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苏辙集》,见卷十一有《次韵毛君烧松花六绝》,其之二云:饼杂松黄二月天,盘敲松子早霜寒。山家一物都无弃,狼籍乾花最后般。
自注:蜀人以松黄为饼甚美。
可见,北宋时四川人已经能制作出非常味美的“松黄饼”了。可惜苏东坡的这位子由老弟未能将制法记下。
南宋时林洪《山家清供》收录有“松黄饼”:暇日过大理寺,访秋岩陈评事介,留饮。出二童,歌渊明《归去来辞》,以松黄饼供酒。陈方巾美髯,有超俗之。饮边味此,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春采松花黄,和蜜,模作饼,如鸡舌龙涎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自有所益也(按:最后一句,《夷门广牍》本作“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古龙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延永纪算“)。
这里,林洪写到了品尝“松黄饼”的感受:油然生山林之兴,觉得驼峰、熊掌皆低一档次。又记其制法:春天(或春末),取松花黄,加蜂蜜和匀,用模具压为饼,如同鸡舌龙涎香的形状。由此看来,这种饼形如鸡舌,小巧得很。它既香味清甘,又对人有补益作用。
明代,出现了“松黄糕”,宋诩的《宋氏养生部》中,对其有详细记载:松黄糕(《韵府》云:松花名松黄,服之轻身。):松黄六升、白糯米绝细粉四升、白砂糖一斤、蜜一斤,少水溲和,复碓之,复筛之,甑中界之,蒸,至粉熟为度。
文中,“松黄糕”的配方、制作过程讲得很清楚。为他人的仿制提供了方便。另外,还有说明:松黄即松花,服用有轻身作用。清代,无名氏的《调鼎集》中记有“粉花香瓜”:松花和米粉做团,起棱如香瓜式,内裹各种馅。
这是一种用松花、米粉制作的带馅的外形有棱的如“香瓜”一般的“团”子。外形有特点,包馅后也味美。只是制法太简略,一般人不得要领。
清代,夏曾传的《随园食单补正》中收录有“松花藏糕”:用糯粉,以澄沙为馅,拌松花蒸之,色嫩黄而香甘可爱。
这似乎是杭州一带的制法,但仍简单了一些。
清末,冲斋居士著的《越乡中馈录》中收录有“松花麻团”:摘松花晒燥,取其粉,细绢筛过,用糯粉裹甜馅为团,或饺,下水放熟。撩起,外松花,清香可口。有因水煮太湿,而先将糯粉调水,入镬柳熟后,裹馅粉者,惟嫌冷耳。
这是“越乡”——浙江绍兴民间制作松花团或饺子的一条资料,从取松花粉到制团、饺,记述较详细,有实用价值。
从上述的例子看,古人对用松黄制作的饼、糕、团所以感兴趣,风味之外,重要原因,还在于松黄的食疗作用。
据《唐本草》:“松花名松黄……,酒服,轻身、疗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松花粉时说:“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辩》“松花”条:“取花上黄粉点茶,别是一番风味。但不能停久,和白糖作饼,稍可久留。性能润肺。酿酒服可疏风。取初抽嫩心,状如鼠尾者,捣碎浸酒服,治风眩头晕、肿痹……”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松花”条亦云:“花上黄粉,及时拂取,和白沙糖作糕饵,食之甚美。亦可酿酒。主养血息风。多食亦能助热。单服治泻痢,随证以汤调。”这些,都值得今人进一步研究。
如今,在民间,依旧有食用松黄粉糕饼的。苏州地区,立夏时节,“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蚕豆等。而邻里之间,亦有互赠松花团子的。据有关资料,“松花团子”取用一定比例的糯米、粳米合磨出粉,加水调拌揉匀,取小剂,搓圆,包裹馅料(有豆沙、芝麻甜馅、马兰头咸馅等),下沸水锅煮熟,捞起,沥水,然后再放进盛有松花粉的竹匾中滚一滚,均匀沾上松花粉即成。因为米粉是新磨的,松花粉是新采集晒干的(马尾松之松花粉),馅心也是现制的,故这“松花团子”香、糯、鲜、美,有一种诱人之魅力。
