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公民意识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 、培养大学生
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一)如何理解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形成的大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同时,这种意识还包括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即公民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
(二)当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1.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家长的保姆式呵护、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和本身生活阅历的缺乏,使他们做出了诸如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公交车上不懂得礼让老弱妇孺的举动;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不懂得什么是权力制约,不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不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等。有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还出现了诸如心理困惑、冲突矛盾或犯罪等诸多的社会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处于向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阶段的过渡期,所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专项的公民意识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⑴ 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新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说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当然应该接受公民意识教育。
⑵ 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因而人们的社会角色变换频率也越来越快。市场经济要求人们以公民的身份来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参与广泛的社会管理,因此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学习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正确地行使公民的权利与履行公民的义务。
⑶ 加强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校园中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那么,我们很难想像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大学生未来的角色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把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
二、 公民教育和
大学德育是相互一致相互贯通的
(一)大学德育对公民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包容性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三个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它虽属于道德范畴,但由于其涵盖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化工作,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渐转为“自律”,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明确规定了德育的目标:“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结合,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而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开始,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发展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理性,使之有助于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公民教育和大学德育在根本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在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就是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具有发展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和献身精神,既懂得行使个人权利,又注重履行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德育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到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 、培养大学生
公民教育意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道德教育。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初步的道德素养和最高的道德品质都是公民精神的主要内容。公民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而爱祖国又是公民精神的核心。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其次,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年轻一代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这使得智育在年轻一代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格外重要。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每个劳动者具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创造性的才能。要使年轻一代具有崇高的理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以及各种文明行为等等,没有智育是不可想像的。在公民教育中,我们不但要强调开发智力,大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还要高度重视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即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第三,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内容。针对我国当前德育工作中偏重于政治教育,且内容抽象、大道理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少、教育效果较差的状况,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懂得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让学生在感知光荣历史和身体力行的锻炼过程中培养爱国、守法、互助、团结的精神和生活严谨、简朴及奋斗进取、明辨是非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人格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任何时候放弃立场,盲目追随,没有发展的自主创新,只会受人牵制。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育理论多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德育工作不大重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培养,常使得道德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智育不大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特别提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 “心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要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舆论氛围。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公民教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公民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教育。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是要优化环境因素、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行使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舆论教育功能。从小环境来说,就是建设好校园文化;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社会大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继续滑坡,如果违法乱纪不受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不落到实处,那么公民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正规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大环境方面我们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优化社会环境,以创造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六,要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新形势要求我们对传统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引导学生的公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公民思想。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包括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意识、自主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公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增进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同时充分完善学校各种制约机制的建设,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
总之,大学生正在和必将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校园中就没有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那么我们很难想像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大学生未来的角色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把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
一 、培养大学生
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一)如何理解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形成的大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同时,这种意识还包括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即公民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
(二)当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1.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家长的保姆式呵护、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和本身生活阅历的缺乏,使他们做出了诸如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公交车上不懂得礼让老弱妇孺的举动;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不懂得什么是权力制约,不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不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等。有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还出现了诸如心理困惑、冲突矛盾或犯罪等诸多的社会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处于向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阶段的过渡期,所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专项的公民意识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⑴ 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新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说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当然应该接受公民意识教育。
⑵ 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因而人们的社会角色变换频率也越来越快。市场经济要求人们以公民的身份来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参与广泛的社会管理,因此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学习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正确地行使公民的权利与履行公民的义务。
⑶ 加强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校园中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那么,我们很难想像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大学生未来的角色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把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
二、 公民教育和
大学德育是相互一致相互贯通的
(一)大学德育对公民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包容性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三个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它虽属于道德范畴,但由于其涵盖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化工作,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渐转为“自律”,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明确规定了德育的目标:“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结合,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而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开始,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发展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理性,使之有助于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公民教育和大学德育在根本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在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就是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具有发展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和献身精神,既懂得行使个人权利,又注重履行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德育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到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 、培养大学生
公民教育意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道德教育。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初步的道德素养和最高的道德品质都是公民精神的主要内容。公民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而爱祖国又是公民精神的核心。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其次,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年轻一代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这使得智育在年轻一代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格外重要。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每个劳动者具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创造性的才能。要使年轻一代具有崇高的理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以及各种文明行为等等,没有智育是不可想像的。在公民教育中,我们不但要强调开发智力,大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还要高度重视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即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第三,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内容。针对我国当前德育工作中偏重于政治教育,且内容抽象、大道理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少、教育效果较差的状况,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懂得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让学生在感知光荣历史和身体力行的锻炼过程中培养爱国、守法、互助、团结的精神和生活严谨、简朴及奋斗进取、明辨是非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人格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任何时候放弃立场,盲目追随,没有发展的自主创新,只会受人牵制。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育理论多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德育工作不大重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培养,常使得道德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智育不大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特别提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 “心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要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舆论氛围。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公民教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公民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教育。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是要优化环境因素、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行使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舆论教育功能。从小环境来说,就是建设好校园文化;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社会大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继续滑坡,如果违法乱纪不受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不落到实处,那么公民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正规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大环境方面我们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优化社会环境,以创造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六,要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新形势要求我们对传统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引导学生的公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公民思想。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包括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意识、自主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公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增进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同时充分完善学校各种制约机制的建设,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
总之,大学生正在和必将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校园中就没有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那么我们很难想像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大学生未来的角色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把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