掌握诵读的规律,获得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