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_lili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村聚落景观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总结前人在乡村聚落研究上所做的贡献,分析乡村聚落景观形成的诸多原因,有利于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为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37-02
  一、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聚落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作为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憩、劳动生产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学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乡村聚落学是研究乡村聚落(狭义的聚落)的景观、形成、演变、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的一门学科[1-3]。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这一时间段内的乡村聚落研究多侧重于描述聚落的形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980年以来,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地理学等影响,西方的乡村地理学研究逐步向人文和社会方向转型。
  随着乡村聚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诸多学者运用GIS的方法开展对乡村聚落的研究。2012年,李红波等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发表《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及近今趋势》,提出乡村聚落的人文和社会化与乡村重构趋势。2014年,吴江国等运用GIS的方法,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在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型特征[3]。2015年,宋晓英等学者发表《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一文,引用GIS和密度估算方法,分析了蔚县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乡村聚落演化,指出其演化受自然、军事、人口、经济等的影响[4]。
  二、乡村聚落研究相关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在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产生的理论。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唯生产力论、非决定论、协调论等。人地关系协调是人地关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其主要强调人地关系中各子系统(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目的是人地系统的和谐发展。人地协调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可接受性不断加强[5]。
  (二)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中心地》一书中提出的,成为研究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理论。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中心地的概念,表述为向居住地周围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地,并发现中心地的分布会受到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因素的影响,由此中心地有等级大小之分,等级的大小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服务半径。通过确定中心地经贸活动的影响半径,加之空间组合的概念,形成中心地的网络结构,他还提出在理想环境下的聚落分布的六边形模式[5]。
  (三)系统论
  19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L.V.Bertalan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奠定了系统论发展的科学基础,到70年代,在各国的学科领域内掀起了“系统运动热潮”。
  系统学作为一类严谨的科学,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越来越多的地理研究者将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地理学研究,诸如建立地理研究的系统模型,界定系统的研究边界,在城镇规划、区位选择等方面,系统思维与地理思维形成了较好的契合。随着RS、GIS、GPS等系统学科的发展,地学研究逐渐打破静态的思维方式,通过一些动态的模型,更加明确了地理研究的可视化和动态演化。系统论也成为地理科学方法的核心,系统学思维为地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前景[6]。
  (四)分形研究理论
  1967年美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B.Mandelbrot)提出分形理论。分形是指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如海岸线的局部和整体的相似[7]。分形理论被用于地理学是一种定量研究。国外将分形理论应用于聚落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阿林豪斯、巴蒂和富兰克豪泽。阿林豪斯运用分形理论对中心地进行重构,并证明分形方法可以生成廖什体系。
  巴蒂在1994年与朗利联合出版了《分形城市》著作,书中探讨了城市的边界、土地利用形状、城市形态等。法国学者富兰克豪泽出版《城市结构的分形性质》,并于2000年发现城市化进程中,聚落形态演化逐渐出现的分形特征。
  国内研究在1990年开始,艾南山等将分形理论引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城市规模和结构[8];陈彦光、刘继生和朱晓华等相继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1998年,单纬东、陈彦光发表《信阳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的分形几何特征》一文,通过对信阳地区、罗山县域、周党镇村镇的聚落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了其相似分形性质。2014年,吴江国、张小林等结合分形理论,通过研究对比苏南地区和皖北地区的聚落,发表《苏南和皖北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对比分析——以镇江丹阳市和宿州桥区为例》一文,证明分形理论对聚落体系规划的实用性和科学性[9]。
  三、乡村聚落景观及空间格局研究综述
  (一)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内容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全面展开。景观格局的定义来源于景观生态学,是一种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外在现象。景观格局又称景观结构,由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排列组合形成,是生态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尺度上的结果[10]。
  乡村景观研究最早在捷克、荷兰、德国等国家开展。研究内容主要为: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的演变;分尺度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的类型;研究乡村景观,通过乡村规划调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乡村景观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文化感知等。   (二)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成果
  19世纪80年代,乡村景观研究在中国兴起。相对于国外,中国的乡村聚落研究起步较晚,但却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挑战的领域。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主要包括乡村住宅环境、乡村聚落的景观类型以及评价、乡村规划、乡村旅游等方面。近年来,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著作颇丰。
  1.景观格局。汤国安通过GIS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水系、地形、交通、城镇距离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提出聚落格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11]。蔡为民、唐华俊等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的农村居民点格局[12]。冯文兰等通过GIS缓冲区分析和度量方法,选取高程、水系、交通网、坡度对乡村聚落的空间集聚做了定量化分析[13]。
