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深入研究分析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体育学困生提出“三关三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即“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已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关三不;体育学困生;转化
“体育学困生”是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却较大,因此不可等闲视之。做好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针对体育学困生问题,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 体育学困生及其成因
1.1 体育学困生
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那些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不如别人,在体育学习中暂时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相对落后,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的学生。
1.2 “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
内在原因。其一,先天性体育素质的差异。学生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一些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十分吃力和困难。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过于肥胖、矮小、单薄,因而在体育学习中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其二,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强。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没有很好的学习体育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认为再努力也没有效果。其三,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类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从来没有感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其四,不重视体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不想学,自然就学不好。其五,性格内向、封闭、孤僻。不想和老师沟通,也不愿和同学交流、合作,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外部原因。影响“体育学困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观念,如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们的过分溺爱和呵护,往往使学生从小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怕吃苦,怕伤害,此其一。第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也往往是形成体育学困生的重要外部因素。第三,教育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在缺乏师资或运动场地、器材的条件下,只接触过体育的皮毛,故缺乏体育运动应具有的基础运动能力。第四,精神负担重。一些学生思想过度紧张、害怕,导致心理障碍,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
2 “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提出及其内容
“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而提出的。
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帮助体育学困生改变自我形象,从心底抛弃“我不行,我不是学体育的料”等想法,应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体育,变“我不行”为“我也行,我也能”,全面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新时代学生的“成人”形象,变过去“你要我练”为“我要练,我想练,我乐练”这一意识中来。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最后针对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提出了“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体育学困生现象,不歧视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们,而且要根据困难形成原因因材施教、个别指导,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由不喜欢到真正喜欢体育,直至最后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技能,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 “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学困生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1 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
体育学困生的转化要求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体育不是精英体育,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不论是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基础都不尽相同,体育学困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相信他们,而不应忽视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育学困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比其他同学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信任和帮助。在教学中,我们应对他们抱有真诚的期待和信心,耐心帮助他们,当他们在学习中不如意时,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用成绩的反馈作用来激发他们,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们,并没有忽视他们,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体育学困生并非样样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应倍加珍惜,并让他们发扬光大。让每一个体育学困生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并养成终身体育健身意识,为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是每一个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2 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
排除心理障碍是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关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了对学生深沉的爱,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教师只有热爱学困生,才能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才能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体育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可能内向,封闭,可能自卑,敏感,多疑。但他们也可能在渴望帮助,更渴望成功。我们应该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让他们积极走进体育,融入体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在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体育学困生进行感情倾斜,关注他们,走进他们,真诚地对待他们,从而逐步取得他们的信懒。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爱,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进而健康愉快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在课余时间,我们应尽可能地多和体育学困生交流,谈心,甚至一起散步,一起锻炼,一起组织并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从而能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这样既能融洽师生感情,又能从心理上激发他们上好体育课的内在动机。
3.3 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
一般而言,造成体育学困生这一现象并非学生本意,而且有时造成体育学习困难也不是他们自身原因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也没有理由放弃他们。
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不同,出现的困难也不相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是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用心去体会,去交流、沟通,去帮助他们学会战胜自己;如果是技术问题,则应手把手不厌其烦、反复示范、训练,让他们由不会到会,逐步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重他们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培养他们不断奋进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团结、友好和协作的体育团队精神。其实,体育不光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更是每个人终生必须修好的一门功课。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精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体育教师在对体育学困生不离不弃的同时,更应该鼓励他们自己不要放弃自己,激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迎接人生挑战的生活勇气。
4 结论
“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既是我们教改实验和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推广应用“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阳光、走进操场、走进体育,健康快乐成长,能为祖国未来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和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国平.体育教学中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矫治.体育师友,2004.6.
[2]李泽群.对体育学习困难大学生的研究.体育成人教学月刊,2003.4.
