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深情讲述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图》这幅名画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岸媒体一时聚焦,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位画家、一派山水、一幅名画,顿时成为烁古耀今的文化热点。
近闻浙江的《剩山图》真迹有望赴台湾,与台湾的真迹合璧展出,海峡两岸人民正翘首企盼,共襄盛举。国之瑰宝,多年分割,如今将由破碎而完璧,这真是中华民族一大幸事。
我有幸与范敬宜同志相熟,我们多次谈到温总理所说这幅画的故事。我说:“您是一位自谦为不是画家的画家,您又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对江南胜景、富春风光必定印象深刻,何不仿效古人绘一幅富春山水,以期待名画合璧?”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多以家乡江苏常熟虞山和浙江富阳富春江为写照,画风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笔法多变,着色淡赭,人称“浅绛山水”,意境“逸致横生,天机透露”。我欣赏敬宜的画作,颇有黄公望的风韵,因此向敬宜提出建议并顺机向他求画。
人们熟知敬宜是新闻界的翘楚。他早在建国之初,自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分配到《东北日报》任记者,后任《辽宁日报》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其后,调来北京,先后出任《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要职,2003年又受聘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院长。几十年来他有大量优秀新闻作品问世,结集出版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一、二编)和《新闻作品选》等书,在新闻界影响颇大。我偶然翻阅今年7月出版的浙江《文化交流》杂志,从《百年赵超构》一文中,发现谈到范敬宜为赵超构文化广场题词时,就说范是一位“著名报人”。
人们也知晓敬宜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一首《七律·告别人民日报》就吟得情深意切:“五载同舟情至深,骊歌一曲意难分。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虽有豪情胜旧日,愧无佳绩酬知音。唯将一语寄朋辈,海阔天空任纵横。”他对古体诗的掌握运用几乎到了挥洒自如的地步。他为一位九十高龄的甘惜分老教授祝寿,原拟趋前面贺,临时有事,不克前往,便即口吟就贺诗一首:“大禹惜时君惜分,桃李满园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首都一位资深报人著书立说,请范敬宜题写书名和写序,数日后,范告知已写就,不过序言是用特殊形式写的,请他去看看行不行。原来这篇序言竟是信手拈来的六首五言诗。序言巧妙地镶嵌了作者的姓名,并根据书中六个章节的内容,用诗的语言加以概括,令人叫绝。
谈到敬宜的画,可能不如报人、诗人那样传播得如此广泛,这是因为敬宜一向谦逊,从不以画示人,也极少为他人作画。或曰“养在深闺人未识”。我和敬宜是多年的朋友,在他的办公室,曾见到他出访日本前夕,为日本政要所作的一幅山水画,又见到他绘赠给一位资深记者的一幅山水画,方知敬宜确以山水画见长。直至敬宜的诗书画专集出版后,拜读了《自序》,才知晓敬宜自幼多病,母亲担心虚度一生,就劝他拜师学画,延请上海著名画家樊伯炎先生为他启蒙。伯炎是吴门画派传人,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樊少云与一代宗师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吴门四杰”。在名师的熏陶指教下,敬宜在山水画方面打下了基础。他天资聪慧,技艺进展神速。已故著名画家王个簃评价他17岁的习作时就惊叹:“此生将来必夺我画人一席地。”
在画册上,我观摩了敬宜年轻时临摹的晚清名家陆廉夫八帧山水画:《岭上云》《楹书叹》《米家山》《武陵源》《落花岭》《秋声赋》《岁寒友》《江南春》,真是幅幅美妙生动,功力不凡。国画大师吴湖帆见此喜不自胜,特为画册书写了《廉夫画册》题签。
粉碎“四人帮“后,范敬宜焕发了青春,又挤出时间临摹石涛写唐人诗意册,受到当代多位国画大师的称赞。国画大师谢稚柳为画册题词:“蹊径即同,笔墨亦似,神理之间,已入石涛妙境矣。”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徐邦达题词:“唐人之境,清湘之笔,卓矣范君,摹之不失。”著名画家范曾题词:“石涛上人有句云:‘漫将一夜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又云:‘试看笔从烟中过。’画家心怀与山川相伴。清湘陈人宜为千秋宗帅也。敬宜兄是有深悟者也。”著名国画家何海霞题词:“‘墨润石含雨,毫枯松带烟。’此乃石涛上人画语也。敬宜同志深悟此中之妙,余拜观之后并书数语留念。”著名书画家启功题词:“无声之画,有形之诗。如鱼饮水,观者得之。”启功先生并为范敬宜临石涛山水册题名。
