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本文从学生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复习中出现的情绪懈怠、兴趣索然、复习效果不得法等现象,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诸如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图形归纳、图示加文字归纳、表格对比归纳、计算题归纳和开展探究活动等方法,进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逻辑结构 图形归纳 图表对比 计算归纳 探究活动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要学方法。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复习中,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有的学生却觉得索然寡味,而且大部分学生弄不清楚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把内容简单的当成零散知识的组合,或者干脆把内容完全“理论化”,与实践脱节,认为书里所介绍的经济知识,无法运用于实际生活。绝大部分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停留在以往的老观念中,认为在政治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所以复习结束之后,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知识,更不用说要他们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复习好这个单元,是有很多规律和方法可循的。
一、 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且,生产是决定环节,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生产出来的产品先用来分配,由于各人的需求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交换,从而达到各取所需。消费是整个过程的目的和动力,只有当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才会不断的往前发展。每一个国家的国际、国内背景构成了这四个环节存在的历史舞台。《经济生活》在内容的编写上正是按照这个逻辑结构来处理的。
第一单元“神奇的货币”主要讲述的是消费环节。第一,消费活动需要商品,获得商品必须要有交换,或直接交换,或以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商品种类的繁多,出现了“电子货币”信用卡和支票。第二,消费活动会使商品的数量不断产生变化,从而使供求关系不断变化,进而使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反过来,商品价格的波动又会影响人的生活(本质上是消费),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对消费品的生产。第三,消费活动中往往融入了人的消费心理,会表现出不同消费类型及消费观念。课本中从德育的角度提出了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坚持的几个原则。第四,在消费活动中,涉及到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课本从德育角度,提出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虽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二、图形归纳
学生在复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的关系时,虽然会用到很多文字和语言来记忆,但是在运用中仍然会记混。倘若借助图形来理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图1)。
学生在复习价格的影响因素时(见图2),书上的知识比较分散,倘若借助图形归纳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学生在复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见图3),用图形表示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很清晰地看出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且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而且把两个图表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价格不会与价值完全等同呢?就是因为商品价格还受到供求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三、图示加文字归纳
学生在复习中,对知识点逐一记忆,固然能夯实基础。但仅用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觉犹如从商店买了一大堆东西,但不知道干什么用。所以在复习时能将每个知识块用图示+文字归纳法来掌握,效果会更好。如讲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时可用图4来表示。
图4表示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的获利就会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同时从图4还可以引申出,生产者获利减少或增多时,除了调节生产规模,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来达成。
四、表格对比归纳
复习中应该适当地运用图表对比归纳法,将散而乱的知识点,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复习信用工具时,用表格来进行信用卡和支票的对比:
五、计算题归纳
在复习《经济生活》时,学生普遍认为计算题不易掌握,这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解答此类问题,而且要对这类题加以归纳,分别加以掌握。这里涉及的计算题主要有这样几种:(1)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2)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题。
(3)关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4)关于货币升值(贬值)或汇率升降的计算题。
下面笔者就用一个例题来加以说明:
例:(2008年全国卷I)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该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 12元B 12.5元C 18元 D 18.75元
这道题把数学知识与政治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普遍感到较难,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理解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弄清楚题中的正比与反比关系,如果题意体现的是正比关系,可以把要求的结果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X=N(1±A%)(N表示已知的价值额,A%表示已知的百分比,如果是提高百分比,用加号,如果是降低用减号)。如果题意体现是反比关系,可以把要求的结果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X=N/(1±A%)(N表示已知的价值额,A%表示已知的百分比,如果是提高百分比用加号,如果是降低用减号)。此例题中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X,也即X=15/(1+50%),计算得X=10元。因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成反比关系。当货币贬值20%后,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Y,也即Y=10/(1-20%),计算得Y=12.5元。因为货币量与货币贬值成反比。
六、开展探究活动
学习《经济生活》的第一个单元的情感价值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去调查人们的消费状况、对金钱的看法,收集体现各种金钱观的具体事例。分组或在全班进行研究、探讨和辩论。将相关材料精选集中、相关论点筛选出来,对人们的消费类型、消费心理,以及所体现的消费原则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要正确消费,正确对待金钱。
