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书有些事有些人,禁不起追问。
读初中的时候,在离学校不远处的小书店里,淘下了一本《浮生六记》,一位晚清潦倒文人记述生平的文字。薄薄的书,精美的插图。第一回读,对沈复(字三白)与芸娘的爱情有着惊为天人的讶异。彼时我没能从书中看见生活的艰辛,以及文字里透露出的人性的不完美。大学时,又在一个师兄的推荐下再读《浮生六记》。依然被感动,不过年少的梦,显然已逐渐褪色。
工作多年后的一天,机缘巧合第三回读《浮生六记》,却是充满对自己的震惊与讶异。那些文字,忽然间失去了往日的魔力。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沈三白和陈芸自身的薄弱与苍白,甚至是偶尔的丑陋。譬如说,芸娘失欢于公婆并几次被逐,并不完全是公婆不讲道理,三白不晓轻重,而芸娘遇事得过且过地两面说谎,亦有不智之处。
芸娘“为”三白看上了一个叫做憨园的“美而韵”的少女,欲替三白纳为妾(说是这么说,其实从书中的细节看,应是三白自己更有心),可惜的是憨园的母亲是青楼女子,后来憨园便被更有权力的人家聘为妾(沈复在书中用的词是“夺”)。恰在此时,三白卷入一桩经济纠纷,对方天天上门来吵,三白的父亲再度发火,且迁怒于芸娘与妓家交游,遂再次将他们夫妻逐了出去。此后不久,芸娘因念念不忘憨园的背弃而旧病复发,后又遇见诸多不如意事,终客死他乡;三白此后说要出家,但友人劝了两句便作罢,接受了某位朋友送的一个妾,“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一对相爱甚笃的夫妻,妻子真的会主动为丈夫寻妾?即便在男人三妻四妾的“旧社会”,这也不合常理。一般来说,正妻总是百般无奈才会接受小妾的。因此,芸娘对于憨园的主动,以及此事不遂她居然含恨以终,实在不可思议。文字中的沈复,却一派“与我无关”的超然,更是令人生疑。
此外,沈三白多番在经济问题上,老是因“好心”给人作保而陷入困境,这类事可谓“层出不穷”。沈再三言说自己的慷慨好义,然而仔细思量,会觉得他不是太笨就是太狡猾,坏了事需要找托辞。而他在“浪游记快”中一段长长的携妓的记录,居然也写得清纯无比。起因是与人合伙做生意去了外地,应酬间发生此事,而其间有一妓喜儿颇似芸娘,故三白情不自禁与之缠绵。当然,他在那里待了多久,便在那里与之过从多久。且深情款款、“从一而终”,即从不要别的妓女。当然花费也是巨大的。一旦老鸨要他为喜儿赎身,他便赶紧逃之夭夭。喜儿却差点为他自杀,他在行文中却带一点沾沾自喜的自矜。他此次大半年做“生意”,自然又是赔钱的。下回又想离家出行时,其父便不允。
可怜的是他与芸娘的两个孩子,男孩叫逢森,似有异禀;女孩叫青君,乖巧知书。父母被逐出家门时,逢森甚幼,却在半夜大放悲声说“吾母不归矣”。芸娘逝后,三白曾短暂回家,离别时逢森去送他,行至半途又大哭。后来逢森夭亡,三白才知其心中早有感应。沈复对于这一切,甚至在称呼两个孩子时,都说“芸之儿女”,似乎他们只是芸娘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对于儿女进退两难的遭际,他的笔调也是旁观似的,全无哀伤同情。
他只爱自己,兼爱芸娘;不爱他人,即便儿女。初中时的我,看不到上文中所有这一切。甚至沈复在书中描述与喜儿的痴缠时,我看到的也是他与芸娘的爱情,仍然相信他只爱她。如今方知晓,有一类男人是不能嫁的,譬如沈复这种:貌似深情,却全无担当,一生就这样浮过。芸娘未能留下文字,否则许多事情,恐有另一番说法。
不可否认的是,他爱她,她也爱他,相互间深深地执著地爱着。只是他们身上也烙刻着人性的弱点,沈复好逸恶劳、推卸责任、内心寡淡。他担负不起心中的爱情,只要有时机就会去贪欢:连这也是深情的、纯洁的,你让芸娘,如何去哭?向谁去诉?万千隐衷,居无定所,就这样走过短暂一生。
芸娘遇见沈复,幸还是不幸?谁知道呢。13岁,同岁的他对她一见倾心,说非她不娶;17岁时,两人成婚。新婚后曾分离三月,他急急回去见她,“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40岁,她辞世他哀叹不已。从书中前后推算,他们安稳相爱的日子,不会少于5年,或可达10年。为此支付一生,得失在于相互的心中。