在画册上我还拜赏了多幅敬宜所作之山水立轴,计有临明倪云林山水,临清王石谷山水以及《桐荫夜话》、“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写意山水和《枯木竹石》等佳作,俱是精品。可惜我不是画家,无法描述我对画作的赞美之情,只能连声赞叹。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得好:“敬宜不但在写作上有坚实的基础,它实际上是一位中国古代称之为‘三绝’的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
就在今夏暑热的日子里,敬宜应我之请,纾腕振笔,泼水研墨,连续三日,画就一幅山水画《黄公望江山胜览一角》,题款是“庚寅初夏画奉颂甲道兄雅赏,吴郡范敬宜”。收到敬宜墨宝,我喜不自胜,万分铭感。于是装裱加框,置于厅堂,每日作壁上观。对照《富春山居图》的图片,我发现此画确实运用了黄公望大师的笔法,再现了黄公望大师的韵致。作为一个门外汉,我目不转睛地拜赏敬宜的画:他描写的是早秋季节富春江一带景色,峰峦坡石起伏竞秀,云树苍苍疏密有致,远处的村落、亭台、渔舟、平沙、溪泉掩映其间,一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景象。横卷以阔远式构图,随着山水长卷徐徐展开,画面视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横向移动,真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皆可观。画中天地悠远,山水平阔,远处的山峦,近旁的村舍,从平面向纵深展现,由前而后,由近而远,渐行渐远,逐次过渡到自然消失,有极强的层次感。
再细细品味,这幅画具有一种空间的真实感,使人觉得景物似乎不在纸上,而在壁上呈现。我的视线从坡岸水色、远山隐约,到连绵起伏、群峰争奇,再到茫茫大江、天水一色,终至峰峦竞秀、远岫渺茫,这种远近相间的“阔远”式全景山水,一方面显示了山川丰美、意境恢宏,另一方面又衬托出整个画面的简淡空灵、素美雅致。我不禁赞叹:这种绘画章法与布局,在形象造景和空间探索方面真有独到之处。
我还深感敬宜绘画运笔用墨十分严谨,不论近处山石,还是远树疏林,增一笔则多余,减一笔则缺如。他画的山与石、树与水等黑白色调相生,笔法偃仰平直,浓淡变化多端,虽相隔遥远,又脉脉相连。即便是大面积“留白”,也是“无画之处,皆成妙境”,虽是空灵,却有含义,耐人寻味。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在水墨运用上是严格遵从黄公望先生笔法之真谛,又能运用自如,深得其妙。□
近闻浙江的《剩山图》真迹有望赴台湾,与台湾的真迹合璧展出,海峡两岸人民正翘首企盼,共襄盛举。国之瑰宝,多年分割,如今将由破碎而完璧,这真是中华民族一大幸事。
我有幸与范敬宜同志相熟,我们多次谈到温总理所说这幅画的故事。我说:“您是一位自谦为不是画家的画家,您又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对江南胜景、富春风光必定印象深刻,何不仿效古人绘一幅富春山水,以期待名画合璧?”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多以家乡江苏常熟虞山和浙江富阳富春江为写照,画风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笔法多变,着色淡赭,人称“浅绛山水”,意境“逸致横生,天机透露”。我欣赏敬宜的画作,颇有黄公望的风韵,因此向敬宜提出建议并顺机向他求画。
人们熟知敬宜是新闻界的翘楚。他早在建国之初,自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分配到《东北日报》任记者,后任《辽宁日报》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其后,调来北京,先后出任《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要职,2003年又受聘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院长。几十年来他有大量优秀新闻作品问世,结集出版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一、二编)和《新闻作品选》等书,在新闻界影响颇大。我偶然翻阅今年7月出版的浙江《文化交流》杂志,从《百年赵超构》一文中,发现谈到范敬宜为赵超构文化广场题词时,就说范是一位“著名报人”。
