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课后习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从一题多解、习题前置的角度出发,浅谈不同的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课堂效率;提高;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习题教学占据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半壁江山,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高效地利用课后习题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各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一题多解 统揽全“局”
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2.5—4是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如果要通过这幅照片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可以采用哪几种方法?试一试。照片中的数字是小球落下的距离,单位是厘米。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课后习题第5题,课程标准对此题的说明是向学生介绍一种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新方法—频闪法,要求学生利用公式和图像解決该问题。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出如下尝试: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审题然后让学生将此题的焦点锁定在“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此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而此公式的适用条件为v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应先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此时学生就会想到计算相邻两位置间的距离且比较是否相等,紧接着就会想到用来求物体的加速度,此时教师就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那些公式涉及加速度?”学生也会快速在脑海中搜索出,,还有,学生也会立即发现这三个公式都得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学生就会去思考求解瞬时速度的方法即;这样的话用这三个公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求的加速度;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还有求得加速度的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像法求得加速度,而在图像法中所要求得瞬时速度的方法在上面已经提到了;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到开始的地方:“能不能用求得此物体的加速度,学生通过上面的判断已经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已满足,剩下的就是判断v0=0的条件是否满足。在这里可以用到数学中常用的假设法,即假设v0=0则应满足,结果刚好满足,就可用求得加速度。回头总结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到了求得加速度的方法有六种,可能也需要至少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将学生在前两章学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全部提及,将学生从手忙脚乱的题海中解脱出,何乐而不为!
例2、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_________;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_________,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_。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__。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课后习题第2题,解决此题必须要对重力、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要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决定因素了如指掌,通过此题的练习即可复习前三节的知识,还能对前三节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达到能力的迁移。
二、习题前置、呼前应后
例3、空气中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相距0.1mm,为得到2的电容,每个极板的面积应该多大?把答案与一扇窗户的面积比较。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课后习题第2题。笔者认为该题应穿插在本节课新课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后可直接拿出来练习。学生读完题后可想到用公式进行数学变形后得到代入数值后得到S=22.6m2,而部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因没有注意电容的单位可能出错,通过点评可及时的纠正。学生对22.6m2的面积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此题的真正意境在于最后一句话“把答案与一扇窗户的面积比较”,所以在计算出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的面积后可在教室用示教刻度尺测量一扇窗户的宽和高分别为1.1m和2m,则面积为2.2m2,可以看出极板面积是一扇窗户面积的10倍,学生才体会到22.6m2的面积具体为多大,而此电容器的电容为2,距离仅为0.1mm,若为2F,则面积要扩大106倍,通过此题的练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强化练习新学内容;让学生养成换算单位的良好习惯;体会电容的单位微法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法拉(F)更大;说明了引入时展示的纸质电容器为什么要卷起来——节省空间;为后面“常用电容器”的学习埋下伏笔。大大提高了新课教学的“胃动力”,值得尝试。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课后习题第2题。笔者认为该题应穿插在本节教学内容新授课讲授完“重力做功”、“重力势能”之后进行课堂练习,即可体会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做功的绝对性,还能强化巩固新学内容,可做到一石二鸟。
习题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步骤,是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式,并且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课后习题,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课堂效率;提高;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习题教学占据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半壁江山,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高效地利用课后习题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各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一题多解 统揽全“局”
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2.5—4是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如果要通过这幅照片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可以采用哪几种方法?试一试。照片中的数字是小球落下的距离,单位是厘米。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课后习题第5题,课程标准对此题的说明是向学生介绍一种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新方法—频闪法,要求学生利用公式和图像解決该问题。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出如下尝试: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审题然后让学生将此题的焦点锁定在“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此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而此公式的适用条件为v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应先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此时学生就会想到计算相邻两位置间的距离且比较是否相等,紧接着就会想到用来求物体的加速度,此时教师就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那些公式涉及加速度?”学生也会快速在脑海中搜索出,,还有,学生也会立即发现这三个公式都得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学生就会去思考求解瞬时速度的方法即;这样的话用这三个公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求的加速度;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还有求得加速度的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像法求得加速度,而在图像法中所要求得瞬时速度的方法在上面已经提到了;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到开始的地方:“能不能用求得此物体的加速度,学生通过上面的判断已经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已满足,剩下的就是判断v0=0的条件是否满足。在这里可以用到数学中常用的假设法,即假设v0=0则应满足,结果刚好满足,就可用求得加速度。回头总结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到了求得加速度的方法有六种,可能也需要至少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将学生在前两章学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全部提及,将学生从手忙脚乱的题海中解脱出,何乐而不为!
例2、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_________;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_________,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_。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__。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课后习题第2题,解决此题必须要对重力、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要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决定因素了如指掌,通过此题的练习即可复习前三节的知识,还能对前三节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达到能力的迁移。
二、习题前置、呼前应后
例3、空气中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相距0.1mm,为得到2的电容,每个极板的面积应该多大?把答案与一扇窗户的面积比较。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课后习题第2题。笔者认为该题应穿插在本节课新课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后可直接拿出来练习。学生读完题后可想到用公式进行数学变形后得到代入数值后得到S=22.6m2,而部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因没有注意电容的单位可能出错,通过点评可及时的纠正。学生对22.6m2的面积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此题的真正意境在于最后一句话“把答案与一扇窗户的面积比较”,所以在计算出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的面积后可在教室用示教刻度尺测量一扇窗户的宽和高分别为1.1m和2m,则面积为2.2m2,可以看出极板面积是一扇窗户面积的10倍,学生才体会到22.6m2的面积具体为多大,而此电容器的电容为2,距离仅为0.1mm,若为2F,则面积要扩大106倍,通过此题的练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强化练习新学内容;让学生养成换算单位的良好习惯;体会电容的单位微法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法拉(F)更大;说明了引入时展示的纸质电容器为什么要卷起来——节省空间;为后面“常用电容器”的学习埋下伏笔。大大提高了新课教学的“胃动力”,值得尝试。
分析:此题为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课后习题第2题。笔者认为该题应穿插在本节教学内容新授课讲授完“重力做功”、“重力势能”之后进行课堂练习,即可体会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做功的绝对性,还能强化巩固新学内容,可做到一石二鸟。
习题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步骤,是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式,并且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课后习题,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