自注:蜀人以松黄为饼甚美。
可见,北宋时四川人已经能制作出非常味美的“松黄饼”了。可惜苏东坡的这位子由老弟未能将制法记下。
南宋时林洪《山家清供》收录有“松黄饼”:暇日过大理寺,访秋岩陈评事介,留饮。出二童,歌渊明《归去来辞》,以松黄饼供酒。陈方巾美髯,有超俗之。饮边味此,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春采松花黄,和蜜,模作饼,如鸡舌龙涎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自有所益也(按:最后一句,《夷门广牍》本作“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古龙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延永纪算“)。
这里,林洪写到了品尝“松黄饼”的感受:油然生山林之兴,觉得驼峰、熊掌皆低一档次。又记其制法:春天(或春末),取松花黄,加蜂蜜和匀,用模具压为饼,如同鸡舌龙涎香的形状。由此看来,这种饼形如鸡舌,小巧得很。它既香味清甘,又对人有补益作用。
明代,出现了“松黄糕”,宋诩的《宋氏养生部》中,对其有详细记载:松黄糕(《韵府》云:松花名松黄,服之轻身。):松黄六升、白糯米绝细粉四升、白砂糖一斤、蜜一斤,少水溲和,复碓之,复筛之,甑中界之,蒸,至粉熟为度。
文中,“松黄糕”的配方、制作过程讲得很清楚。为他人的仿制提供了方便。另外,还有说明:松黄即松花,服用有轻身作用。清代,无名氏的《调鼎集》中记有“粉花香瓜”:松花和米粉做团,起棱如香瓜式,内裹各种馅。
这是一种用松花、米粉制作的带馅的外形有棱的如“香瓜”一般的“团”子。外形有特点,包馅后也味美。只是制法太简略,一般人不得要领。
清代,夏曾传的《随园食单补正》中收录有“松花藏糕”:用糯粉,以澄沙为馅,拌松花蒸之,色嫩黄而香甘可爱。
这似乎是杭州一带的制法,但仍简单了一些。
清末,冲斋居士著的《越乡中馈录》中收录有“松花麻团”:摘松花晒燥,取其粉,细绢筛过,用糯粉裹甜馅为团,或饺,下水放熟。撩起,外松花,清香可口。有因水煮太湿,而先将糯粉调水,入镬柳熟后,裹馅粉者,惟嫌冷耳。
这是“越乡”——浙江绍兴民间制作松花团或饺子的一条资料,从取松花粉到制团、饺,记述较详细,有实用价值。
从上述的例子看,古人对用松黄制作的饼、糕、团所以感兴趣,风味之外,重要原因,还在于松黄的食疗作用。
据《唐本草》:“松花名松黄……,酒服,轻身、疗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松花粉时说:“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辩》“松花”条:“取花上黄粉点茶,别是一番风味。但不能停久,和白糖作饼,稍可久留。性能润肺。酿酒服可疏风。取初抽嫩心,状如鼠尾者,捣碎浸酒服,治风眩头晕、肿痹……”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松花”条亦云:“花上黄粉,及时拂取,和白沙糖作糕饵,食之甚美。亦可酿酒。主养血息风。多食亦能助热。单服治泻痢,随证以汤调。”这些,都值得今人进一步研究。
如今,在民间,依旧有食用松黄粉糕饼的。苏州地区,立夏时节,“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蚕豆等。而邻里之间,亦有互赠松花团子的。据有关资料,“松花团子”取用一定比例的糯米、粳米合磨出粉,加水调拌揉匀,取小剂,搓圆,包裹馅料(有豆沙、芝麻甜馅、马兰头咸馅等),下沸水锅煮熟,捞起,沥水,然后再放进盛有松花粉的竹匾中滚一滚,均匀沾上松花粉即成。因为米粉是新磨的,松花粉是新采集晒干的(马尾松之松花粉),馅心也是现制的,故这“松花团子”香、糯、鲜、美,有一种诱人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