[3]黎红金.浅谈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三关三不;体育学困生;转化
“体育学困生”是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却较大,因此不可等闲视之。做好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针对体育学困生问题,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 体育学困生及其成因
1.1 体育学困生
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那些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不如别人,在体育学习中暂时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相对落后,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的学生。
1.2 “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
内在原因。其一,先天性体育素质的差异。学生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一些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十分吃力和困难。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过于肥胖、矮小、单薄,因而在体育学习中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其二,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强。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没有很好的学习体育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认为再努力也没有效果。其三,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类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从来没有感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其四,不重视体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不想学,自然就学不好。其五,性格内向、封闭、孤僻。不想和老师沟通,也不愿和同学交流、合作,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外部原因。影响“体育学困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观念,如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们的过分溺爱和呵护,往往使学生从小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怕吃苦,怕伤害,此其一。第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也往往是形成体育学困生的重要外部因素。第三,教育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在缺乏师资或运动场地、器材的条件下,只接触过体育的皮毛,故缺乏体育运动应具有的基础运动能力。第四,精神负担重。一些学生思想过度紧张、害怕,导致心理障碍,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
2 “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提出及其内容
“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而提出的。
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帮助体育学困生改变自我形象,从心底抛弃“我不行,我不是学体育的料”等想法,应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体育,变“我不行”为“我也行,我也能”,全面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新时代学生的“成人”形象,变过去“你要我练”为“我要练,我想练,我乐练”这一意识中来。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最后针对体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提出了“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体育学困生现象,不歧视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们,而且要根据困难形成原因因材施教、个别指导,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由不喜欢到真正喜欢体育,直至最后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技能,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 “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学困生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1 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
体育学困生的转化要求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体育不是精英体育,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不论是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基础都不尽相同,体育学困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相信他们,而不应忽视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育学困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比其他同学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信任和帮助。在教学中,我们应对他们抱有真诚的期待和信心,耐心帮助他们,当他们在学习中不如意时,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用成绩的反馈作用来激发他们,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们,并没有忽视他们,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体育学困生并非样样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应倍加珍惜,并让他们发扬光大。让每一个体育学困生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并养成终身体育健身意识,为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是每一个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2 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
排除心理障碍是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关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了对学生深沉的爱,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教师只有热爱学困生,才能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才能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体育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可能内向,封闭,可能自卑,敏感,多疑。但他们也可能在渴望帮助,更渴望成功。我们应该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让他们积极走进体育,融入体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在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体育学困生进行感情倾斜,关注他们,走进他们,真诚地对待他们,从而逐步取得他们的信懒。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爱,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进而健康愉快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在课余时间,我们应尽可能地多和体育学困生交流,谈心,甚至一起散步,一起锻炼,一起组织并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从而能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这样既能融洽师生感情,又能从心理上激发他们上好体育课的内在动机。
3.3 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
一般而言,造成体育学困生这一现象并非学生本意,而且有时造成体育学习困难也不是他们自身原因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也没有理由放弃他们。
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不同,出现的困难也不相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是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用心去体会,去交流、沟通,去帮助他们学会战胜自己;如果是技术问题,则应手把手不厌其烦、反复示范、训练,让他们由不会到会,逐步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重他们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培养他们不断奋进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团结、友好和协作的体育团队精神。其实,体育不光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更是每个人终生必须修好的一门功课。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精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体育教师在对体育学困生不离不弃的同时,更应该鼓励他们自己不要放弃自己,激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迎接人生挑战的生活勇气。
4 结论
“关注体育学困生,不忽视他们;关爱体育学困生,不轻视他们;关照体育学困生,不放弃他们。”既是我们教改实验和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推广应用“三关三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阳光、走进操场、走进体育,健康快乐成长,能为祖国未来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和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国平.体育教学中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矫治.体育师友,2004.6.
[2]李泽群.对体育学习困难大学生的研究.体育成人教学月刊,2003.4.
[3]黎红金.浅谈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