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作家的童年记忆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a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重读余华1990年代初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固然需要留心它从先锋小说延续下来的极具探索与创造精神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更应该关注其“写什么”。一大群出生于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在学而失学的“顽童”在文化荒原上嬉戏游荡的经验,迥异于“新时期文学”主流作家们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彰显了成熟的先锋小说的独特风貌。“顽童”们围绕“性”与“友情”的兴奋与沮丧、美好与丑恶、好奇与伤害,尤其是亲情的普遍扭曲与发乎本能的对亲情的渴求,成为并非残酷到底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情感底色。余华无情暴露了人类美好情感的丧失,但也努力找寻着维系社会与家庭之爱的希望。这份不无矛盾的情感认知尤其倾注于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的塑造,这一点正是余华和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的内在相通之处。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顽童;性与友情;親情;儿童
  一 “写什么”也很重要
  1980年代后期,继“右派作家”(“重放的鲜花”“解放牌”)和“知青作家”(包括一部分“回乡知青”或“在乡知青”)之后,中国文坛又涌现了一大批“60后青年作家”,比如苏童、余华、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他们丰神俊朗,才华横溢,迥异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令人刮目相看。
  通常称这批文学新生代为“先锋作家”。当时使用“先锋”一词,主要着眼于他们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这些都明显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小说,也是当时青年读者喜爱他们的理由之一。时人都说他们带来了小说叙事和语言的“革命”。稳健一点的批评家则说他们完成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先锋形式的探索”。从他们的小说中,人们可以读出卡夫卡的恐惧与颤栗,可以读出美国作家福克纳、索尔·贝娄、雷蒙德·卡佛的神采,可以读出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布·格里耶等的影子,还可以读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拉美作家的气味——总之,他们和外国文学新潮息息相通,还有人干脆说他们的作品就是用汉语书写“某种外国文学”。
  “先锋小说家”最初的冲击波确实来自横空出世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今天回过头来再去读他们的作品,尤其当我们对新形式和新语言的“探索”已有一定经验之后,你就会发现单纯形式上的研究已经非常不够。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先锋作家”除了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之外,在小说内容方面可曾提供什么新的因素?这些新因素究竟新在何处,是完全的创新,还是和中国文学的某种传统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余华1991年创作的长篇处女作《在细雨中呼喊》无疑是“先锋小说”经典之作。但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并非这部小说在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上的先锋性即所谓“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即这部小说实际的内容,相对于比如上述“解放牌”和“知青作家”,究竟有何新意。正是这一点,当时曾被忽略,至今也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其实像《在细雨中呼喊》这样的先锋小说,“怎么写”固然很关键,但“写什么”也值得关注,甚至比“怎么写”更重要。
  二
其他文献
1999年8月,洪子诚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7年6月推出修订版。迄今,这部兼具教科书与研究专著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不仅是全国众多高校通行的教材和参考书,也是从事当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必读书之一。此外,该书已被译为9种语言(分别是英语、日语、俄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阿拉伯语、韩语、越南语、意大利语,其中前5种已经出版),实属国内外影响最大的中国当代
赵瑜,中国作协會员,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六十七个词》《女导游》等六部,散文随笔集《小忧伤》《小闲事》等六部。有作品获杜甫文学奖。  一  我的朋友张娇在电视台工作久了,身边颇有一批中产以上人士。这些人呢,在精神生活上相对丰富一些,所以,在物质上也有了追求。他们希望能吃到安全的,有品质的食物。如果一个食物的背后,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那么,食物便有了大于饥饿感本身的意义。  正是因
曹多勇,1962年出生,现为安徽文学院专业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作家》《山花》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0万字。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与人合作)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好日子》荣获安徽文学奖。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跳房子、跳房子,跳上一身麦芒子,麦芒子开花,姐姐回家,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欣长篇小说《千万与春住》的文本分析,确认其书写广州故事的都市气质。在文本分析中提炼出都市特征进行阐释,试图抓取张欣都市小说的地域性,同时对《千万与春住》的文化个性加以指证。进而归纳出张欣对当代都市文学创作有所开拓的诸多方面。  关键词:张欣;都市小说;广州故事;都市特征;文化个性  2000年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张欣出版《张欣经典小说集》。195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开始进入人生的
摘要:彭学明《人间正是艳阳天》全景聚焦湘西十八洞精准扶贫,既是叙事与抒情兼备的乡村生活文本,也是浓情书写中国精准扶贫村级样本,更是记录民族生活和时代历史画卷。  关键词:彭学明;精准扶贫;纪实文学  著名作家彭学明以他的长篇纪实散文《娘》而声名鹊起,散文里对于娘的浓情书写和浓郁亲情,深深打动了海内外的读者。2018年11月,彭学明长篇纪实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由广东人民出版
摘要:新中国建立初,青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存在着很多困惑和焦虑。1954年发生的“《红楼梦》研究批判”提出了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怎么读的问题,最终,古典文学的评价标准在学界得以确立,进而又规范、引导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红楼梦》阅读为个案,探讨新中国初青年的文学阅读问题,认为“《红楼梦》研究批判”通过对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思想上的洗礼整合,基本上完成了古典文學阅读的规范设计。  关键词:文学阅读;古
作者简介:李玉屏,华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硕士。多次被评为省优秀竞赛辅导员、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区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区级课题研究。  纵观2012~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试题,不难发现有机化学主观题的考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虽然每年取材新颖,但是设问方式主要是有机化学核心或主干知识,其中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考查的重点
陈纸,本名陈大明,曾用笔名橙子,1971年生于江西省永丰县农村。中国作协会员。曾获中国小说学会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篇。有作品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出版。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随笔集、诗集、文艺评论集多部。  乡村的记忆在蜿蜒的梦境里曲折而行。我和乡村的事物站在高高的山岗,秋风在起伏不定的梯田上悠悠掠过,
如果粗心一点,你将看不见玻璃  只看见透明  只看见脚底飞过的鸟  从峭壁断崖横伸而出的松枝上  路过的风,和翻滚的云  如果大意一点  你将不会发现,有人正将透明玻璃从想象中  从脚底,悄悄抽走  你悬浮在万米高空  闭眼,仰头,双臂张开。作飞翔状  如果粗心大意一點,你真的  开始了飞翔  春暖水,本名刘鑫,1972年生,现居萍乡。
朱丽娜,女,1979年生,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視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