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价值基础和技术支撑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_to_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绿色科技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价值基础是生态文明的新价值取向,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技术支撑是绿色科技。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化安居。
  关键词:产业转型;艺术现象学;绿色科技;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034-02
  一、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价值基础
  历来,我们过多地去重视文化产业的自身的价值链,很少能注意到文化产业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生态链。关于绿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价值的不全面性,致使绿色文化产业与其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之间产生了对抗性,从而导致绿色文化产业的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逐渐变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促进绿色文化转型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绿色文化产业转型,要充分地利用国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提高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绿色文化产业转型如今迫在眉睫,已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社会趋势。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繁荣,衍生出了绿色文化产业,而绿色文化产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态样式,是文化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所孕育出的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样式,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今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就使得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文化生态学意义,而且具有人类生态学和艺术现象学意义。艺术化的生活,要求绿色,要求回到自然。对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现今的经济发展大多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的,我们较多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很少把生态文明作为首要考虑对象,这也是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要实现绿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必须建立超越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各个领域,建立一种全面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中国当前的发展必须要同时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战略性转变,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以全新的生态面貌以及价值取向,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
  二、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技术支撑
  文化产业现在面临着怎样进行绿色发展的问题。“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1]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与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与世界大地以及真理的亲密关系得以描述,这构成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艺术现象学思想。”[2]艺术现象学又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意义。那么基于艺术现象学,我们如何能够把绿色文化产业转型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得更好,是我们现在首要思考的因素。
  现存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人类对自然不合理利用的对抗关系,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反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放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人类滥用科技,致使环境严重恶化。那么,解决环境危机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绿色文明的科技承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绿色科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发展的趋势。绿色科技的发展必须要走回回归自然的大方向,以创建全新的科技价值体系为先导,绿色文明的科技发展为必然结果的新价值体系。
  绿色通常是和谐、有生命力、健康的象征。绿色概念还会向其他各个领域渗透和发展,态势之猛,可以称得上一次绿色文化的革命。什么才是绿色科技呢?原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认为:“绿色科技是一种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可以促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方面。”[3]资料表明,绿色科技是一个总称,包含着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科技活动以及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和可持续的科技,而笔者认为绿色科技将会是未来发展中新一次的改革。前面几次的工业改革,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整个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那么绿色科技,可以避免而且可以弥补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能够解决我们当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绿色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技发展方向,中心是研究和开发安全绿色的技术与产品,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科技和领域。人类需要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大力提倡绿色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科技[4~5]。当然,我们研究并提倡绿色科技是希望人类在利用高科技的同时,要考虑它对环境的影响,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在环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使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人类的发展相协调,全面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三、绿色文化产业转型的策略
  实行绿色文化教育制度,制定教学规划,从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观。政府应将绿色转型纳入范畴,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培养和发展绿色文化产业,营造绿色的文化氛围,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绿色消费、环境保护的绿色文化,大力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绿色文明建设等风尚。在深刻的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一种新的绿色价值观念。
  绿色是公共产品,需要社会倡导和保护,社会文明在绿色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挥带头作用,把环境友好等生态理念贯穿于各个方面。政府应大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推行绿色管理,把绿色理念贯穿于政府决策管理的始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政府职能重要的内容,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创新政府管理,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构建政府文化产业发展新职能,努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首先,我国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引导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加大各类文化产品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管理条件。
  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努力形成以科学引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标准化,按照生态承载力进行控制,实现绿色分配。努力打造和谐、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使城市功能人性化、城市生活文明化。
  四、小结
  艺术,某种意义上说是可感而和谐的生活方式。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化的安居。总而言之,绿色本身就是艺术观[6]。艺术现象学为我国绿色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可以引领我国绿色文化产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产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以实现文化产业特有的社会性功能,让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积聚更多的能量。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村聚落景观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总结前人在乡村聚落研究上所做的贡献,分析乡村聚落景观形成的诸多原因,有利于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为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37-02  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低碳环保上的支出力度逐年增加。航运业也在积极开展低碳减排,所以,低碳投资支出与收益问题成为企业关心的问题。为了分析低碳的投入与产出,故引入结构乘数效应,对低碳投资在企业的回偿进行分析。以我国最大航运企业集团——中远集团低碳投资的实践为例,根据凯恩斯结构乘数理论二部门航运投资平均乘数为1.484,四部门近3年的投资乘数均值为1.315 8为依据,预估该公司的乘数效
期刊
摘 要:选取中西部典型代表城市郑州、武汉和西安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中西部地区航空物流发展的影响要素,其次从发展基础、临空产业基础、服务吸引力、交通联运条件、政策保障等方面建立中西部地区航空物流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逼近理想点法(TOPSIS)构建评价模型,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对航空物流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对郑州、武汉、西安三市进行实例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摘 要: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以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为新特点的经济新常态。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第一制造业大省和科教资源大省,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但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通过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致力于发挥江苏省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作用,推动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协调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迅速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贸易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贸易潮流中,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经贸交易的发展致使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当前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关心和重视,因此,将国内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与国外实践教育进行对比,再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特点,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育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期刊
摘 要: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要素投入是指引导和制约园区生产经营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相应方式,是决定园区运作经营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省级农业园区的资金投入、人才利用、科技创新和土地流转四方面来介绍要素投入机制的运行现状,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后续投入资金不足、科技力量支撑乏力、缺乏常态性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需要通过引导多元化投资体系、依附研学联盟提升技术水
期刊
摘 要: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此,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并对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黑龙江省宾县垃圾综合治理项目是地方政府治理城市垃圾的典型范式。地方政府将社会主体引入垃圾治理过程中,找到政企合作结合点,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积极性,允许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并承担公共服务生产责任,最终实现地方政府与企业各自的利益诉求。  关键词:地方政府;垃圾治理;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58-02  一、宾县生活垃圾综合治
期刊
摘 要:在阅读《改革:中国做对的顺序》一书的基础上,从比较历史制度分析、博弈分析、路径依赖和学习机制几个角度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获得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未来制度变革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认为政府层面的正式制度变革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意识等非正式制度,在兼顾多方利益的同时,还要注意制度供给准确的顺序和时机,这是制度变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制度设计;经济转型;制度变迁;路径依
期刊
摘 要:信托源于不具有法律行为抽象基础的英美法系,是衡平法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法系传统迥异,我国在移植该制度的同时必须基于本国法律生态系统进行本土化努力。应当运用区分原则厘清信托合同与信托之间的关系,对信托设立和信托生效法律行为的性质和要件加以检讨,最终区别信托合同、信托财产登记和信托行为的概念和相互关系,通过解释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本土化信托与其他民商法制度的协同。  关键词:信托行为;物权变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