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重读余华1990年代初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固然需要留心它从先锋小说延续下来的极具探索与创造精神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更应该关注其“写什么”。一大群出生于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在学而失学的“顽童”在文化荒原上嬉戏游荡的经验,迥异于“新时期文学”主流作家们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彰显了成熟的先锋小说的独特风貌。“顽童”们围绕“性”与“友情”的兴奋与沮丧、美好与丑恶、好奇与伤害,尤其是亲情的普遍扭曲与发乎本能的对亲情的渴求,成为并非残酷到底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情感底色。余华无情暴露了人类美好情感的丧失,但也努力找寻着维系社会与家庭之爱的希望。这份不无矛盾的情感认知尤其倾注于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的塑造,这一点正是余华和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的内在相通之处。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顽童;性与友情;親情;儿童
一 “写什么”也很重要
1980年代后期,继“右派作家”(“重放的鲜花”“解放牌”)和“知青作家”(包括一部分“回乡知青”或“在乡知青”)之后,中国文坛又涌现了一大批“60后青年作家”,比如苏童、余华、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他们丰神俊朗,才华横溢,迥异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令人刮目相看。
通常称这批文学新生代为“先锋作家”。当时使用“先锋”一词,主要着眼于他们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这些都明显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小说,也是当时青年读者喜爱他们的理由之一。时人都说他们带来了小说叙事和语言的“革命”。稳健一点的批评家则说他们完成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先锋形式的探索”。从他们的小说中,人们可以读出卡夫卡的恐惧与颤栗,可以读出美国作家福克纳、索尔·贝娄、雷蒙德·卡佛的神采,可以读出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布·格里耶等的影子,还可以读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拉美作家的气味——总之,他们和外国文学新潮息息相通,还有人干脆说他们的作品就是用汉语书写“某种外国文学”。
“先锋小说家”最初的冲击波确实来自横空出世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今天回过头来再去读他们的作品,尤其当我们对新形式和新语言的“探索”已有一定经验之后,你就会发现单纯形式上的研究已经非常不够。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先锋作家”除了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之外,在小说内容方面可曾提供什么新的因素?这些新因素究竟新在何处,是完全的创新,还是和中国文学的某种传统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余华1991年创作的长篇处女作《在细雨中呼喊》无疑是“先锋小说”经典之作。但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并非这部小说在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上的先锋性即所谓“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即这部小说实际的内容,相对于比如上述“解放牌”和“知青作家”,究竟有何新意。正是这一点,当时曾被忽略,至今也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其实像《在细雨中呼喊》这样的先锋小说,“怎么写”固然很关键,但“写什么”也值得关注,甚至比“怎么写”更重要。
二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顽童;性与友情;親情;儿童
一 “写什么”也很重要
1980年代后期,继“右派作家”(“重放的鲜花”“解放牌”)和“知青作家”(包括一部分“回乡知青”或“在乡知青”)之后,中国文坛又涌现了一大批“60后青年作家”,比如苏童、余华、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他们丰神俊朗,才华横溢,迥异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令人刮目相看。
通常称这批文学新生代为“先锋作家”。当时使用“先锋”一词,主要着眼于他们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这些都明显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小说,也是当时青年读者喜爱他们的理由之一。时人都说他们带来了小说叙事和语言的“革命”。稳健一点的批评家则说他们完成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先锋形式的探索”。从他们的小说中,人们可以读出卡夫卡的恐惧与颤栗,可以读出美国作家福克纳、索尔·贝娄、雷蒙德·卡佛的神采,可以读出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布·格里耶等的影子,还可以读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拉美作家的气味——总之,他们和外国文学新潮息息相通,还有人干脆说他们的作品就是用汉语书写“某种外国文学”。
“先锋小说家”最初的冲击波确实来自横空出世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今天回过头来再去读他们的作品,尤其当我们对新形式和新语言的“探索”已有一定经验之后,你就会发现单纯形式上的研究已经非常不够。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先锋作家”除了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之外,在小说内容方面可曾提供什么新的因素?这些新因素究竟新在何处,是完全的创新,还是和中国文学的某种传统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余华1991年创作的长篇处女作《在细雨中呼喊》无疑是“先锋小说”经典之作。但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并非这部小说在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上的先锋性即所谓“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即这部小说实际的内容,相对于比如上述“解放牌”和“知青作家”,究竟有何新意。正是这一点,当时曾被忽略,至今也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其实像《在细雨中呼喊》这样的先锋小说,“怎么写”固然很关键,但“写什么”也值得关注,甚至比“怎么写”更重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