(作者单位:412003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逻辑结构 图形归纳 图表对比 计算归纳 探究活动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要学方法。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复习中,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有的学生却觉得索然寡味,而且大部分学生弄不清楚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把内容简单的当成零散知识的组合,或者干脆把内容完全“理论化”,与实践脱节,认为书里所介绍的经济知识,无法运用于实际生活。绝大部分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停留在以往的老观念中,认为在政治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所以复习结束之后,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知识,更不用说要他们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复习好这个单元,是有很多规律和方法可循的。
一、 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且,生产是决定环节,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生产出来的产品先用来分配,由于各人的需求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交换,从而达到各取所需。消费是整个过程的目的和动力,只有当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才会不断的往前发展。每一个国家的国际、国内背景构成了这四个环节存在的历史舞台。《经济生活》在内容的编写上正是按照这个逻辑结构来处理的。
第一单元“神奇的货币”主要讲述的是消费环节。第一,消费活动需要商品,获得商品必须要有交换,或直接交换,或以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商品种类的繁多,出现了“电子货币”信用卡和支票。第二,消费活动会使商品的数量不断产生变化,从而使供求关系不断变化,进而使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反过来,商品价格的波动又会影响人的生活(本质上是消费),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对消费品的生产。第三,消费活动中往往融入了人的消费心理,会表现出不同消费类型及消费观念。课本中从德育的角度提出了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坚持的几个原则。第四,在消费活动中,涉及到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课本从德育角度,提出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虽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二、图形归纳
学生在复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的关系时,虽然会用到很多文字和语言来记忆,但是在运用中仍然会记混。倘若借助图形来理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图1)。
学生在复习价格的影响因素时(见图2),书上的知识比较分散,倘若借助图形归纳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学生在复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见图3),用图形表示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很清晰地看出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且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而且把两个图表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价格不会与价值完全等同呢?就是因为商品价格还受到供求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三、图示加文字归纳
学生在复习中,对知识点逐一记忆,固然能夯实基础。但仅用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觉犹如从商店买了一大堆东西,但不知道干什么用。所以在复习时能将每个知识块用图示+文字归纳法来掌握,效果会更好。如讲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时可用图4来表示。
图4表示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的获利就会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同时从图4还可以引申出,生产者获利减少或增多时,除了调节生产规模,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来达成。
四、表格对比归纳
复习中应该适当地运用图表对比归纳法,将散而乱的知识点,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复习信用工具时,用表格来进行信用卡和支票的对比:
五、计算题归纳
在复习《经济生活》时,学生普遍认为计算题不易掌握,这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解答此类问题,而且要对这类题加以归纳,分别加以掌握。这里涉及的计算题主要有这样几种:(1)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2)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题。
(3)关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4)关于货币升值(贬值)或汇率升降的计算题。
下面笔者就用一个例题来加以说明:
例:(2008年全国卷I)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该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 12元B 12.5元C 18元 D 18.75元
这道题把数学知识与政治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普遍感到较难,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理解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弄清楚题中的正比与反比关系,如果题意体现的是正比关系,可以把要求的结果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X=N(1±A%)(N表示已知的价值额,A%表示已知的百分比,如果是提高百分比,用加号,如果是降低用减号)。如果题意体现是反比关系,可以把要求的结果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X=N/(1±A%)(N表示已知的价值额,A%表示已知的百分比,如果是提高百分比用加号,如果是降低用减号)。此例题中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X,也即X=15/(1+50%),计算得X=10元。因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成反比关系。当货币贬值20%后,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Y,也即Y=10/(1-20%),计算得Y=12.5元。因为货币量与货币贬值成反比。
六、开展探究活动
学习《经济生活》的第一个单元的情感价值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去调查人们的消费状况、对金钱的看法,收集体现各种金钱观的具体事例。分组或在全班进行研究、探讨和辩论。将相关材料精选集中、相关论点筛选出来,对人们的消费类型、消费心理,以及所体现的消费原则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要正确消费,正确对待金钱。
(作者单位:412003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