  2.乡村聚落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姜广辉等学者将北京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景观指数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的要素之间的关系[14]。刘仙桃研究了地形、河流以及公路交通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得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分为集群型、随机型和均匀型3种类型。
  3.乡村景观评价。刘滨谊与王云才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理学的理念建立了乡村景观的可居度评价,可达度评价,相容度评价,以及敏感度评价和美景度评价体系[15]。谢花林与刘黎明从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出发,通过构建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16]。赵勇等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了社会调查,构建15项指标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分析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为 4 种类型及相应做出评价[17]。
  4.村落规划。郭晓东等通过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进行分析,发现人们对居住点的选择更倾向于空间较为开阔、交通更为方便、水源条件更为适宜的地方。但人口的扩张、聚落数量的增加,导致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分散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中心村建设,促进和引导乡村聚落适度集中,从而实现乡村聚落的健康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18]。
  四、结论及展望
  通过以上对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聚落景观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投入了更多的物力财力在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乡村聚落的研究可以为农村及农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但是,我国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RS技术和GIS技术结合的研究方式亟待提升。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引起的人口迁徙或转移将给乡村聚落景观带来更大的变化,引起更多的人口、耕地规模的变化。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国务院2014年发布31号文件和2015年发布62号文件后,研学旅行这一历史悠久却长期被忽视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热点,但当前的研究、政策均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市场和教育领域,对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和需求的研究尚少。对重庆市7所不同类型高校的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需求价格较低的研学旅行产品,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与参与情况及在时间、范围、组织方、组织形式、主题等方面的需求则因年级、专
期刊
摘 要:中心城区是一个大都市发展的起点和焦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通过构建中心城区指标体系,应用国际上通行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分配,采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2015年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的经济社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项评价、位次排序、区际差异和分析解释,以对其进行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竞争力;中心城区;指标
期刊
摘 要:我国城乡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都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而且我国农村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且程度不断加剧,农村空心村整治受到关注。因此,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深入探究湖北省农村空心村的现状,分析产生农村空心化的原因,尝试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心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自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以来,“一带一路”这一词已经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蓝图如今也正在一步步地构建和实施中。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2015年9月16日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这一词语并非是某种确切的看得见的实体企业,或是一个直观可见地为
期刊
摘 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理所当然会选择的一项制度,这对于限制国家权力,充分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保证审判的公正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却堪忧。针对这项被认为理所当然要写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度,为什么在中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公众不赞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识是否过于简单,应当如何全面看待这一制度。基于对50份刑讯逼供案例的实证研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
期刊
摘 要:随着企业多元化业务发展,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但集团内部业务板块、子公司特点多样性使集团管控越来越富有挑战性,集团分类管控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经营难度系数充分调节的业绩考核,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增强业绩考核方法的重要适用性的方式,研究有效的业绩考核模型,是提升集团管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集团构建分类管控模式、增强集团管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集团管控;分类管理;综合业绩考核;经营
期刊
摘 要:以吉林省2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14年年报,建立评价吉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33-03  吉林省
期刊
脂代谢紊乱导致大量脂质在大中动脉中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巨噬细胞摄取过量的修饰脂蛋白,导致细胞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以脂滴形式积聚并形成泡沫细胞,是发生AS的重要过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是一种
摘 要:以“互联网+税务”为视角,分别从互联网思维方式、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征管力量和素质、各项管理机制,以及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议:积极培育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积极优化税务人员人力资源建设、缓解突出矛盾;健全专业化管理机制、协同互动机制和后续管理机制;搞好大数据的搜集与准备、整合与加工、分析与应用三个环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持续发展和完善,农村银行业发展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因此,选取了河北省90个县(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河北农村银行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银行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银行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但效力有限,而农村银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增加则与农村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