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一生多艰,是诗词救了她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2月17日,99岁的叶嘉莹先生,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写道:“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诗魂”;痖弦称赞叶嘉莹是“穿裙子的士”;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都让她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不曾忘却的初心
  很多人都知道,叶先生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的身份,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但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这些头衔,也不足以概括她跌宕的人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面对北平的沦陷,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
  日本占领时期,母亲因手术意外去世;大学毕业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南下台湾后,丈夫因白色恐怖遭到政治迫害。20世纪中期,叶嘉莹辗转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
  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学,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
  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在她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温家宝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慰藉一生的诗行
  叶先生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定居台湾时,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叶嘉莹抱着幼小的女儿寄居在友人家的客厅里,写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1978年,她开始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
  以此生,许诗学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以乐语,教国子
  叶嘉莹认为,吟诵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形式。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 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示例】
  比如李白有一首小词叫《忆秦娥》,我们可以这样来读: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yè),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bie四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 (jie四声),
  咸阳古道音尘绝 (jue四声)。
  音尘绝 (jue四声),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e四声)。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有一个秦地的女子,她在一个小楼上,晚上梦醒了就怀念这个人。“咽”就是呜咽的声音,吹箫的声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每一年杨柳绿的时候,我就想到在灞陵送走的那个所爱的人,我们在灞桥上送别。
  乐游原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个高原,很多人说登上乐游原可以看见整个长安城。“乐游原上清秋节(jie四声)”,乐游原上那个凄清的秋天的节气又到了,“咸阳古道音尘绝(jue四声)”,可是我送走的那个人,从咸阳古道上走的那个人,消息断绝了。
  现在只剩下什么呢?“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剩下秋风之中,落日的斜阳照在长安城的城楼上。
  这是唐代的一首绝妙好词,但是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一定要读出入聲来,才能传达它的悲哀,才能够传达词调的美感。
  “一首完整的诗,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叶嘉莹如是说道。
  如今,99岁的叶先生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轻人的生命,仍然在坚持辛勤工作。她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群学书院”)
其他文献
汤楚军,南京书友。在孔夫子旧书网开店12年,店铺名称“唯楚书店”。  书店起源  店主汤楚军说自己是湖南农村人,没读多少书,1998年家乡发大水,房屋、土地都被淹后,便一直在外求生计。他在长沙开过餐馆,去广州打过工。他的兄长是读书人,现在北京。2003年,兄长在南京读硕后曾留在南京工作,看他生计一般,为了帮他,就叫他来南京做点小生意。兄长学书法的,也懂点书,便教他开了个小书店。因家乡湖南,兄长特意
期刊
今天下午忽然天降大雪,舷窗外雪片又大又密,整整一冬也不见如此大的雪;我喜欢有声的大雨和无声的大雪,不多时一些停在停机坪上的飞机全包着厚厚的白雪,像白糖做的。因之起飞延时,花了至少一个小时才用热蒸汽融掉了机翼机身上的雪被,否则上了天就会结成可怕的冰壳。这大雪叫我嘀咕起来:今春以来依然盘踞大地上的严寒要来伴我此行?  拉丁区  早春的天气特别脆弱,像得了感冒,说热就像发烧一样烧起来,说冷就冷得发抖。但
期刊
11月9日,2020年度“最美的书”(原“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25种图书在全国145家出版社的32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将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2021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我省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翻阅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1991-2003》、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嘉卉 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凤凰出版社《画屏:传统与未来》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书之极》4种图书入选,总量居
期刊
甘而可(1955- ),男,出生于安徽黄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安徽徽州早在唐代就以漆器闻名,当地盛产漆树,具备丰富的大漆资源和悠久的工艺传统,且徽人文风昌盛、生活细致,故而徽州漆器具有丰富多样的工艺技法和精雅的面貌。其中犀皮漆以其复杂的工艺、丰富变幻的肌理为徽州漆器技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犀皮”并不是犀牛皮,而是由于多用黄、赤、黑三色填入,纹理常似犀牛皮、虎皮,所以又常被称
期刊
玄武湖解放门,沿着城墙根一路向东,你便能见到台城书房。  台城书房,顾名思义,在台城,是一间城墙内的书店。书、茶、城墙,仿佛能将红尘万丈的人间隔绝在这片天地之外。  暖色的灯光,古朴的书架,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流淌的古琴声把你重重包围住,满屋茶香满屋书,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搜索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藏在城墙内的书房显得格外的安静。走进这里,你会禁不住放轻脚步,让躁动的心也跟着静下来。  书房的四壁皆为
期刊
11月10日,“2020年鼓楼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暨致敬抗疫英雄‘百姓原創朗读者’专题展演活动”在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主题为“平凡的荣耀——抗疫中的鼓楼人”,用“朗读”致敬英雄,用“讲述”弘扬抗疫精神。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2020年鼓楼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以及致敬抗疫英雄鼓楼“百姓原创朗读者”专题展演。据了解,“百姓原创朗读者”项目是鼓楼区近年来重点打
期刊
席慕蓉(1943- ),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蓉诗歌的第一主题,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体验着生命中的温柔美好,其作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仿佛有青鸟引路  有花香伴着我们登岸  丰饶的丛林  就在前面延展著绿色的浓荫  生命美如  一个刚刚开始的梦境  而我是那个衷心感激的女子  醒来之后 发现  你依然在我身旁  静静
期刊
圣琼·佩斯(1887-1975),法国诗人、外交官。代表作品有《阿纳巴斯》《流亡》等。于1916至1921年在北京法国使馆任职,其间写出长诗《阿纳巴斯》,引起国际文坛的瞩目。圣琼·佩斯在中国使馆工作期间,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多重影响。《阿纳巴斯》这部作品就是圣琼·佩斯吸收中国文化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196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梦水曦光洗洁的  飞桥与天穹窈窕相连,  白日令人赞羡的童年,  
期刊
当代艺术史离不开草间弥生这位“怪婆婆”。90余岁高龄依旧活跃在艺术圈和时尚圈的她,以一头火红的短发、一身标志性波卡尔圆点服装的造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圆点女王”“日本怪婆婆”。  “怪”这一特质,成就了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她的伯乐之一、英国文艺批评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称其为“妖精”,因为她常常打破艺术的定义,创作出令人震惊的艺术形象。草間弥生的作品曾多次引领风潮,但在备受艺术圈和时尚圈
期刊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他出生于列宁格勒,因创作风格和思想与前苏联文化环境格格不入,被驱逐出境,移居美国。布罗茨基吸收了俄罗斯和英美的诗学养分,在文学创作中形成富于原创性的语气和语体,其叙述也超越通常的意识形态控诉和伤痛展示,显得耐人寻味。布罗茨基最佳的诗歌和散文,都是在勉力追求这种表述。1987年,布羅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当一场暴风雪给海港施粉,当吱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