人们也知晓敬宜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一首《七律·告别人民日报》就吟得情深意切:“五载同舟情至深,骊歌一曲意难分。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虽有豪情胜旧日,愧无佳绩酬知音。唯将一语寄朋辈,海阔天空任纵横。”他对古体诗的掌握运用几乎到了挥洒自如的地步。他为一位九十高龄的甘惜分老教授祝寿,原拟趋前面贺,临时有事,不克前往,便即口吟就贺诗一首:“大禹惜时君惜分,桃李满园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首都一位资深报人著书立说,请范敬宜题写书名和写序,数日后,范告知已写就,不过序言是用特殊形式写的,请他去看看行不行。原来这篇序言竟是信手拈来的六首五言诗。序言巧妙地镶嵌了作者的姓名,并根据书中六个章节的内容,用诗的语言加以概括,令人叫绝。
谈到敬宜的画,可能不如报人、诗人那样传播得如此广泛,这是因为敬宜一向谦逊,从不以画示人,也极少为他人作画。或曰“养在深闺人未识”。我和敬宜是多年的朋友,在他的办公室,曾见到他出访日本前夕,为日本政要所作的一幅山水画,又见到他绘赠给一位资深记者的一幅山水画,方知敬宜确以山水画见长。直至敬宜的诗书画专集出版后,拜读了《自序》,才知晓敬宜自幼多病,母亲担心虚度一生,就劝他拜师学画,延请上海著名画家樊伯炎先生为他启蒙。伯炎是吴门画派传人,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樊少云与一代宗师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吴门四杰”。在名师的熏陶指教下,敬宜在山水画方面打下了基础。他天资聪慧,技艺进展神速。已故著名画家王个簃评价他17岁的习作时就惊叹:“此生将来必夺我画人一席地。”
在画册上,我观摩了敬宜年轻时临摹的晚清名家陆廉夫八帧山水画:《岭上云》《楹书叹》《米家山》《武陵源》《落花岭》《秋声赋》《岁寒友》《江南春》,真是幅幅美妙生动,功力不凡。国画大师吴湖帆见此喜不自胜,特为画册书写了《廉夫画册》题签。
粉碎“四人帮“后,范敬宜焕发了青春,又挤出时间临摹石涛写唐人诗意册,受到当代多位国画大师的称赞。国画大师谢稚柳为画册题词:“蹊径即同,笔墨亦似,神理之间,已入石涛妙境矣。”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徐邦达题词:“唐人之境,清湘之笔,卓矣范君,摹之不失。”著名画家范曾题词:“石涛上人有句云:‘漫将一夜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又云:‘试看笔从烟中过。’画家心怀与山川相伴。清湘陈人宜为千秋宗帅也。敬宜兄是有深悟者也。”著名国画家何海霞题词:“‘墨润石含雨,毫枯松带烟。’此乃石涛上人画语也。敬宜同志深悟此中之妙,余拜观之后并书数语留念。”著名书画家启功题词:“无声之画,有形之诗。如鱼饮水,观者得之。”启功先生并为范敬宜临石涛山水册题名。
在画册上我还拜赏了多幅敬宜所作之山水立轴,计有临明倪云林山水,临清王石谷山水以及《桐荫夜话》、“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写意山水和《枯木竹石》等佳作,俱是精品。可惜我不是画家,无法描述我对画作的赞美之情,只能连声赞叹。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得好:“敬宜不但在写作上有坚实的基础,它实际上是一位中国古代称之为‘三绝’的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
就在今夏暑热的日子里,敬宜应我之请,纾腕振笔,泼水研墨,连续三日,画就一幅山水画《黄公望江山胜览一角》,题款是“庚寅初夏画奉颂甲道兄雅赏,吴郡范敬宜”。收到敬宜墨宝,我喜不自胜,万分铭感。于是装裱加框,置于厅堂,每日作壁上观。对照《富春山居图》的图片,我发现此画确实运用了黄公望大师的笔法,再现了黄公望大师的韵致。作为一个门外汉,我目不转睛地拜赏敬宜的画:他描写的是早秋季节富春江一带景色,峰峦坡石起伏竞秀,云树苍苍疏密有致,远处的村落、亭台、渔舟、平沙、溪泉掩映其间,一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景象。横卷以阔远式构图,随着山水长卷徐徐展开,画面视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横向移动,真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皆可观。画中天地悠远,山水平阔,远处的山峦,近旁的村舍,从平面向纵深展现,由前而后,由近而远,渐行渐远,逐次过渡到自然消失,有极强的层次感。
再细细品味,这幅画具有一种空间的真实感,使人觉得景物似乎不在纸上,而在壁上呈现。我的视线从坡岸水色、远山隐约,到连绵起伏、群峰争奇,再到茫茫大江、天水一色,终至峰峦竞秀、远岫渺茫,这种远近相间的“阔远”式全景山水,一方面显示了山川丰美、意境恢宏,另一方面又衬托出整个画面的简淡空灵、素美雅致。我不禁赞叹:这种绘画章法与布局,在形象造景和空间探索方面真有独到之处。
我还深感敬宜绘画运笔用墨十分严谨,不论近处山石,还是远树疏林,增一笔则多余,减一笔则缺如。他画的山与石、树与水等黑白色调相生,笔法偃仰平直,浓淡变化多端,虽相隔遥远,又脉脉相连。即便是大面积“留白”,也是“无画之处,皆成妙境”,虽是空灵,却有含义,耐人寻味。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在水墨运用上是严格遵从黄公望先生笔法之真谛,又能运用自如,深得其妙。□