读初中的时候,在离学校不远处的小书店里,淘下了一本《浮生六记》,一位晚清潦倒文人记述生平的文字。薄薄的书,精美的插图。第一回读,对沈复(字三白)与芸娘的爱情有着惊为天人的讶异。彼时我没能从书中看见生活的艰辛,以及文字里透露出的人性的不完美。大学时,又在一个师兄的推荐下再读《浮生六记》。依然被感动,不过年少的梦,显然已逐渐褪色。
工作多年后的一天,机缘巧合第三回读《浮生六记》,却是充满对自己的震惊与讶异。那些文字,忽然间失去了往日的魔力。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沈三白和陈芸自身的薄弱与苍白,甚至是偶尔的丑陋。譬如说,芸娘失欢于公婆并几次被逐,并不完全是公婆不讲道理,三白不晓轻重,而芸娘遇事得过且过地两面说谎,亦有不智之处。
芸娘“为”三白看上了一个叫做憨园的“美而韵”的少女,欲替三白纳为妾(说是这么说,其实从书中的细节看,应是三白自己更有心),可惜的是憨园的母亲是青楼女子,后来憨园便被更有权力的人家聘为妾(沈复在书中用的词是“夺”)。恰在此时,三白卷入一桩经济纠纷,对方天天上门来吵,三白的父亲再度发火,且迁怒于芸娘与妓家交游,遂再次将他们夫妻逐了出去。此后不久,芸娘因念念不忘憨园的背弃而旧病复发,后又遇见诸多不如意事,终客死他乡;三白此后说要出家,但友人劝了两句便作罢,接受了某位朋友送的一个妾,“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一对相爱甚笃的夫妻,妻子真的会主动为丈夫寻妾?即便在男人三妻四妾的“旧社会”,这也不合常理。一般来说,正妻总是百般无奈才会接受小妾的。因此,芸娘对于憨园的主动,以及此事不遂她居然含恨以终,实在不可思议。文字中的沈复,却一派“与我无关”的超然,更是令人生疑。
此外,沈三白多番在经济问题上,老是因“好心”给人作保而陷入困境,这类事可谓“层出不穷”。沈再三言说自己的慷慨好义,然而仔细思量,会觉得他不是太笨就是太狡猾,坏了事需要找托辞。而他在“浪游记快”中一段长长的携妓的记录,居然也写得清纯无比。起因是与人合伙做生意去了外地,应酬间发生此事,而其间有一妓喜儿颇似芸娘,故三白情不自禁与之缠绵。当然,他在那里待了多久,便在那里与之过从多久。且深情款款、“从一而终”,即从不要别的妓女。当然花费也是巨大的。一旦老鸨要他为喜儿赎身,他便赶紧逃之夭夭。喜儿却差点为他自杀,他在行文中却带一点沾沾自喜的自矜。他此次大半年做“生意”,自然又是赔钱的。下回又想离家出行时,其父便不允。
可怜的是他与芸娘的两个孩子,男孩叫逢森,似有异禀;女孩叫青君,乖巧知书。父母被逐出家门时,逢森甚幼,却在半夜大放悲声说“吾母不归矣”。芸娘逝后,三白曾短暂回家,离别时逢森去送他,行至半途又大哭。后来逢森夭亡,三白才知其心中早有感应。沈复对于这一切,甚至在称呼两个孩子时,都说“芸之儿女”,似乎他们只是芸娘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对于儿女进退两难的遭际,他的笔调也是旁观似的,全无哀伤同情。
他只爱自己,兼爱芸娘;不爱他人,即便儿女。初中时的我,看不到上文中所有这一切。甚至沈复在书中描述与喜儿的痴缠时,我看到的也是他与芸娘的爱情,仍然相信他只爱她。如今方知晓,有一类男人是不能嫁的,譬如沈复这种:貌似深情,却全无担当,一生就这样浮过。芸娘未能留下文字,否则许多事情,恐有另一番说法。
不可否认的是,他爱她,她也爱他,相互间深深地执著地爱着。只是他们身上也烙刻着人性的弱点,沈复好逸恶劳、推卸责任、内心寡淡。他担负不起心中的爱情,只要有时机就会去贪欢:连这也是深情的、纯洁的,你让芸娘,如何去哭?向谁去诉?万千隐衷,居无定所,就这样走过短暂一生。
芸娘遇见沈复,幸还是不幸?谁知道呢。13岁,同岁的他对她一见倾心,说非她不娶;17岁时,两人成婚。新婚后曾分离三月,他急急回去见她,“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40岁,她辞世他哀叹不已。从书中前后推算,他们安稳相爱的日子,不会少于5年,或可达10年。为此支付一生,得失在于相互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